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解释(怎么理解王安忆的《长恨歌》)

2024-04-07 22:58   geyange.com

王安忆的解释

怎么理解王安忆的《长恨歌》?

王安忆⼩说《长恨歌》的写作特⾊

王安忆⼩说《长恨歌》的写作特⾊

《长恨歌》,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代表作之⼀,1995年发表于《钟⼭》杂志,获第五届茅盾⽂学奖,并且⼊选20世纪中⽂⼩说100强。本书中,⼀个⼥⼈四⼗年的情与爱,被⼀⽀细腻⽽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其中还交织着上海这所⼤都市从四⼗年代到九⼗年代沧海桑⽥的变迁。⽣活在上海弄堂⾥的⼥⼈沉垒了⽆数理想、幻灭、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琐碎的⽣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独特的视⾓:把城市与⼈⽣经验联系起来

李欧梵教授说:“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座城市,⽽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个在历史研究或个⼈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种视野。这样的⼤⼿笔,在⽬前的⼩说界是⾮常罕见的,它可说是⼀部史诗。”这也是《长恨歌》的独特之处。我认为⽂本重要的不是故事发⽣的年代,⽽是写故事的年代,作者要写⼀座城市,便直接跳⼊⼩说的发展进程,⼈物的⼈⽣经历中去发表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看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上海普通市民王琦瑶坎坷⼀⽣的命运,王琦瑶的形象也蕴含了王安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我把《长恨歌》定义为发⽣在都市民间的故事,王安忆把⼏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作为⼩说的写作背景,凭着她对上海的熟悉以及对上海⼥孩⼦⼼理状态的细致揣,塑造了⼀个活⽣⽣的“上海⼩姐”— —王琦瑶这样⼀个⼈物,⽂本的故事以她为中⼼展开了⼀系列⽣活场景叙述。她是选美选出来的上海三⼩姐,有着美丽的容貌,在每⼀个特定年代⾥,都会出现⼀个与她有着情感纠结的男⼈,虽然是起烘托作⽤,但在王安忆的笔下也深深留下了属于他们⾃⼰阶层的烙印。不同的男⼈、不同的⾝份与地位,有⾼官、有摄影师、有⽆业的富⼆代都试图占据她的情感,但⼜都以失败告终。

另外,王安忆打破了创作的封闭空间,在她的⼩说中纵横交错有两个空间:上海与桥,使时间在这两个空间中⾃由穿梭。温儒敏、赵祖都曾指出:“城市空间形式成为王安忆叙述⽂本空间形式,⽽上海这个城市被尘封多年的神秘感⼜给了王安忆以历史的冲动和诉说的可能”。[2]我们可以这样说王安忆⽤时间追忆的⽅式将纵横交错两个空间密切联系在⼀起。这个特征在《长恨歌》中表现尤为突出。王安忆曾⾃述过:“《长恨歌》是⼀部⾮常⾮常写实的东西,在那⾥我写了⼀个⼥⼈的命运……我要写的是⼀个城市的故事。”通过对主⼈公王琦瑶⼀⽣细腻的描写,以⼀个⼥性的眼光,以⼀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沉浮的平凡上海⼼去看上海,去探索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她有着对⽣命和美的独特审美视⾓。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反复描述在光与暗的转换中永恒流逝的时间,带有某种虚⽆的东西,使⽂本透出⼀种如烟的尘世感,这也奠定了⼩说的感情基调。

⼆、流露出“寻根”意识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也流露出了寻根的意识,怀旧的情怀,以及对“家”感伤。家是每个⼈、每个家的庭安⾝⽴命之所和灵魂的栖息地。家也是研究王安忆作品的主要线索,然⽽,王安忆和张爱玲相⽐,却是⼀个“失根感”很重的⼈,她虽然是⼤半辈⼦都居住在上海,但是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开篇就说,她的家庭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户,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族。可以说,这种“失根感”⼀直伴随着王安忆的创作历程,是她寻找种种可能的归宿的动⼒所在,所以促使她创作了《长恨歌》这部⼩说。从现当代⽂学史研究的意义上看,这部⼩说,王安忆借⼀个⼥⼈王琦瑶的⼀⽣表现出⾃⼰对这座城市过去的怀旧,对⾃⼰精神的寻根。

