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听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
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
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
第一,接受创新;
第二,评估创新;
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
第四,注意禁忌。
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
第一,关注市场;
第二,关注财务;
第三,建立团队;
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
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界定使命;
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
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
第四,重视机遇。
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2
之前了解彼得德鲁克是从阅读《跟德鲁克学领导力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开始的,这本书我反复阅读,领会了部分意思,就感觉受益匪浅,运用到工作中,效果甚佳。从去年听过徐纪罡老师讲授的《企业创新管理》课程后,就一直在思考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略有收获,但收效甚微。从拿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开始,我就觉得很多困惑可以慢慢解开,学习这本书,一定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对工作有所促进,果如其然。解决了三个问题:创新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到底是什么?
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这句话使我眼前一亮,明白了创新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既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那我就一如既往的去创新,去追求企业家精神。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结合工作实际,我们的创新主要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大到机制、流程制度创新,引入成熟先进的管理工具提升管理效率。小到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等都是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或是自身技术的优化改进,达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的目的;产品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创新产品,从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怎么样才能创新?
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A得市场?读完这本书,就有了答案。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业。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如那句谚语――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7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而且有重叠的地方。这种情形可以被看作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为什么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创新既要雷厉风行,也要久久为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3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著作,管理学方面的书以前也读得很少,因为印象中就觉得管理学就是一门很水的专业,是一些枯燥空洞的理论,这本书看下来虽然还是有很多地方没有很深的体会,但是看到了很多颠覆于一般思维的想法,对于创新有一些全新认知。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一,什么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征,书中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创新是什么,它并不只局限于科技、发明,我印象很深地是日本的社会创新,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技术积累,但它却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仿,在别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我最近在帮我同学找供应商管理方面的资料,发现日本人在生产及运作管理上很厉害,比如丰田,它的精益生产,JIT生产让管理创新渗透到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过程,并且它让这种创新在一代又一代的丰田人中保持下去,不仅让丰田在数十年内成为世界汽车第三生产商,也让世界各地企业争相效仿。这种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他认为,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
第二,为什么要创新?作者引用了许多实际中的大企业、公司例子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书里也提到了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在公共服务机构,如政府、学校、医院,其实更需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书中第14章有分析),引用德鲁克的话来说:“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能让任何社会、经济、产业、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这首先是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对原有的一切”斩草除根“,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这次推出一个新产品,下次实施一项新政策,再下次就是改善公共服务。其次,因为它们并没有事先规划,而是专注于每个机会和各种需求。再次,是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就会很快消失。” 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创新的意义不仅限于此。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企业家社会的。
第三,如何进行创新?我想这个问题在座的每个人应该都思考过,创新是处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的精神,但我以前就觉得很难实行。在这本书,告诉我们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学习的,创新需要训练。我自己读下来,归为以下三方面:
其一,要拥抱变化、专注机遇。德鲁克提出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发现创新机遇,系统的创新要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要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所以我们要主动拥抱变化、专注机遇。(梅西百货)
其二,要成为一名创新实践者。这一点可以联系工作实际,书中提到我们要做的有:学会思考(要对创新机遇有组织、有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多看、多问、多听(要清楚别人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提供服务时才知道什么是能够被更好地接受的),目标明确(多样化往往容易分心),从细微处入手(以便于调整),不断地学习;禁忌:不要太聪明(制度出台的时候要考虑到制度实行起来,人员是否能够承受,比如过于复杂、细节的东西,看似很全面,但基层人员实行起来可操作性太小),不要尝试为未来进行创新(这个观点不是很同意),创新也需要勤奋、毅力等。
其三,形成创新的机制,要有战略。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战略,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4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5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这一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6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很早就列好在必读书单中的一本,他在豆瓣的评分高至90分,是大家公认的大事经典之作,尤其是对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同学说,实乃入门必读之书。
三天的端午假期,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如果让我评价,仅从第一遍的阅读感受说,只能算一般,有很多收获,但谈不上过瘾。与阅读《智能时代》、《运营之光》、《把时间当朋友》相比,它给我带的惊喜并不多,那种我期待的电光火石、茅塞顿开的观点似乎少了些,而且内容的理解上也比较晦涩。
我想,这可能是自己的现实工作中还未经历过书里所说的那些观点,也或者是大多数经典的书籍仅仅在读一遍的情况下是很难领会到它的精髓。
但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评为经典,必有其经典之处,所以后续我仍然会多读多理解几遍。
就目前读完的感受说,有几点对我启示很大。
其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让我明白了创新的含义,之前总是听到各种各样的创新理论,比如颠覆式创新,微创新等等,但从没有具体思考过,什么是创新,我们应该如何去界定创新。
日常生活里,我们听到创新的第一反应是高科技,或者是将创新与创意、好点子联系在一起,也或者是人们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也被称为创新,这些观点是不完整的。
书里给出的观点比较全面,一种定义是指,将资从产出和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式方法就是创新,比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不错的美国餐厅早就开始生产它所供应的最终产品了。
但是凭借的应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他们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工作流程设定标准,基于标准培训人员,麦当劳大幅度的提高了资的产出,这是从供给端定义的创新;
另外一种定义是指,创新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这是从需求端定义的。
基于以上的定义,创新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产品的创新--即产品或服务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他们推向市场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创新---即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
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定义,创新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无比重要的企业增长、社会进步的动力。
于是,我在想,创新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发现创新的?有了这些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创新落地到企业真正增长的业务?
