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青蛙 《旅行青蛙》:温暖又伤感的代际寓言

2024-04-12 03:11   geyange.com

旅行的青蛙

《旅行青蛙》:温暖又伤感的代际寓言

寓言

游戏《旅行青蛙》火了。

玩起来很简单。

你养了一个青蛙儿子。

青蛙儿子爱旅行。

他走的时候不会告诉你,悄无声息,说走就走。只是偶尔心血来潮,会在路上给你寄来一张简单的明信片。

回来时,可能给你带一些旅行地的土特产,或者什么也没有。

在家时,也不会与你交流。只是闷声不响地待在房间,默默地做自己的事。

你呢?

你是旁观者。

能做的,就是时不时查看一下小青蛙的房间、后院,并为他收割三叶草。

这些三叶草很有用,可以用来换食物,换护身符,换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道具……

以便有一天,当他要出发时,你可以把它们装入他的行囊,或者把它们放桌上,让他随心地打包,捎上。

还有,他在外旅行的时候,你可能得隔三差五接待过来串门的、他的狐朋狗友,而且来时还有可能两手空空。

有人说,这游戏很佛系。

其实岂止佛系。在我看来,《旅行青蛙》更像是一则温暖又伤感的寓言。

1.温暖

温暖,是一双眼睛注视着一个背影;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默默无闻地付出;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预备远行;是另一个人偶尔邮寄回来的土特产和明信片。

而伤感,则是孤独,还有离别。

2.孤独

小青蛙的孤独很无奈,因为很多时候,孤独就是成长的代价。

现代社会宛如一个大池塘。

要在大池塘里畅游,有时候就不得不让自己成为独处的青蛙——沉潜是需要独处的,沉潜过后,才有出发的能量。

于是,只能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回家,一个人忙活,一个人为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做准备并不断奔赴,而周遭

——璀璨霓虹的内里,不过是坚硬冰冷的水泥森林;

——行程表上被填得满满当当的时间与待办事项,也偶尔沦为孤独与寂寞的缓解剂;

更有现代社会讲究的边界感,给人的孤独感与寂寞感加码

——少了邻里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迎来送往,多了回家就关上门的老死不相往来;

——哪怕是旅行,“转角遇见爱”的概率也未必比“倏忽而至的空虚、寂寥”来得高;

既要有独自完成任务的自立与强大,又要与别人保持距离。这样一来,孤独就成为自然而然的状态了。

同样是孤独,《青蛙旅行》里玩家的孤独,更令人唏嘘叹惋。

可以为小青蛙收拾房间,静静地看着他吃饭,穿衣,忙碌,却不能与他对话;

可以为小青蛙整理行装,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却自始至终,不能与小青蛙同行。

被漠视,被忽视,被无视……

这种孤单,更难以消解。

《旅行青蛙》里呈现的孤独,何尝不是现实社会的折射?

英国甚至还有个“孤独委员会”。

该委员会是英国前工党议员乔•考克斯在2016年遇刺前设立的。而乔•考克斯本人,就一直致力于解决英国民众的孤独问题。

这个“委员会”还出过报告,说6600万英国人中有900万人常常感到孤独

按照这样的比例,咱们国家的人口基数更大,人口流动的激烈程度较之英国应该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感到孤独的人,或许更多。

对太多人来说,孤独是现代生活的悲哀现实。

这话是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说的。

我想,这话放在咱们这里,同样适用。

3.离别

孟郊的《游子吟》,我们从小学就会背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孩子与父母,从一开始就走上了离别之路。

孩子入幼儿园之前的三四年,已是与父母最亲近的时光。

但随着TA入园时说出口的那一声“再见”,与父母就开始渐行渐远。

之后,孩子有了同学,有了朋友,有了他们的世界……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距离,则更像橡皮筋一样无限延长。

是的,孩子总有一天要收拾行囊,而你,或亲力亲为,或打打下手,但终归要与孩子道别,且习惯

——目送TA或战战兢兢或踌躇满志地披甲,仗剑,成长,蜕变。直到某一天,把TA托付给另一个人:他的妻子,或她的先生。

你呢?欣慰,倒退,渐离渐远,直到化为一缕烟,或一抔土。

父母于孩子,归根结底只是目送TA离开的那一双眼睛。

有一句话说,只有孩子才害怕离别,大人都计划重逢。其实,这“计划”,也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这很令人伤感,但却是事实

——父母与孩子,就是这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不断说出口的再见。

所以,不必纠结,不必挣扎,且行且珍惜罢。

而《旅行青蛙》的火爆出现在春节前夕,或许也在提醒一些与家人聚少离多、久未归家的游子:不要辜负亲人的牵肠挂肚,可以的话,回家过年。

毕竟游戏再火,热度再高,也总有消减的时候。惟有亲人的牵挂不分时地,且有着比游戏,更真实的温度。

我是悟恩(公号kokyo98),祝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