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忏悔录读后感

2024-07-17 17:28   geyange.com

巴金忏悔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1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陆续读完了巴老664页的《随想录》,感触良多,巴老他以病弱之躯写得如此艰难,而我却懒散地读得拖沓。心里不禁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主与法制”优势。”集中批判“长官意志”。

《 随想录》大的人,他反思的是受到了极大的煎熬。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但他又没有办法煎熬中走了出来。剂毒药后,我能知道他是我认为这不是他

一位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文学生涯“真”字。只有真,才有善,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事实证明了老人的担心不是多余。当我们看到今天处处呈现的由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假冒伪劣事例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不断整治不断出现变着花样的虚假问题的局面的时候,不能不对老人近二十年前的担忧感到钦佩。只是这种钦佩也是苦涩的。

《随想录》让我最最佩服的,是巴老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三番五次地住院。但他要“弥补”社会的愿望十分的强烈,向读者说出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甚至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还有的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每每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感到佩服。巴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社会,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读完巴老的这本《随想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折服,是巴老的精神让我佩服。讲真话,是这本书告诉我的做人道理;做坚强的人,是巴老教我的人生道理!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2

我开始了解巴老,源于他的《鸟的天堂》。那时的我,上小学四年级。望着语文教科书上那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插图,便幻想着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我的家,就在远方小岛的那棵大树上。那时对巴老的印象,现在想来,更多的是快乐无忧,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岂不乐哉?

然而,当我读了《随想录》,我的心里多了几份沉重。我是读巴老的文章长大的,知道《随想录》是他的暮年之作。在这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我也在字里行间中感悟着,使自己的心渐渐成熟。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XX,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的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解剖,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我们的榜样。但现实生活中,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不少所谓的“作家”,将文字作为名利的符号,用发行量、销售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怜的人们都去争相抢购。浮燥的人们,浮燥的行为,浮躁的社会。

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在现实中,对文学名著的冷落,对言情八卦书的痴迷仿佛一场文学瘟疫席卷文化市场,什么“快餐文化”,什么“速冻时代”,不得不让我们寒心。

还记得《随想录》连载不到十几篇,便遭香港大学生的强烈抗议。原因是他们反对巴老要让人们牢记“文革”,他们要让人们忘记在我们国土上发生的那些事情。然而,巴老选择继续,因为他不想让人否认它们的存在,不想让人们把这史无前例的“浩劫”看做遥远的梦,希望国人有法国人正视过去的坦然(我想他在参观伊夫堡时曾想过吧。)为何他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想这来自于苦难的经历,“只有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的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自己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3

这段时间我读了《巴金随想录》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随想录》让我久久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遥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他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国家,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4

今天在图书馆偶然间发现了巴金老先生的《随想录》合订本,这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市面上的大部分是节选本,并且还很贵,而这本三联1987版的书确只有8.8元,所以赶紧借来一看了。并决定从今天起把一位知识分子的良心展现于大家面前,也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发一发。

总体感受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的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俄国的托尔斯泰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大家,而《随想录》就是中国的《忏悔录》。它没有优美的词汇,有的只是一颗心,用这颗心构造了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最为真实的感受。

读随想录总序(20××-9-28)

感觉总序写的是言真意切,所以摘秒如下:

我年过七十,工作的时间不会多了。在林彪等人横行的时候,我被剥夺了整整十年的大好时光,说是要夺回来,但办得到办不到并没有把握。我不想多说空话,多说大话。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我先从容易办到的做起。我准备写一本小书:《随想录》。我一篇一篇地写,一篇一篇地发表。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变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

由这篇总序,我感到巴金先生随想录只是想说自己应该说的话,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做为无力的叫喊留给世人评论了。

读“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P9)

这篇随想巴金先生回忆了文字狱、焚书的情况。那个时代,除了他们喜欢的和对他们有利的书以外,一切都不准印,不准看。他们还搞过焚书的把戏,学习秦始皇,学习希特勒。他们煽动学生“破四旧”,一切西方名著的译本都被认为是“封、资、修”,都被大破。结果导致那七、八、九年间很少有人敢于挨一下西方文学名著,除了江青,她只读了少许的可怜的几本书,就好象整个中国就有她一个读过西方作品了。自已无知还以为别人也同样无知,这的确是可悲的事情。