在《长恨歌》中,“寻根”不同于以往的寻根⽂学,作者在这⾥为上海创造出⼀种灵韵,⽽由“怀

旧”产⽣的社会现状宣告了这种灵韵在消费⼤众和商品的海洋⾥的⽆可挽回的消散。⾯对灵韵的慢慢消散,王安忆在写作上也表现出⾃⾝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对命运的探索

(⼀)命运与城市

就像许多作家习惯把⾃⼰的⼩说放置在⼀个相对稳定的空间⼀样,王安忆将⾃⼰⼩说的故事环境主要安排在了上海,她说:“我⽣活在上海,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化包括语⾔,上海⼈的世界观等⼀直坚信关注的”。[4]她创作了许多的关于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的⽂学作品。长期以来,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以及经济发展等很多因素的原因,上海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诱⼈魅⼒,⽽上海市民的命运也随着上海的变化⽽变化的。

谈到《长恨歌》是,王安忆曾说过:“在那⾥边我写了⼀个⼥⼈的命运,事实上这个⼥⼈只不过是城市的代⾔⼈,我要写的是⼀个城市的故事。”[5]上海在19世纪中叶被开辟为通商⼝岸,然后迅速发展为⾦融中⼼,吸引了来⾃四⾯⼋⽅的⼈们,为了在这个城市⾥很好的⽣活,⼈们形成了不怕吃苦、勇于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在多元⽂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在多层次得经济结构影响下,上海逐渐形成了务实、坚韧、勤劳的精神。开阔上海⼈的品质,雅致是上海⼈的⽣活情调,精明是上海⼈的特征。王安忆就是要⽤⼀个上海⼥⼈的`命运来诠释命运与城市的关系。为了突出上海对⼩说⼈物命运的影响,王安忆在开篇就花费了⼤量的笔墨描写了上海的弄堂、流⾔、闺阁、鸽⼦,⼀起组成了上海城市形象的美丽画⾯,寓意就是为了说明作品中⼈物命运的曲折起伏与上海街道、上海⽓氛、上海的精神相关,尤其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深深影响了王琦瑶的⼀⽣。上海成全了她,也抛弃了她,华的上海是造就她⼈⽣悲剧的根源。原因是:

⾸先,多元⽂化造就了上海城市的宽容本质。上海是⼀个追求时尚、追求情调,追求娱乐的独特城市,就连募捐赈灾的这种慈善活动也会⼜举办上海⼩姐的选美⽐赛来筹集。解放后像王琦瑶这样的⼈还能过着⾐⾷⽆忧的平静⽽优雅的⽣活,这只有在上海才会成为可能。未婚的王琦瑶住进平安⾥以后,和康明逊、萨沙保持来往,并且还⽣下了⼥⼉都没有受到直接的道德指责和⼈⾝攻击。上海的宽容使得她能够像正常⼈⼀样⽣活,平静的过完⾃⼰的⼀⽣。宽容的上海也造就了平易近⼈、善解⼈意的宽容的上海⼈,在和李主任交往的过程中,没有规定或限制李主任多长时间回来⼀次,⽽是让他来去⾃由。

其次,华的上海造就了上海⼈的精明雅致,上海⼈⾔谈举⽌都从容镇静。王琦瑶在得知⾃已被选为三⼩姐之后,没有欢呼,没有傲慢,仍然能冷静的对待周围的⼈和事,表现出谦逊和素养。上海⼈的也总能把⾃⼰打扮的雅致得体,引领时尚潮流,成为年轻⼈追逐和模仿的对象。上海⼈的⽇常⽣活也很有情调,在平凡的⽇⼦⾥,都要吃点⼼、喝咖啡、跳舞等,上海⼈经过长久的熏陶形成了优雅精致的⽣活风格,既提⾼了城市的整体格调,也使邻⾥间具有了温和睦的融洽⽓氛,因⽽让他们有滋有味的经营着⾃⼰的每⼀天。