这也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第二个启示。
我们之所以有机会创新,之所以有机会创业,不是凭空捏造无端想出的,其本质是在于变化,是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是国家政策、人口规模、消费趋势、新技术等等的变化。
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才给了企业创新的机会,让察觉到变化的企业在巨头还未察觉或已经察觉但并未行动时快速揭竿而起,快速增长,成为下一个巨头。
所以说,当公司以同样的产品满足同样的客户群体,但每年的收益却每况愈下,不是的产品不够好,很可能是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要有重视变化、拥抱变化的意识,(fsir)这一点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这几年的折腾,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拥抱变化的重要,不再视变化为威胁和恐惧。
那么关键问题了,在拥有重视变化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如发现、寻找变化呢?进而给我们创新提供条,让公司的业务能弯道超车。
书中给出了部分答案,书里认为,创新的一半自于七个方面:
1、意外的事
2、不协调事
3、程序需要的创新
4、产业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
6、认知的、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
相信作者已经总结的比较完整了,我们从需要关注着七个方面,从他们的的变化中去发现创新的机会,然后重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去落地创新的方案。
但我认为,真正在落地时仍然困难重重,比如你是如何去鉴别这些变化的,什么样的'差异在你看就是书本里说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还能引起你的重视?
或者说,我们应该重视怎样的变化,变化到什么程度?它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这很难有标准,只能是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商业感觉了。
所以我越越理解,创业也好,管理也好,他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边走边想,并且实践尤为重要。
另外,书里的另一处观点对我启发很深,或者说打开了另外的思考维度。
我一直认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领导者,不论是销售部门、运营部门、技术部门,他们所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洞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名管理者能够根据当下团队的现状、市场现状、产品现状、以及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发现当下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协调资去解决这个问题。
并总能在不同阶段发现并解决困扰当下的问题,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已然是高手,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找到问题的核心,并解决它。
但这本书给出的观点除了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提到管理者不光要把精力放在发现并解决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书里前半部分提到的意外的事、不协调事等。
这些机遇很可能是下一次创新的开始,这就好比是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天空,发现变化并基于此创新,这是不同纬度的观点,它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管理的能力,还需要有创新、战略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7
转眼已经到了期末,而此时《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部经典之作我已读了三遍。第一遍是开学初老师在课堂上着重介绍此书后便快速地读过一篇,但如此道理深邃、见解精辟之作又岂是用来泛读的。于是每晚临睡前总是拿起此书,一边细细品味,一边圈圈点点、啧啧赞叹。最后一遍则是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又返回去把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地方精读了一遍。读完三遍之后,觉得有心中有许多全新的认识、许多深刻的感悟,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这篇读后感也是深思熟虑了许久才得以落笔的。本书博大精深而本人却见识浅陋,尤其对企业管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本文主要基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第一部分DD创新实践。
首先,什么是创业精神?作者开篇就着重讲解这个问题。按照作者的观点,创新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满足、全新的消费需求;创新是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提高资源产出和效率,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创新本身就就创造了资源、创造了购买力,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创新不一定与技术有关,甚至于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此外,必须注意,不能将“创新”和“聪明的创意”混为一谈,更不能将创新狭隘的理解为科技创新。很多时候,对社会影响更大的不是纯粹的科技创新,而是社会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日本为例,我们往往以为日本人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不是创新,我自己也一直以此为由对日本加以鄙视。而作者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让我明白日本人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以模仿为主,但他们的社会创新成就显著;正是这种社会创新让日本这样一个岛国小邦位列全球经济发展之前茅,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社会创新,而不是盲目追求那些尚未成型的“聪明的创意”。
现在,作者已经基本纠正了我们对创新狭隘乃至完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以丰富的实例让我们基本弄清了什么是创新。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开始教我们如何创新。
以我个人浅陋之见,创新是一种天才禀赋、灵光乍现,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创新不需要天才;只要用对方法、付出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创新被作者视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一门学科,是完全有规律可循的一项工作;只要遵循其内在的原则和规律,就可以学会创新。于此,作者提出了七种创新的来源;根据个人体会,我主要谈一谈其中的三个。
创新来源之一:出乎意料的情况
出乎意料的情况无疑是创新的一大来源,但我们很多人往往将其忽视了。对于意外成功,或沾沾自喜,或暗庆天佑,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意外成功的本质,以至于忽视了这种创新来源,而它所提供的创新机遇往往是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对于意外失败,或捶胸顿足,或哭天抢地,它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往往让人痛彻心扉,但却很少有人将它看做是一种机遇;对于意外的外部事件,无据可查,无稽可靠,更容易被忽略,所以要求我们必须时常走出办公室,去社会上观察、询问和聆听。
总之,面对意外事件,需要我们将其看作创新机遇的征兆加以慎重对待,走出去,用眼看,用心听,创新便很容易产生。
创新来源之二:产业和市场结构