巴金先生还分析了多印的必要性。他说西方文学名著有汉译的本来就少,旧社会给我们留的少,十七年间出现过一些新译本,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经过破坏后,在书店发卖的西方汉译实在少得可怜。因此书店门前读者常常排队购买翻译小说。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热爱知识呀,现在不用排队了,可是真正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巴金在文中还说:即使我们要批判地学习外国的东西,也得先学习,学懂了才能够批判。像他们那样连原书也没有挨过,就用“封、资、修”三顶帽子套在一切西方文学名著头上,一棍子打死,固然痛快,但是痛快之后又怎样呢?这使我想到了熊十力先生教训徐复观的几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可是效果却是不同的,徐先生因这几句话,而改变人生。而巴金先生的话却只成为无力的叫喊。

读“怀念萧珊”(P16)

这篇文章我是在中午应该休息的时候读的,我是含着眼泪来读的,我是满怀着对文革迫害人性的怨恨而读的。读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巴金先生这篇文章,在真情中达到了对那个愚昧时代的控诉。

萧珊是巴金先生的妻子,巴金比萧大七岁,他们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却在那个没有人性的时代而永决。巴金先生评价萧珊:她比我有才华,却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作家庭妇女,却又缺少吃苦耐劳的勇气。萧珊曾经译过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巴金先生评价虽然这些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他们是一种享受。由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发现巴金先生对妻子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在这些话语里面包含了自己对妻子永恒的爱。

在这篇回忆中,我看来了文革对人性的迫害不仅限于肉体,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打击。文中提到周信芳的夫人在逝世前经常被打手们拉出去当作皮球推来推去,打得遍体鳞伤。有人劝她躲开,她说:“我躲开,他们就要这样对付周先生了”。萧珊并未受到这种新式体罚。可是她在精神上给别人当皮球打来打去。这主要是想用自己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减轻对巴金先生的压力。

文革把人性彻底暴露了,但是在那些丑恶嘴脸的背后,偶而也会露出有限的几张善良的关爱的面孔。为巴金儿子看病的护士长,萧珊曾经当作自己儿子照顾了很多年的一位亡友的男孩。这个男孩专门从北京赶来,只为了看她最后一面。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并不象钢铁那样。他得到电报后,他爱人对他说:“你去吧,你不去一趟,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了。”文革是人性之恶的突现,但是人性毕竟还有善,虽然少得很可怜。

文革对于文化的迫害,影响巨大。巴金先生在文中说:为了纪念给林彪等人迫害致死的朋友,想到他们不能把个人的智慧和才华献给社会主义祖国,我万分惋惜。由此我想到了在文革中死去的很多人,象顾准夫妇、傅雷夫妇。其实想一想他们只不过是知识分子而已,为中国解放立下汗马功劳的很多元帅、大将都不能幸免于难,何况一介小小的知识分子呢。我想文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人的消灭,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摧残,这种摧残才是最要命的,因为他加重了文化的断层,中国现在已经具有很少的民族性了。

从巴金先生这篇随想,我认识到文学的作用,就在塑造灵魂,但塑造的过程要注意方法,读书的广度,才能保证自己不被书所害。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5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篇6

我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文革、造反、颠沛流离……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太远了吧!但偏偏有两个人在不经意间将那场浩劫拉到我面前,一位是余秋雨,另一位就是巴金。

当一个儒雅、高尚的知识分子被侮辱、被折磨、被损害……时,这个世界干了些什么!最先剥夺的是过去的荣誉,然后是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再然后就是生存的自然权利。当年老体弱的巴金强迫去高强度的劳动,当应家境紧迫巴金被迫求人,当过去好友揭发他的“罪行”,当巴金被阻止见临终的妻子最后一面……但这他都熬过来了,世界没将他压垮,病魔没让他屈服。

我找不到当这一切都过去后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抱怨,甚至报复曾经让他万劫不复的卑鄙小人。但他做到了,磨难与痛苦没有让他的心灵受污,反而将他的灵魂打磨的晶莹剔透。他坦诚,他率直,他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一个干净的灵魂占据着他已经被病痛掏空的身体,但他圣洁的光芒却辐射到每一个接触他的人。

现在这可灵魂终于自由了,我在厚实、质朴的书页中看到了他的背影。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冰心传》读后感1

我的生命的细流,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冰心

读了冰心的一本小说散文集,我就被她文中人物温柔恬静的性情,温婉忧郁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态度所折服。在我眼里芳草妹妹就像冰心小说中的淑女形象,所以在同事中,我对她情有独钟,我和芳草妹妹曾多次谈起对冰心的喜爱,以及对她的那一份厚爱,那是发自我心灵深处的感觉。

