销售鸡汤励志小故事
关于销售的心灵鸡汤正能量小故事
在销售行业里总是流传这么几个经典的故事,不要嫌故事小,小故事总是蕴藏着大智慧的。
关于销售的心灵鸡汤正能量小故事:你的商品能卖几遍
你有没有发现商业社会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故宫,北京有个故宫,台北也有个故宫,北京的故宫是正宗的,游客比台北的多,门票也比台北的贵,但台北的故宫更赚钱。
同样是卖手机,在国外诺基亚、摩托罗拉的智能手机卖3000多元,而本可以卖5000元的iPhone只卖一千多元,却赚取了更大的利润。这些现象何解呢?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双赢的,并且要为利益的相关方创造价值,一个很重要的焦点就是:增值服务。
有时候,同样类型的企业,有的关系单一,就只有企业和客户,结果难以提供增值服务,所以利润源单一。而有的则相反,通过建立各种关系,大大提升了增值服务的范围和广度,从而建立了多方位的利润源。
就拿故宫来说,北京有个故宫博物院,中国台湾也有一个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当然台北故宫的宝贝都是当年从北京运过去的。因为北京的故宫是正宗的,每年到北京故宫的人,比去台北故宫的人多50倍以上,并且北京故宫的门票比台北故宫的门票贵。
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台北故宫博物院赚钱。而事实上呢?大错特错,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赚钱。
你一定想不出来什么原因,因为你只算到入场费,北京故宫收的是入场费,就是门票收入,而台北故宫赚钱的重点不在这里,它不是只赚入场费,而是赚所有增值服务的钱。
一是酒店服务。台北故宫旁边花4亿元新台币盖了一个餐厅,现在的台北故宫是晶华酒店经营的,中国台湾最好的酒店之一,走进这家酒店整个环境的感觉都是故宫。
二是文化授权。人家墙壁的瓷砖可以是《清明上河图》,瓷砖生产商为什么可以生产这个?因为台北故宫把《清明上河图》授权给瓷砖生产商,收授权金,每一种产品可以授权给几万种行业。就像日本人,他们推出一只叫Hello Kitty的卡通猫,授权产品到目前超过50万种,每一种东西只要给他一百万元,就是五千亿元,还比如迪士尼的米老鼠也是如此。相比这些,北京的故宫就没有做增值服务。
类似的还有一个例子,制盐产业。大陆和中国台湾的制盐业一样,都是政府垄断产业,不会赚很多钱,因为盐的利润很低,而且现代人的消耗量越来越少。
中国台湾制盐业怎么办?因为制盐跟化学、化工科技有一定关系,所以他们利用化工科技专家去研究化妆品,现在在中国台湾制盐厂可以买到面膜,买到很多很便宜的科技式美容产品。
除了化妆品还有其他业务——滑盐。盐是从海水进来慢慢累积再晒,然后盐堆积越高越像一座山。中国台湾盐场把它用来变成观光的地方,创新推出一种旅游项目,叫做“滑盐”。
中国台湾是一个不会下雪的地方,盐视觉效果跟雪一样是白色的。本来制盐的企业早就应该倒闭了,结果滑盐变成一种流行。游客们滑盐之后全身都是盐,再买盐制美容化妆品回去洗掉。
制盐企业本是公有企业,这个产品出来的时候,还改变了原有的销售通路。所以,这个公有企业完全变成一个不一样的风格,变成公有企业里面最赚钱的。其实,不管什么性质的企业,只要去思考,改变模式,都能提升它的增值价值。增值服务就是把原来产品单一的价值分成了两块,产品本身的价值与增加的部分——也就是增值。如果产品的价值很单一,那么你只能从产品上收取入场费,或者停车费,而过路费则很难收取。但是如果你能拥有额外的增值,那么,你就可以降低入场费的额度,从而通过过路费赚取利润。
当下热门的苹果公司就是用此策略。
iPhone的策略是什么?它根本不把自己当做手机公司,它把自己当做电信公司,它在美国只跟全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AT&T合作,到中国台湾又是跟中国台湾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合作。这是苹果公司很重要的策略组成,它只和当地最大的运营商合作。
它的做法是,原本可以卖5000元的手机只卖1500元,因此顾客都抢着买,可是这个手机买到时就已经有编号,这个编号要去解码才能使用,解码之后消费者在美国的运营商就自动是AT&T,而只要一解码苹果电脑就跟这些电信公司连线,每打一通电话,苹果就会跟电信公司收取话费10%到30%不等。
苹果是靠手机赚钱吗?不是。它收取持续性的过路费,而且更恐怖的事情是它所看到的这个角度,突破了大陆所有电信法规的限制。
简单地讲,中国大陆现在不允许外国电信公司进入市场,但在大陆只有苹果根本不用新开一家电信公司就可以赚钱,依靠iPhone,苹果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电信公司,全世界的电信公司都为它赚钱,为它打工。这就是商业模式。
苹果公司考虑的是什么?是我在整个商业体系里面扮演什么角色,这个工作里面就有一个价值链,在价值链里要产生很多环节,哪个环节创造了财富?找到这个环节,和关键方发生关系,提供增值服务,这才是苹果真正赚钱的关键。
增值服务使得产品的价值分成了两块,这两个概念很重要,一个是主要价值,一个是剩余价值。
苹果公司做iPhone,基本上手机应该是它的主要价值,因为它现在主推这个产品,可是苹果就硬生生地把它的主要价值变成了剩余价值,跟别人产生链接之后,来创造自己的额外价值,现在要看的最重要东西是额外价值,而很多企业赚到最少的是这部分。
苹果手机把主要价值变成剩余价值,而且就赚到了很大的额外价值,这是今天中国企业未来的出路。
关于销售的心灵鸡汤正能量小故事:最终价格
罗伯特森是一位60多岁的农民。这天,他收到了一份销售卡车的广告,价钱很诱人,所以他决定买一辆。
罗伯特森按照广告上的地址来到卡车销售处,一名销售商热情地接待了他。看过车子后,罗伯特森很满意,马上与销售商签了合同。签好合同,罗伯特森接过账单一看,生气地说:“这不是骗人吗?广告上写的不是这个价钱!”