我以前认为,任何系统都是始终趋于稳定和平衡的,蓬勃发展至今的人类经济社会更是如此。即使会有一些变化和波动,也始终是一种动态平衡,不可能短时间内一切推到重来。但是作者却认为,现有经济社会的市场和产业结构看似牢不可破,实则非常脆弱。作为创新者,不能将产业结构的变化看做威胁,而要将其视作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高度警惕,一旦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就应当立即采取相应的`对策,否则就会错失良机,最终无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中生存下去。那应该如何判别产业结构的变化呢?作者提出了四种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标志: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产量成倍增长、一直被视为彼此间独立的科学技术聚集在一起、产业的贸易方式迅速改变。
创新来源之三:新知识
基于新知识的创新是企业家精神中的超级明星,它既可变得家喻户晓,也可获得财富,但是基于知识的创新都是善变、风云莫测而且难以驾驭的。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具有相比于传统行业更高的失败率。基于新知识的创新结合了两个特点:漫长的前置时间和知识的融合。无论是从新知识的发现到应用技术的推广之间的时间跨度,还是从应用技术的推广到实际产品的上市之间的时间跨度都是非常巨大的,由此带来了漫长的前置时间;“基于知识的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们几乎不基于同一个要素,它们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融合,而且这些知识并不局限于科学和技术创新。”作者的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创业的国度》里的一段话:“他们真正缺失的是这些现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各种学科、领域之间的大胆融合,是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是独立更是联系,是以小的形式存在、却又大的发展目标,是基于这一切的文化核心”。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王选院士曾经a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新兴的交叉学科更容易出成果。”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博弈论,正是一个数学家的数学头脑思考经济问题的成果。
看到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识到,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在关注该领域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领域,只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涉足的人少,创新的机遇才会更多。
介绍完创新的来源之后,作者又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创新的原则和禁忌。下面做一个总结:
1、有目标、有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遇的分析,彻底思考创新机遇的来源是分析的起点。
2、创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性的,因此创新者必需走出办公室去观察,去询问,去聆听。
3、一项创新必需简单明了,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并非一开始就规模庞大,而且他们往往围绕着某一特定事物展开。
5、一项成功的创新的目的在于取得市场的领导地位,而不一定旨在最终发展成“大企业”。
6、不要过于聪明,创新必需由普通人操作,因为普通人是唯一数量充沛且取之不尽的供应来源。
7、不要一次从事多种创新,不要分散自己的努力。偏离核心的创新往往会变得非常松散,其将一直停留着创意阶段而无法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8、不要尝试为未来创新,要为现在创新。要等到所有基本要素都具备了才开始创新。
9、创新就是工作,需要知识,需要足智多谋。创新固然需要天赋、才智和个人爱好,但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创新就转变成辛苦的、集中的、有目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勤奋、毅力和奉献。
10、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长处,要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创新,以收扬长避短事半功倍之效。
上面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几点精辟见解,下面集中谈一谈我自己的个人感想。
其一,拥抱变化。
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于创新者,必须将变化看做是机遇而非威胁。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认为一杯水是半满的和认为一杯水是半空的从数学上看没有任何差别,但对于创新者而言,就是一项重要的认知差异。创新者对变化的认知尤其如此。要想抓住机遇,首先就要抓住变化,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畏首畏尾或者守株待兔,必须勇于改革现状,进行必要的“创造性破坏”。
其二、高科技领域是个高风险的创业领域
高科技产业可谓是一种比大小的游戏,中间分子是没有价值的。这种现象,使得高科技创新天生就有很高的风险。其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科技产业会没有利润。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公司需要在研究技术和开发技术服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参与竞争。为处于不败之地,高科技公司必须越跑越快,在淘汰期,能坚持下去的,也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企业,因此高科技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财务上的远见。
其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个人更要终身学习。
在整篇书中,作者多次强调,对于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的企业注定会老化,会衰退。一旦一个企业开始沉迷过去的成就,就很难使它再回头,而现有企业的成功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障碍。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亦是如此。这个道理,就是《谁偷走了我的奶酪》一书传递的最核心的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有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的改变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将会成为社会的弃儿。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8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虽然写于多年前,但是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如此广泛。通读一遍后,我对书中内容和一些观点颇有感受。书中第18章节:生态利基战略提到三个战略,我就其中收费站战略和专门市场战略谈点体会。
收费站战略专指蕴含丰富市场机会但规模不大,别人不敢做的产品或服务市场(小专市场、特定市场)。生态利基战略的目的在于在小范围内获得实际的垄断地位。最成功的“生态利基”战略整个着眼点就是尽量使自己不显眼。
结合公司得意产品在宽体轻客中――大空间,高承载竞争优势最为明显的特征,我们通过前期市场调研了解到那些重载需求的得意车型使用者(粮油图书五金等行业)认为该产品是“必须的”,即使得意产品价格再降低也不会增加需求,即需求刚性。不使用该项产品的风险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成本。一旦占据了这个生态利基,无论其产品有多好,价格有多么便宜,其销量往往取决于市场对主要产品的需求。采取该战略的公司不能滥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剥削、敲诈客户。
就专门市场战略,结合欧胜8AT专用房车底盘分析,在新兴蓬勃发展的的房车和旅居车市场或新趋势形成的早期,我们就必须抓住时机,系统的寻找高端房车有关专门技术的机遇,然后充分利用时间研发这些专门技术。利用拥有与众不同的8AT技术,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高承载房车专用底盘技术来保持领先地位,依靠专业改装厂把产品推向市场,提升销量。
此外,书中还有以下内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反思:
1、企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认为自己比顾客“更了解”产品或服务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被如何销售,以及应该具有何种用途。生产厂商通常认为:一件产品的品质是由生产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的高低决定的。其实不然,顾客只会给对他们有用、为他们带来价值的产品买单。
