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01(于丹《论语》心得)
内容简介 · · · · · ·
十年前讲《论语》时,我并无特别心得;而今念起,竟然觉得惊心动魄。
它总是让我想起已经辞世十六年的父亲,也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白,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其实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
十年后再读《论语》,我用这种方式向经典致敬!
新增序言,于丹用六千多字的篇幅讲述了她与她的父亲,也是她与《论语》的缘起。
全书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后半部分是《论语》原文。
在前半部分,作者用白话形式重新诠释了《论语》一书,并以“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为主题,分别加以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后半部分,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补充,使读者更为全面地领略《论语》的魅力;又为一本完整的《论语》小书,供读者不时翻阅诵读。
新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特意为本书手抄的《论语》局部原文插图,四色印刷。
于 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 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
于 丹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 字解人生》《有梦不觉人生寒》,以及《此心光明万物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已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四十万册。
目录 · · · · · ·
序 关于父亲——我与《论语》的缘起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 易中天
天地人之道
心灵之道
处世之道
君子之道
· · · · · · (更多)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 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页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看书名我以为是对《论语》当中的每句话作注解,然后再讲自己的心得感悟,没想到她是分了七个方面讲心得再夹杂支撑她观点的论语原句解读,而且举例子的故事以前也看过,水准略低,真假有待考究,受益性和价值性大大降低,不够有趣有味。真正重要的还不如第八部分《论语》原文!
于丹《论语》心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7 条 )
首先报告一下我手头这本书的来历和即将的去向:去年圣诞节,我们公司按惯例举行午餐会并交换圣诞礼物。这本书是财务经理准备的富有文化内涵的礼物,有幸被我抽中(其实我想要的是一盒Hello Kitty水果糖),放在办公室,正文略为翻阅了一下,附录的《论语》原文午休时偶或恭读一... (展开)
2007年2月3日 于丹通俗批判 于丹在电视讲论语,我看了几眼,马上拨台,不想继续看。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讲座不适合我,听她讲得眉飞色舞,我还有点反感。怎么说不适合我呢?因为我这人没什么文化,一听有人讲这么做对,那么做不对,就远远躲开,担心上当受骗。 我是个没文化的... (展开)
上个月的一个深夜,乱按电视遥控器,看见百家讲坛一个女的在讲论语。讲得一字一顿的,下巴用力咬字,眼睛左一下,右一下,就是不看镜头。 第二天起,于丹这个名字就开始不断的出现,女版易中天,2006真正的超女。又过了一二周,这书就出来了,火爆得一塌糊涂。 论语发行了几千... (展开)
十博士联名对于丹教授提出批评甚至可以说是抨击,坊间内外网络上下众说纷纭,一如此前我曾写过的——“扁丹”派痛心疾首义正词严:误读经典,早日下课;“挺丹”派慷慨激昂理直气壮:广受欢迎就是成功的证明。 窃以为:十博士批评是对于丹的抬举,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古籍讲解... (展开)
在我们家小区里,住着一群来中国工作的老外。他们的孩子除了上学外,似乎成天在玩耍。你站在窗边,就能听见他们的欢笑,"let's go!" 前年的圣诞节,我看到三个小老外在单元门口,练摊,卖圣诞节礼物:一些大小不一的剪纸圣诞树和圣诞老人。 “自己做的吗?”我问... (展开)
肖鹰:中国学者为何“不学而术”? ——兼谈“于丹现象” 在“求真悦学”的王国维为文化精神殉节之后80周年,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不学而术”而走红的于丹。80年的的岁月沉浮,中国知识分子为何有如此变换? 余英时认为,以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为... (展开)
无论哪位大师写出了多么经典的巨著,他的大脑里肯定还存有七倍于经典的内涵,这就类似冰山,他不是不想倾泻,而是无法,因为不能保证那七倍的地基,他无法倾倒那一倍的经典。我还是喜欢买来古文原作,慢慢咀嚼,也想磨练自己的惰性,如今诸子也多少阅读了几本,每本也都是浅尝... (展开)
于丹热过去有一阵了,本来不想多说,但怕憋坏了自己。 很抱歉,假设你看见一只臭虫在电脑屏幕前面爬,不恶心吗?就算为了保护屏幕不去拍死她,也得赶跑她。我本来是打算让于丹这只臭虫自己爬走的,无奈她赖着不走。于是决定把她从尾巴处倒着提搂起来,狠狠摔在地上,... (展开)
> 更多书评 25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