(⼆)命运与性别

站在⼥权主义⾓度看,性别能够很⼤程度上影响了⼈物的命运,这体现在⼈物命运不仅受到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的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制约,也受到了⼈⽣历程遭遇到的异性的影响,更受到⾃⾝性别特点和局限的牵制,因此⼈物的命运也变得更加曲折坎坷。

《长恨歌》中男性⼈物的⾃私、懦弱、猥琐、虚伪使⼥性的⼈⽣经历变得坎坷曲折。作者在这部⼩说中否定了⼥性幻想靠男性、依赖爱情来改变命运的观念。究竟⼥性应该怎样来改变⾃⼰的命运作者没有给予正⾯的回答,但有⼀点很明确的,⼥性的命运必须由⾃⼰来把握,依靠男性来改变命运只能是⼥性⼀厢情愿的却不切实际的幻想。尽管如此,作者在⼩说中并没有让他笔下的⼥⼦居⾼临下的视男性的⾏为,但也未对男性给予严厉的谴责,相反是带着平和的态度对男性的选择表⽰了宽容和理解。和谐家

庭是由男⼥平等才建⽴的,对此⼀味的斥责是不对的,因此王安忆在情节设计上,在男性⼈物的⾏为上都表⽰了同情和理解,也表现了她对社会中男⼥关系的⾃我独特认识。

怎么理解王安忆的《长恨歌》?

01

又一次翻起王安忆的《长恨歌》,伴着武汉的雨,细细读过。

再读《长恨歌》的感觉,像慢品一杯浮着奶泡的卡布奇诺。入口香甜、酥软,有种甜腻的感觉,甜味消散,咖啡豆原有的苦涩和浓郁缓缓袭来,如梅雨般绵长,淅淅沥沥,带着点轻微沉重的感觉。恍惚间,杯已见底,咖啡馆人来人往,而我一个人,孤独怅惘。

我只能低头吟诗,嗓音嘶哑:“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02

人生就是一个逐渐失去的过程,到现在,我才真正发现:人生所有的伤感,大都和时光有染。

《长恨歌》,长恨,直到绝期。

都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回应王琦瑶的,却是四十年的默默坚守与顾影自怜。曾经的大上海、三小姐、青春、骄傲、往日辉煌,各自散落在时光里,消磨在弄堂里,被岁月的铜鏊,慢慢熬干。

这四十年,不是风风雨雨的四十年,而是小心坚守卑微骄傲的四十年。王琦瑶的起点太高,如浮云,似霞光,瞬间腾起于高处,享受过一时的俯瞰。但也因为这太高的起点,她的人生,终结在了青春时光里,而之后的四十年,只能默默无光。

名利,过早地搅浑了少女心中的一汪清水,而过早看穿人生的代价便是:男人只是过客,此地空余黄鹤。

于是,她的悲伤,不会转瞬即逝;她心中所恨,不似过眼云烟。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曾经的杨贵妃是这样,现在的王琦瑶,也如此。

03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在王琦瑶生命中驻足过的男人,李主任是面子,他叱咤风云,曾经拥有极大权力和无数财富,可以随意操控别人的命运。对于李主任而言,他不接受人的爱,他只接受人的命运,而王琦瑶,“依偎在李主任的怀里,心是落了地的,很踏实的感觉”。

阿二、康明逊、萨沙、程先生、老克腊,他们中,有的人一直是王琦瑶心里的里子,而有些,是王琦瑶在寂寞生活中所希望得到的里子。

王琦瑶自己觉得,“她这一辈子,要说做夫妻,就是和李主任了,不是明媒正娶,也不是天长地久,但到底是有恩又有义的”。但强者似乎永远是面子一般的李主任,在命运的的大手下,也不过如秋风扫过的叶子,随意摇摆。滚滚长江东逝水,多少英雄,早已被,浪花淘尽。

在生命的田垄上,人,如禾苗,转瞬就被刈去。

风景总归是风景,外面再美,也不如里面的点点滴滴,王琦瑶也去爱了,但阿二是一场梦,康明逊只是一次罗曼蒂克,萨沙是一颗棋子,程先生是千年备胎,而老克腊,也只是王琦瑶寂寞无奈时的一个依赖。

爱情,既有今生,何必来世!