2、对高价格的错觉。企业应该始终将“高价格”看作是一种威胁,一种易受攻击的危险手段,而不是机会。
3、追求最大化而非最优化。常见陷阱:厂商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产品中添加了一项又一项的'功能,最后,原本很简单的功能装置被设计的很复杂,厂商将这个装置的功能最大化了,结果这台设备不再满足任何人的要求。该产品会变得昂贵,使用操作变得复杂,维护成本也上升了。
4、一个“仁慈的垄断者”(德鲁克创造的名词)会在竞争对手降价之前就自行削减价格,而且,它会在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之前,就主动淘汰自己的旧产品,同时推出新产品。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9
近期,我读了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读过此书后,我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还想再读几遍的愿望。感觉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收获良多。
该书作者:彼得・德鲁克,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代表著作有:《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巨变时代的管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21世纪的管理挑战》等。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当时德鲁克已经93岁高龄了。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德鲁克先生的成长、学习和事业成功的经历,给我的感受是:一个书香氛围浓厚的原生态家庭,对他的成才起了奠基的巨大作用;一个起点很高、不懈追求、可以放眼世界的求学经历,对他事业的成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一个志向高远、目标明确并孜孜以求的事业规划,是他事业、人生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次,我要谈谈我从本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发。
一、本书的书名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那么在本书中,什么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写道: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这显然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创新”千差万别,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这句话和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平时我们所理解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彼得・德鲁克反复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他还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加以实践,并将它完全掌握后,创新才会有效。
企业家精神又是什么呢?在本书的第31页,作者写道: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
为了说明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对夫妇开了一家快餐店,但是,他们不是企业家。然而,麦当劳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企业家精神。因为虽然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但是,凭借着应用管理概念和技巧,麦当劳将“产品”标准化,设计制作流程和工具,并基于分工分析设定标准,根据标准培训人员 。麦当劳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二、那么,如何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他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想要一夜暴富或者急于求而成的企业家,几乎注定要失败。成功的企业家都会试图去创造价值,做出贡献。同时,因为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中,存在于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中。
结合我们濮阳园区,30年来的生产实践,积累了大量值得传承的好的做法,但是也存在一些看似“小问题”的弊端。如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重技术、轻管理,重专业、少创新,喜欢按部就班,墨守陈规,不喜欢接受新的挑战和新的体系,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显得跟不上形势和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需着力改变的地方。
三、具体而言,系统化的创新就是指关注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 前四大来源存在于机构内部,不论是商业性机构还是公共服务机构。能够看到它们的人,主要是那个产业或服务领域内部的人。它们基本上是一些征兆,是一些极为可靠的信号。后三种来源涉及机构或产业以外的变化。这七个来源是:
(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部事件;
(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
(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
(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
(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这七个创新机遇来源的界限相当模糊,但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因此需要个别分析。但是,这些来源的讨论顺序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们是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递减顺序依稀排列的。其中意外事件的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作者在意外的成功中,举了梅西公司的例子。梅西公司是主打服装生意的,但也销售电器。但是,梅西公司的董事长梅西却不太高兴,原因是梅西公司主打服装生意,而服装生意带来的利润却没有电器生意多,所以,对于这种意外的成功,梅西董事长感到郁闷。而这种郁闷,直接导致了他们公司的高层在制定销售策略时,拒绝意外成功。而与此同时,纽约一家零售商店布鲁明戴尔却利用同样的意外成功。
通过这两个事件的对比,说明――意外的成功是对管理层判断力的一种挑战。当大家都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长时间从事一种工种或职业而不愿意看到更有价值的变化时,意外的成功将与这些人擦肩而过。而意外的失败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当福特公司推出“埃德塞”汽车以后,原本希望能带来巨大利润的举措遭遇“滑铁卢”。
转变,无论是在意外的成功还是失败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需要管理意识的转变,而这些转变的依据,就是市场调查,并利用这些调查结果,重新定义下一步的措施。
在读到一本好书时,用言语来表述总会显得无力,很多的体会是无以言表的,德鲁克的书总是给我一种精神的触动,一种思维的颠覆,以及一种全新的认知,并且德鲁克的书适合反复读,就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读这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自知还未完全领悟到其精髓,此上也仅仅是我一点浅薄的认识。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就像品茶,每读一次都会给人醍醐灌顶之感。我会将之置于案头,每日读,每日新,每日有新的体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0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接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1937年移民美国,并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