冰心的纯洁善良的品行,对父母兄弟的挚爱,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向往,不正是我毕生所追求的境界吗?(冰心的在文学和思想上的造诣之高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我们在仰望的同时,未尝不可尽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在冰心眼里,“爱”和“真”永远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她的爱从具体的、个别的延伸及对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博大的爱。

她看到的景象永远充满着明朗、健康的柔情,任何丑陋和残缺都只是风儿吹过的细小沙尘,爱和希望却是永恒的风景。冰心的诗是在茫茫宇宙中闪烁着晶莹亮泽的星星,是在青青草原中开放的万紫千红的繁花,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冰心的一生,是倾其所爱予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一生。她不仅用语言,而且用行动把真善美的大爱献给文学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冰心的一生拥有的爱丰富而完整,一生付出的爱也同样广博而深厚,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年轻或年老、保守或先锋的,都可以从她的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而欣然地接受她。

走进冰心爱的世界,我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走进冰心爱的世界,使我更加热爱今天的祖国,更加热爱所拥有的一切。她的一生言行,她的几百万的文字,无不传达着她对祖国、对人民刻骨铭心的爱。

她爱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一切文化成果。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更为有冰心这样的文学大师而自豪,她的心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人民心中也有她的位置。

下面我把《冰心传》中,自己喜欢的文字摘录一些来:

我相信,只有“真”,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虚假和伪善,不管用什么样的花言巧语包装,总要凋谢和枯萎。善和美的文学创作,就是一首真实的诗歌。

人,是一个多么值得研究的课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禀赋、气质、情操和性格。有的人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己,替自己插上了翅膀,在美好的境界里翱翔;有的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为生活的阴影腐蚀,为自己内心的阴影所腐蚀。“莎士比亚”曾通过哈姆雷特的口说出这样的话:“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选自代序)

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赞誉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

看冰心成年后,怎样叙述她和母亲的关系:“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越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我挚爱恩慈的母亲,她最初也是我最后恋慕的一个人。我提笔的时候,总有她颦眉或笑脸涌现在我眼前。她的爱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担负别人的痛苦;使我有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

“母亲,除了你,谁是我永久的灵魂的归宿……”

《冰心传》读后感2

冰心,是个海痴,我与她一样。在我们的心中,大海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海的女神“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岛是她的侍从;夜里她摇曳着白色的衣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般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

与冰心相比,我的童年与之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有开明的父亲,贤惠的母亲,学识渊博的舅舅,比她幸运的,我还有个和我打架的姐姐。当年,四只追逐的脚丫在沙滩嬉戏时,我想病床上的冰心一定把那份对大海的爱通过拍岩的浪花传给了我们。

记得第一次看《繁星春水》是在小学二年级时,书看了三个星期,由于很多字都不认识,基本都不懂,唯一能读懂的是冰心与她母亲杨福慈的一段对话“母亲,你到底为什么爱我啊?”“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女儿”这是我第一次感受“爱的哲学”,然而我认为这与“爱的哲学”的相遇,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邂逅。

十年来,断断续续地接触冰心的作品。《超人》中的何彬与禄儿的相爱,呼唤何彬深处冷漠许久的灵魂。《惆怅》《乡愁》里对母亲的思念。《两个家庭》里两个孩子因为教育不同而命运截然。这些,无一不是冰心在那动荡的时代中,为禁锢于腐朽社会数千年的人们所开辟的一条思想大道。我想冰心是想用“爱的哲学” 医治旧中国的种种弊病,这只是她善良的心愿,其实它是虚幻的梦想。残酷的社会似乎容不得她这份朴素的善良。冰心在建立“爱的哲学”的过程中,也是自己苦苦探索人生道路的过程,对自己心爱的哲理,她总是怀疑,然后证实,再怀疑,以致自诘自驳, 自信,内心充满苦恼与矛盾。然而凭着这份疑惑与执着,冰心像米开朗基罗一样,把坚固的大理石刻成了《大卫》

《冰心传》读后感3

冰心与他的相识缘于一场误会,这场误会让她邂逅了后来成为她终身伴侣,相亲相爱了五十六个年头,相伴走过六十二个春秋的著名学者、教授吴文藻先生。冰心与文藻之间是唯美而甜蜜的爱情。三年留学,两箱书信,小说《别后》《姑娘》,短诗《相思》,吐露少女心声,订下了一生承诺。