销售商告诉罗伯特森,他得到了许多额外的配置,如电动车窗、特殊的轮胎等等,这些额外的配置使得卡车的价格大大提高了。罗伯特森十分需要这辆卡车,也就没再跟销售商争辩。
几个月后,销售商打电话给罗伯特森:“我的儿子是搞动物研究的,他需要一头奶牛作研究对象。你那里有奶牛出售吗?”
罗伯特森答道:“你找对人了,我有几头奶牛。如果你儿子确实需要,我可以卖一头给你,价钱是500美元。你先来看一下是否满意再作决定吧。”
几个小时后,销售商和他的儿子来到了罗伯特森的农场,他们选中了一头年轻力壮的奶牛。销售商拿出支票簿,写了一张500美元的支票给罗伯特森。
罗伯特森接过支票看了看,说:“哦,先生,我想你还没弄清楚,500美元不是这头奶牛的最终价格。你得到了许多额外的东西,你也得为它们付钱。”
“什么额外的东西?”销售商问。
罗伯特森递给销售商那头奶牛的最终价格清单:奶牛500美元,牛皮500美元,内脏400美元,四肢400美元,“自动苍蝇拍”50美元,共计1850美元。
关于销售的心灵鸡汤正能量小故事:恐惧式营销
前天回家,发现家里客厅角落里多了一个家用灭火器。
这是妻子买的。一个家用灭火器公司去她任教的学校做活动,现场展出很多照片。“全是火灾现场,吓死人。”妻子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于是很多同事都买了,她自然也买了一个。
我们可以想象这家公司在活动现场所营造的恐怖气氛: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会场里,血淋淋的照片,满目疮痍的火灾现场,痛不欲生的当事人,都告诉消费者发生在家庭的火灾是如何的恐怖。相信没有人不为这样的场景感到恐惧,尤其是那些参会的家庭主妇。
与此同时,营销人员不失时机地向大家推荐这种家庭用的灭火器,他并不告诉你拥有这个家庭灭火器就可以避免一切火灾,而是告诉你:有一个灭火器,总比没有好吧,况且才100多元钱,100多元也就是两口子出去吃顿饭的钱,用这个钱来避免火灾,太超值了!于是,在恐惧的气氛中,这个冷冰冰的罐子,被家庭主妇像抢购食盐一样抢购一空。
我们仔细看一下整个购买过程: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家用灭火器?是因为恐惧!是因为商家运用“恐惧营销”,在现场营造了一种“只有购买这个产品才能安全”的氛围。
按理说,企业营销自己的产品时,应当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即“使用了我的产品之后,你会得到什么样的享受”,但现实却是,商家频频使出“恐吓”伎俩,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商家所营造的恐惧气氛所裹挟。
比如说保险公司不停地告诉我,我应该购买某种保险,因为未来充满了风险,一旦发生了意外,如果没有买保险,我会处于多悲惨的境况;银行的理财顾问频频向我暗示:通货膨胀正在加剧,应该购买他们银行新推出的某款理财产品,否则钱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到最后我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超市的售货员也对我说,现在的果蔬上都有大量药残,为了避免农药对我家人的危害,我应该购买他们超市新进的一台可以给果蔬消毒的机器,花几百块钱买回全家人的饮食健康是很划算的;我在街头会被促销员拉住,推荐我购买某种给儿童排铅的口服液,因为汽车尾气、大气污染等因素,孩子们体内都有铅毒,这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
还有360和QQ大战,腾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后,便营造了一个“恐惧”:要么卸载360软件,要么不能使用QQ,这便是最直接的“恐惧营销”了。
恐惧是最能左右人们情绪的要素之一,在与生活相关的商业广告中,很多商家都加入了恐惧的元素,保险公司、银行、医药保健公司,无一例外。
除营造“恐惧”氛围外,商家还把你的需求无限放大——或许你需要的仅仅是一口水,而商家则会利用恐惧让你购买一缸水;或许你仅仅是想购买一袋洗衣粉,但商家会告诉你,为了“不伤手”,你可以购买他们推出的某款不伤手的产品;或许你只是想购买一支牙膏,但商家告诉你,现在市面上很多牙膏都是黑心商品,为了你的安全,商家推荐你使用他们原装进口的某款牙膏……
无论是显而易见还是半抱琵琶,商家为我们的消费环境营销了“恐惧”的氛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的消费被“恐惧”所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