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他在其自传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我们可以发现,德鲁克强调的.透过组织发挥人类创造力的观念根源。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全书划时代的提出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的新概念。
通过对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深入学习,我不再为企业家到底是什么、自己是不是企业家而困惑。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明确写道:“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它的基础在于观念和理论,而非直觉”。那么,何谓企业家精神呢?德鲁克总结出所谓企业家精神,即“颠覆现状、推陈出新!”,通俗来讲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种技能。创新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技术创新,甚至根本就不是一个实物。它或许仅仅是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行为。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一条建议、一个想法、一个小改善都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管理中的创新,技术革新、技改技措、优化提升、降本增效等都可以成为技术创新。总之,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由此可知,企业不是企业家的企业,创新也不是企业家的专利,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具备的优秀品质。
寻找创新的机遇。“世间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发现新的创新机遇,以及如何能将这种创新机遇转变为创新成果?本书在“创新实践”章节做了详细的阐述,该章节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在变化中产生创新机会,绝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因变化而达成的。反过来讲,变化和机遇不一定都能够成为成功的创新,目标明确的创新源于周密的分析、严密的系统以及辛勤的工作,这才是创新实践的全部内容。
创新发展的意义。诚如德鲁克先生所言,我们目前的经济是“创新的经济”。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煤炭产业专业背景下,煤化工企业正在向着清洁生产、高效利用方向发展,我们的企业应当要将创新驱动作为着眼点,发现机遇、抓住机遇,要进行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要进行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的创新发展,要进行产业链调整、优化产品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彼得・德鲁克其书如一口清泉,使人甘之如饴。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大到新冠病毒肆虐、俄罗斯-乌克兰冲突,小到我们的企业面临的产业调整,甚至一支股票的涨跌,我们都需要在这种变化中寻求突破创新,将所处的可观环境乃至不利因素转换为新的突破和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男儿生当带吴钩,强国有我写春秋!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1
随着公司读书活动的开展,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深受感染,受益颇深。作者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是管理学理论的著名学者,其39本著作对当今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各类管理理论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一本实践性比较强的书籍,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企业和企业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本书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创新的实施、诠释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战略。
在创新实施篇章中,首先介绍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进而从创新角度来说明创新的实践,企业家从事创新而创新是展现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创新赋予了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之创造财富,并赋予它经济价值。通过举例如:分期付款是由收割机发明者之一的塞勒斯发明;货运轮船运输的难题困扰下,出现了集装箱这个创新,同时也是将“货轮”转变成一种能够运输设备的认知;“教科书”这一项一项不起眼的创新使得学校教育普及全世界等。进一步说明了创新不一定与技术有关,甚至不需要是一种“实物”。创新应该从造成影响上看,几乎没有说明技术性创新能与此类社会创新相比。创新是有目标的,也是一个学科,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学术语。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人们提供价值和满意度。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相当新的社会创新,日本已经向世界展现出他们具有超凡的运用企业家战略的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如何创新,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找变化中,存在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经济或社会创新的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中。而系统化创新就是指关注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认知意义及情绪化上的变化、新知识等。创新的界限相当模糊彼此重叠。
从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新企业三个方面来介绍企业家精神有关的策略、实践和问题等。企业家精神的原则大同小异,能起作用的因素也差不多,企业虽然知道如何管理企业,有必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企业家,如何创新需要学习不同的事物必须面临各类不同的问题,能够从理论到实践、描述和实施方面对企业家管理进行系统化的说明。培养企业家精神,管理层应该将目光放在寻找机遇上。为激发这个管理层的企业家精神做些工作。将围绕企业家个人的角色和行动展开讨论。
企业家精神需要企业家管理,需要企业内部的政策和实践,也同时需要企业的对外政策和实践在市场中实施企业家战略,通过集中全力、攻其软肋、找到并占据一个专门的“生态利基”、改变产品、市场或一个产业的经济特征等四个方面介绍企业家战略,四个战略不是相互排斥,同一企业家往往会把其中两个或多个战略整合。每一个战略都需要企业家表现不同的'行为,每一个战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风险。
创新是有目标的,需要提高对于创新的认知,不是科学术语而是社会术语。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是人人可做的。创新不一定是“实物”。实际工作中,创新方法往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条件,日常工作中所看到的自主改善、降本增效不一定在“实物”上下功夫,发散思维、提高认知,学以致用。
煤化工作为化工行业中的一类分支,有一定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是资金与技术双密集型行业,煤化工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和异常严峻的市场条件。多种类产品受市场影响较为严重。随着煤炭供应日趋吃紧,同时伴随国家政策的“双碳”提出,明确要求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煤化工行业面临“双碳”和发展转型两座大山,也是能源地区面临的共性难题,诸多煤化工企业中也面临着产业升级、配置优化、资产管理等诸多困难。要改变企业的越来越明显的困状,提高企业的未来的抵抗风险能力,还需要创新思维来技术改善企业结构,培养企业家精神,在融合政策环境的情况下,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注重提高价值。
“存量优化、增量跨越”是当前公司乃至山能化工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拓展产品结构,柔性生产,延长产业链。创新发展思路的同时创新企业管理方法,远学万华,近学华鲁。创新可以复制,在学习中能够激发创新。