浩荡,却是冰心与文藻先生最平静的日子。俩人被各自单位批为反派,分配到农业办公室“检查工作”。俩人书桌相对而置,每天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中午十二点回家吃饭。下午两点再写作,六点下班。如此安谧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

也许你会说我毫无大志,但这是我的梦想:住在海边,有自己的一家餐馆,做自己喜欢的菜,每天和爱人、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所奋斗的一切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梦想变成理想,理想变成目标,目标变成现实。有时我会自负地认为这是我的哲学。

也许冰心没有背负着像司马迁《报任安书》的包袱,像巴金《忏悔录》对朋友的愧疚,像卢梭《忏悔录》对女仆的内心自责,也许背负着比他们还多的。可冰心用她一生的爱献给世界和小朋友,构建了一座“爱的城堡”。她是文田的老耕夫,是文海上的女神,是文人中的巨匠!

愿冰心的文学像她钟爱的玫瑰一样,书香传遍整个世界,恬静每个人的心田。

当你寻见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地胜过你自己的时候,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爱她(他),而且死心塌地容她(他)爱你?

第一篇:我反思我成才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已不是昨日那个天真顽皮、整天缠着妈妈要糖吃的小孩,或是整天无所事事、打牌玩闹的无知小伙了。我看着镜子前那个高高帅帅的自己笑了。我知道,我长大了,我成熟了。

当时光总是于不知不觉中在我们的指尖滑落,我们告别了许多的无知,那一张张稚气的脸也在成长的岁月中渐渐褪去。从天真到成熟,我度过了人生极为美妙的十多年,这是逝去的岁月将伴着我成长,伴着我朝着梦想之颠攀爬。

无数次的挫折,教会我坚强;无数次的失落教会我乐观,无数次的失败却给予我成功。我在反思中成长。成功了,我不再骄傲,而是学会谦虚;喜悦时我也沉稳,不希望之间得意忘形——这些都是生活教会我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那些已经过去了的生活不应该消失,它们继续存在的意义正在于能够让我们去思考和发现,找出对于我们有价值的结果。

记得小时候的我很顽皮,常常结群成队乱闯祸。有一次去偷挖番薯被田主当场抓获,绑着我的手见我父亲去了。父亲没打我、没骂我,而是向田主道了歉、赔了钱,然后向他买了100多斤番薯堆在家里。说我喜欢番薯就吃多一点,不够还能再买,就是不要去偷别人的。

那一次,父亲没打我,我不应该哭,而我趋势被他的脸色和行动吓哭了。父亲的教育,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起,我不再偷别人东西了。在不断地反思中,我领悟了苏轼所言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真谛。

纵观历史,大凡卓有成就的王侯将相,或是名声蜚物的文人骚客,无不又在反思中进步的。汉武帝一生征战无数,弄得百姓苦不堪言。晚年的他,在悯忠台上的落泪,让百姓原谅了他,历史也成就了他;现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在他的忏悔录中的文字,不得不让人对这位老人尊敬、折服,他的人格在反思中、忏悔中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的一跪,更是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肯定……

人生或者,如果不懂得反思,就更不用谈忏悔和进步了。日本民族对二战暴行采取不负责的态度而引起全世界的愤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反思中,我将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自我,我在成长中进步。

第二篇:我反思我成才

从今年9月到了41中我向往的中学一个多月以来,接受到了这里优秀教师的良好教育,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承受到了和在小学时不一样的学习压力。

我知道,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学习内容会越来越丰富,难度也会越来越高。在小学时,我上课时老是注意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回家时不爱做作业,光知道贪玩。做作业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我必须反思在小学阶段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摒弃坏的毛病和习惯。以良好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正确的方法投入初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去,以下是我的具体措施:

1、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及时消化弄懂所学的内容。

2、回家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3、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有益的课外书,提高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深化拓展的能力。

4、针对各科目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英语要多读、多听、多说。数学要勤于动脑思考。语文要多读、多背、多记,多看、多写。

5、具体要做到:

(1)每天读十页书,并说出意思,读完所有书写

(2)每天写一页字帖,提高字的工整。

(3)写完作业,必须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我的成绩暂时不算理想,我有信心通过努力学习,争取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高自己。为班级争光,不为班级抹黑,不能退步,要进步,超过其他人,不会再呆在起点,要冲刺,加油!加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