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亚隆团体咨询
前几天,终于把欧文亚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看完,受益匪浅。
由于是亚隆很多日记随笔的整理,所以读起来比较轻松,当然可以说价值很大,因为从当中可以看到一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家)是怎样去做临床治疗和咨询的,他运用了哪些方法,治疗过程中他的所思所想,蛮有启发,现在和大家一起分享。
写法的通俗化探索
和其他一些类似讲治疗经验的书相比,这本书的写法会显得蛮吸引人,他会挑选治疗过程中那些印象深刻的点,他很触动,对来访者很有帮助,同时他认为对其他治疗师很有帮助的部分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遣词造句上比较通俗,而不是引述理论,解释理论这样子。当然也要感谢翻译的给力,不然有的时候翻译出的文笔,真的会让人心生疑惑,字里行间就读得不是很通顺。
这些写法之所以呈现成这个样子,原因在于亚隆写作之前应该会思考好,这本书会呈现什么,怎样呈现?他之前写过心理小说,写过学术书籍,但这本书的定调不是学术性探讨,而是深入浅出,有点像同行之间茶余饭后的交流,给人思考和启迪,同时又比较轻松。
篇幅上每篇都很短,大概1000-1500字,我在想英文原书的篇幅上应该会更长一些,因为同一个主题,比如关于解梦——被分成了好几篇文章,这个应该是中文后期编辑的结果,因为网络时代大家其实都爱读短篇的故事,而不是长篇大论。
之所以分析这么细,是因为我也在探索心理学的通俗化写作怎么样成为可能,算作跟前辈的一种学习。
如果要比拟一下的话,这本书的写法和毕淑敏的一些心理随笔很像,两人也有相似性,比如毕淑敏是临床大夫,精神科医生,也是心理咨询师、作家;亚隆是大学教授、精神科医生兼心理治疗师、作家,可以说两者的身份是重合的。
这种随笔,表面显得随意,却又对人受益,背后是一定要有理论背景的,那的确需要严格的受训之后才能做到,并且也需要一定的文笔基础。
以上关于写法先分析到这里。接下来写写自己看书当中关于心理咨询业务的一些收获。
全面学习而非囿于学派
亚隆不是按照咨询顺序来写的,不过为了便于记忆,我给归纳一下哈,当然肯定不是全面,主要是我自己印象深刻的点,以便后续应用。
咨询前,我们肯定都有一个身份上的准备和心理建设。首先,看了本书,印象深刻的是亚隆不认为咨访关系是一种单线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存在谁去教导谁,而是真诚、坦然地去沟通,传递善意。
亚隆不认为咨询师需要全然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帮到来访者,而允许咨询师自己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妨碍他的具体咨询,当然,持续的个人成长是必要的。
亚隆说,他受益于一个连续10年的朋辈团体,都是差不多年龄段的男咨询师,他们会隔周聚会一次,互相倾诉个人成长的问题,彼此倾听,亚隆认为这很重要。团体可以是无领导式的,只要商定聚会时间即可,这甚至比一些结构化的、正式的团体更好,关键点在于能够彼此敞开、倾听、保密。
咨询师常常要准备数年,学院派的学习之后,参加各种长程、短程培训,亚隆不认为固定一个流派是重要的,反之从他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他对咨询师持续学习各种流派、博采众家之长的鼓励。
当然,通过了解各家的优点之后,咨询师一定是有所倾向的,当然,也最好不要受这种倾向的限制,不然真的是固步自封。
亚隆对人本主义很感兴趣,也写过人本主义心理理论的学术书籍,但是他并不愿意把自己归结为人本主义的流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认为人本是很多流派也都需要的,更多是一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和待人方式。
在没有对各种流派有全方位的了解,妄谈自己是何种流派,是有些虚幻的。昨天看心理咨询达人张沛超老师的公号,他介绍自己好像被人看成有些天赋, 但事实上他之前的努力程度一点都不差,他曾经连续好几年,经常疯狂地看论文,每天晚上搜集论文,第二天打印出来学习。
从这些论文中他了解了他感兴趣的学者或者督导师,再按图索骥去联系,可以说到后期是他自己为自己定制了老师和督导。他会提前了解对方的研究领域和咨询主张,提前看资料,再有针对性地去问问题,他当时请教的督导甚至包括辗转联系到的心理学家卡伦荷妮的女儿。
重视细节和有限袒露
咨询中间来访者的所言所行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对方看着你,不看着你;你递纸巾对方如何表现等等,亚隆会特别关注细节。
我理解这种关注,在于他可以从这些言行中捕捉到对方的具体状态以及对方故事的蛛丝马迹,再在头脑中去提出假设,之后再一点点去寻找痕迹,去印证,去想方案实施到对方身上,再调整——当然这更多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戏,对方表面看起来还是松弛的和接纳的。
亚隆提到过程中要注意真诚,有时候甚至咨询师可以承认自己的无力。我理解这和一定程度的自我袒露有关系,有时候亚隆会袒露对于对方的表现,自己怎么想;或者自己当下生活中正经历的一些特别事件,比如母亲的逝世等。
他认为:根据当时的沟通情境,适当袒露有利于咨询推进,有时候可以帮助澄清双方的误会,有时候降低对方的防御,甚至会大大促进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从而袒露更多的故事细节。
亚隆觉得,一般来说,多数时候都不是解释和建议的时机,而主要让对方讲述故事,宣泄情绪,那么,什么时候是给对方一定解释的时机呢?
按照亚隆的讲述,当病人的情绪减弱到允许他以一种更为平静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行为的时候,才是解释最为有效的时机。
我理解关键点在于把握对方情绪的走向,让对方平静下来,才会有更多沟通和领悟的可能。当然,这可能不是一次两次咨询能马上做到的。也许一开始的几次咨询,都是在讲述,在宣泄之前的情绪和纠结。
重视感受和关系
咨询中一般来说,是要划清来访界限的,比如不要有情感关系,影响咨询进展;不要有其他往来,不要有亲密的互动,但亚隆觉得特殊情况时的一般性人际关心,也是需要的。
比如来访者刚经历丧亲的悲痛或者情绪很低迷想要寻死,对方明确表达需要咨询师的关怀和安抚,他会握住对方的手,刚好也给予对方很大的支持和关怀。
亚隆经常做的还有让来访者评价他对咨询师的感受,诸如对上次的咨询你有什么感受,这次我这么说这么做,你有什么感受等等。
这些经历对推进咨询很有助力的,因为能够从中发现来访者一些没有揭示的想法,也容易拉近两个人的咨访关系。亚隆很乐意从中得到成长。
除了调查基本信息和成长史外,亚隆也经常会问对方当下的感受,比如“请详细描述一下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从这当中可以发现单纯陈述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比如对方一天花四个小时玩网络游戏,就很能说明问题。
偶尔亚隆也会涉及对来访者梦境的分析,但他不主张去分析梦中的每个细节,而是主张结合治疗,提取梦中那些对揭示对方处境有帮助的点,比如梦中的某个故事是否可以解释来访者的创伤,以及怎么去化解,这样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最后,自己印象很深的还包括亚隆提到的重视团体中关系带来的领悟。比如有时候他甚至不去具体过问对方的尘封往事,而是注意去觉察来访和他互动中的状态和问题,而一些咨访双方互动中的问题,经过分析,往往也是来访者日常习惯性的举动,并很有可能是他在其他关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咨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深度解读的,感谢亚隆带给我的领悟。特分享给大家,我们一起加油!
作者:若水 北大社会学硕士,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