公司的创新战略不仅仅注重科技创新,而同时着力管理的创新。特别在当下经营困境中,出现了一些矛盾、问题和面临严峻的形势,因此就更应该大力提倡创新,尤其是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打破发展瓶颈,解决发展困局,着眼企业发展。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2
“天下万事,万变不穷。”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旧过程完结,新过程发生,又包含新矛盾,开始其矛盾发展史。《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通过鲜活的事例,告诉大家,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书中介绍的实践案例证明,没有思想认知的大创新就不会有事业的大发展。创新意识的程度有多高,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他们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自觉树立世界眼光,不断开阔视野,勇于与先进地区和同行业中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去比拼,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努力融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循环。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就要学习他们抢抓机遇的主动意识,立足本单位发展优势,找到改革转型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坚定信心明确目标。书中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再大的困难都不可怕,再大的竞争也不可怕,怕的就是丧失信念,怕的就是没有更高的目标追求。他们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坚定信念、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开拓创新的生动实践。因此,学习他们的成功做法,就要重点学习他们永不放弃、敢于争先的精神,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不断增强发展的欲望和争先进位的意识,努力克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工作标准不高等思想观念,破除凡事不敢去想、不敢去试、不敢去闯,畏首、畏尾、畏难的精神状态,按照提高标准、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瞄准先进,锁定“1020410”战略决策、“十个一”工程,深入推进“123456”总体工作思路,研究确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打开思路提高能力。思想解放了,视野开阔了,做强做大事业、落实目标任务的举措就会得心应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干事创业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思路一变天地宽,发展的本领也越来越大。我们学习典型的经验,就要学习他们用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在解放思想中干,在干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增强本领。要深入践行“认真就是水平、落实就是能力”“有人负责我配合、无人负责我负责”的卓越执行力,抓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独辟蹊径,解决改革发展难题。
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勇于奋进事业有成。干事创业,关键是干,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坐而论道,终将一事无成。这方面,从书中介绍的典型案例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每一次发展壮大都付诸了艰辛和努力。不想事、不干事,半点精气神都没有。我们学习这些典型,除了学习他们开阔思路、创新办法以外,更应学习他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学习他们奋力开拓、永不满足、成就大业的不懈追求。各级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肩负着各自的职责。我们一定要牢记宗旨,牢记职责,以党的事业为重,以职工群众利益为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把各自负责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样做,对职工群众有利,对企业发展有利,对构建和谐企业有利,我们个人也有一种成就感。
“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干事情,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今后,要锁定创新创造的目标,抓在改革转型的战略重点,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承担创新风险,让创新的火花在实践中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涌流,让创新的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转化。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3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提到,企业家必须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寻找成功创新机会的变化和征兆。为此,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我们务必涵养创新思维与企业家精神,持续推动企业发展“三大变革”。
1、以科技领先为引领推动动力变革
德鲁克指出,一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要求该产业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企业家精神,并重新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
应用到风华高科创新实践中,我们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厚植“科技领先,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以“核心技术”的合力攻关、“高端产品”的持续攻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攻克,带动风华品质提档升级,推动企业产出规模“量”的合理增长,引领企业核心竞争力“质”的有效提升。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推动质量变革
德鲁克提出,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
落实到质量管理实际中,我们要以市场为中心,坚持以质取胜的发展战略,锻造“持续改进、顾客满意”的质量文化,从过去仅强调产品“有没有”、服务“做没做”、管理“搞没搞”等粗放型扩张,转变为更加关注产品“好不好”、服务“优不优”、管理“精不精”等内涵式发展,通过持续创新,创造更大价值。
3、以集约经营为目标推动效率变革
德鲁克强调,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它们并不宏大,只是努力去做一件具体的事而已。
在企业创新实践中,我们依然要坚持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理念,养成“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文化,流程上,简约而不简单;制度上,简白而不简陋;工作上,简洁而不简慢,精于质量、细于成本。以前大规模生产就是效率,当前产销研协同才是效率,上下联动才是效率,产品质量高才是效率。
创新,意味着打破习惯性认识和常规性做法。如何突破惯性,如何打破常规,立足质量经营实际,我们应围绕“三大变革”,持之以恒推动质量创新。一是在动力变革上,持续推进材料自产化管理模式创新,优化贯通“应用+研发+自产”流程,以应用需求牵引高端材料研发突破,提升高端材料制备能力;二是在质量变革上,持续健全产品质量体系,对标世界一流,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为可靠的元器件产品体系;三是在效率变革上,持续深化客诉集中管理改革,完善建立“1231”服务时效管控运行模式,即“1天内初步回复+2天内找出根因+3天内实施整改+1天内完成报告”,打造客户满意的服务品牌。
正如德鲁克所说,创新并不是紧抓已有的事物,而是一种对管理者有吸引力且使其感到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此,人人都是“企业家”,个个都是“创新者”。我们追求的必须是有质量的创新,有质量的增长,有质量的发展。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美国管理科学开创者彼得・德鲁克精心创作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正是这样一部大家公认的经典之作。它如光似电、清澈明快,读之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诚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企业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平常、稳定和持续的活动。正如管理已经成为当代所有机构的特定器官,成为我们这个组织社会的整体器官一样,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也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和组织维持生命活力的主要活动。我们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者,亦要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种正常、不间断的日常行为和实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从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等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一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又探讨了将创意发展为可行的事业或服务所需注意的原则和禁忌;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创新的载体,从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新企业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家管理,并对企业家的个人角色和决策进行探讨;第三部分从创新引入市场的实用方面探讨,创新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最后,将各个部分与社会联系,形成结论即企业家社会。
在拜读本书之前,并没有深入地思考过什么是企业家,觉得自己首先肯定不是企业家,也不具备企业家精神。只是希望能推动社会和行业发展,成就更多的同事发展,希望能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情怀。我误认为“利他主义”就是企业家精神。但是,当拜读过彼得・德鲁克先生的书后,我认为,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通过对资源的创新利用,提高资源的产出;创造出新颖的东西,以提高其价值;开辟新的资源和创造新需求;以变化为常态,抓住机遇勇于冒险。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创新不是企业家的特质,创新是每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潜质。我们平常理解的创新,可能是高科技、创意、好点子等,也可能理解为一项新的生意或产品称为创新。本书中将创新定义为将资本产出和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及产出较高领域的方法,或通过改变产品服务,为客户创造了新的价值和满意度,甚至创造了新的客户。总结起来,创新应当主要分产品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及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等三个类别。
创新意味着变化,但又不仅仅是变化。只有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才能产生更多的机会,从而可能产生更多的利益,也正因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唯其变化,才可能有创新,那么我们不妨适应变化。10多年前,煤化工市场正在国内兴起,如我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项目产能已算凤毛麟角,加之下游需求紧俏,盈利能力尚为可观。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煤化工企业大量兴建,甲醇及更高附加值下游化工企业的发展,单纯甲醇生产及产能,已无法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盈利能力也大大降低。我们要尽快适应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
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创新。如何在同等产出的前提下,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要。半废锅气化炉的投用、余热余压回收项目、高耗能装置及产品的逐步淘汰等,正是这种主动求变,不安于现状的创新手段。
要形成长效的创新机制。企业应当鼓励创新,在保持现有企业良好运行机制的前提下,如彼得・德鲁克先生在本书第三部分中讲的,要有战略性创新。诚如我公司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DMMn项目,将重点导向一个方向,持续发展,力争改变产品单一的现状,向高附加值、价值链纵深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产品链,以对抗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在变中求存、变中求进、变中求胜,是我们这些基层管理者乃至整个企业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煤化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打破困局,决胜未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5
彼得・德鲁克先生作为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的思想传播影响着当今世界130多个国家,如今有幸拜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部著作,即使只领略到其中半分,便使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根据德鲁克先生的理论,结合自己经历的一些管理实践,简单的阐述下自己对创新精神的几点理解,与诸君共勉。
1. 现实与假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事件
在我们确定一个项目,并想要去落实它的时候,我们会想要写一份《项目计划书》,或者不断的在脑海里预演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和解决办法。然后不断的修正,最终确定一个方案去实施它。这种计划书或者说是预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假设。但是往往我们深思熟虑认为没有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且一定会发生各种各样预料之外的状况,有利于我们业务发展的,也有阻碍我们业务正常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智慧的管理者善于抓住有利于业务发展的事件去做积极的调整,并用这种有利事件去代替原有的事件,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
这里有一个很小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这个事件。双十一过后,会有很多客退的货需要去上架。我们计划的两人一组的上架模式中,划单的人员往往会报清楚颜色、SKU,由回货的人员去匹配拣货框里的货物,再到正确库位中去。然后在有一次上架作业中我们发现其中一组,划单的人员去直接报库位,把核对颜色、SKU的工作全部交给上架的人员去直接和条箱箱头做比对。在对比中我们发现这样做不仅会提高上架的效率,准确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我们马上去对所有的上架小组进行宣导并推广这样的方法,并很快这种新方法就代替了原有的方法。这虽然是很小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切实的提高了我们的业务能力,这就是我们所宣导的创新。
2. 认知与业务流程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事件
作为一个大型的上市企业,我们在无论是直营、经销或者天猫、唯品等发货渠道所制定的发货流程,可以说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加上多年的平稳过度,我们往往已经认定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哪怕一点点小问题都是正常的,应该的。从而让我们失去了改正它的机会,并放任其一直存在,乃至影响我们整个业务的顺畅。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过程中,我们往往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17年当时还在上海配送中心的时候,当时我们发现在播种作业中,原本的24个波次由于取消单变成了23个。但是取消的却不是24,而是中间的。我们权且指定它是中间的'10。对业务不熟悉的员工在放面单的时候没有错过空盒10,而是直接认定最后没有单子的24为取消单,这就直接导致10以后的14个包裹全部变成差异,最终流向了复核线,从而影响复核的作业节奏和作业效率,也给差异处理的员工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很遗憾,由于技术原因,我们最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是针对问题做了相应的宣导。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创新的课题去对待,去研究,等待其被攻克,进而更加完善我们的业务流程。
3. 管理策略与员工诉求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事件
无论是企业、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或者政府机构等,只要是组织、只要有人员参与,就需要管理。管理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自己对业务的认识去协调和分配人员,包括制定激励政策,调整业务重心,甚至规划员工的培养方向等。但是人员逐渐增多,管理者不足以去关注到每一个在职员工的动态时,快速形成严谨有效组织架构的模式便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有效的分担了管理者的压力,能更快地调动底层员工积极性。并以全新的运营模式带动业务快速向前发展。
随着业务类型的不断扩大,我们需要的人员越来越多。渐渐的,我们发现随着人员的增长,产能效率却在不断的下降。除去不计入产能效率范畴的小部分业务,我们的产能依然长期无法得到显著的增长。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们得出结论:我们长期沿用的主管责任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现在的业务需求,数目众多的人员使主管们疲于应付且无法顾及全局。发现之后,我们快速进行调整,在主管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新层级,形成全新的主管―小组长责任制。这一举动不仅减少了主管管理者的压力,更提高了我们的业务处理效率,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加班。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改动,员工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梯队培养策略也随之迈出了一大步。
4. 统计数据与业务现场之间存在的不协调事件
数据是一个组织考察其员工业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将业务数据化也让管理变得更为简单有效。但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准确的反应出现场的作业情况,当数据跟现场存在严重的不协调是,我们在参考数据之余,更应该深扎现场,对现场业务进行积极的改进与调整,使其更加适配当前的量化标准。
我们还是看一个客退的例子。客退的作业效率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仓库主要抓的对象,始终保持在20/人/h到30/人/h之间,正当我们一度以这个数据为标准去考察客退工作效率、协调人员分配的时候,这个数据突然飙升到最高50/人/h。这么大的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通过两天在客退亲身实践,我们发现之前20-30的数据是准确的。那么在数据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怎么会出现50的数据呢?通过进一步跟进,我们发现有一组员工在收货的时候对流程做了小小的改变。他们将拆包裹的动作从收货流程中剔了出来,由专门的人员去负责,做包裹的现在只负责做包裹。这样小小的改动导致了人均效率提高了将近2倍,这也不失为一起成功的创新实践。
略读德鲁克先生《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之后,以上几点,使我映像颇深。总结如下:
创新是一种精神,广义的创新包含了很多方面,并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科技创造,它包含于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一味的将其流于形式,做于口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去发现它、提炼它、运用它。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2000字 16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和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背景下,近年来“创新”一度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异想天开”并不是贬义词,恰恰相反的是,“异想天开”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和收获,在想象中创造出新的事物,试问谁曾不想成为像马云和雷军一样叱咤风云的商业大佬?谁不曾想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谁不想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那么作为新时代有想法的大学生,我们该如何做到“创新”二字,又该如何将自己磨砺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呢?
在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作者德鲁克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他对创新的定义、看法和思考。德鲁克是管理学大师,他认为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三者对经济繁荣的作用带来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他呼吁大家培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此书是作者在自己30年中的思考实践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创新,并且强调如何将创新落实到企业家创新当中去。
首先创新的定义?此书中作者对创业、企业家精神两者之间的联系做出了思考,他对创新有以下三个重点解读: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家战略。创新早已在德鲁克的思考中迸发出了新的生命,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商业模式都包括在德鲁克对创新的定义当中。日本的社会创新就是他所认为的一种创新,日本通过模仿和创新,在没有自身优势资源的条件下实现了市场创新,为自己争的一席之位。反观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们发现社会创新和市场创新也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例如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就是对海外资源一种的引入及创新。这也给了我们当代一个创新的方向――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创新的定义有较为准确的认知,然后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开始我们的创新之旅。
最后创新的结果?德鲁克大师认为创新不一定会成功,当然这也是在我们总所周知的,不是每件事都会有顺利的结果。德鲁克大师认为创新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包括创新是辛苦的集中的有目标的工作等内容。我们姑且也可以认为创新的要求是对企业家自身的一些要求,例如他所提到的创新者应大幅度提高资源的产出等。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需要不断的结合理论与实际,这也是当代我们大学生一直在倡导的,唯有如此,我们才有较大可能性的实现创新。
就我个人看来,无疑创新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都有重大意义的。从个人层面来说,是为了培养新的思维,宽阔的眼界;从企业层面上来说,创新能增强企业的市场认可度,能让企业在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从而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从国家层面来说,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国力昌盛,更好的屹立于世界舞台。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落实于实践中,肩负起时代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