但王琦瑶的今生,早已经无法爱,她的余生,只可以回味曾经辉煌的余温。她曾经年轻过,天真无邪过,也许平平淡淡的生活,可以让她拥有真正的爱情。但早早经历过人世繁华和世事变迁,王琦瑶的眼里,哪还有无产者的地位。

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寂寞加寂寞,寂寞套寂寞,里里外外的寂寞……

04

王琦瑶的故事,发生在其他地方,都有些牵强,但在上海,恰如其分。

这里,前有张爱玲,后有王安忆;这里有纸醉金迷,也有大江东去;这里弄堂深深,流言漫漫,影影绰绰,云遮雾绕。

上海,是一座女气的城市。

王安忆说:“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

这里的风景,迷你的眼,可当你睁开眼,却什么也没有。

三小姐翻篇了,“沪上淑媛”成幻想了,满足王琦瑶一切虚荣的李主任,也在命运的大海里搁浅了,上海留给王琦瑶的,是如胶片纸一样的回忆,四十年细腻深刻到骨的寂寞,窗外,永远漆黑,而心里,也漆黑一片。

王琦瑶在最好的年纪,在夜上海穿上了最美的婚服,繁华过去,当初的婚服,原来就是埋葬她的丧服。

有人说:“大多数人,四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而王琦瑶,二十多岁就死了,六十多岁,才埋。

05

《长恨歌》这本书,读着读着就陷进去了,它是一杯苦咖啡,但你必须,慢慢品。

这里有上海,有时代,有爱情,但更多的,是低回婉转的寂寞与悲哀。

恨,长恨,哀怨、惆怅,填满心房,最后谱成了一首歌,长恨歌。

但时光终会把所有带去,所有办不到的,时光都会办到。

原来都是一场梦,醒来才觉,太可笑!

对王安忆的《长恨歌》的文学理解

《长恨歌》笔下的历史与重大政治事件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只是时间的历史。王安忆用细腻唯美的笔法极力渲染上海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

题材:

《长恨歌》描写的是一个平凡之处大于不平凡之处的上海女人的故事,尽管时间跨越几十年,故事还是发生在与时代潮流紧密相连的上海,但王安忆并没有让人物与政治扯上太多的关系,从解放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到文革,到改革开放,尽管人物的命运及生活有受到政治的影响,但主人公始终没有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而是默默追求自己的安逸和欢乐,过着小人物的平淡日子。

写作技巧:

1.散文笔法的运用

小说一开始便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大段地描写弄堂、流言、闰阁与鸽子,而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也采用这样的笔法,如与阿二相识的邬桥。这种笔法的运用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意境与诗化美。

2.对比的运用

首先是王琦瑶、吴佩珍的友谊与王琦瑶、将丽莉友谊的对比。王琦瑶与吴佩珍的友情如同流星,一闪而过,美丽而短暂。但王琦瑶与将丽莉的友谊却一直维持到老,尽管期间出现过矛盾,但最后还是合好了。前者是小儿女间的经不住考验的友谊,后者是成人间的能经历风雨的真正友谊。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王与吴交往时王不过是一个未经世事的高中生,而与将交往时两人的心智均已进入成熟期,不再因一些小事情闹别扭甚至分离。其次是王琦瑶与女儿微微的对比,王琦瑶容貌出众,但女儿微微却姿色一般;王琦瑶对穿着打扮有独特的见解,能引领时尚,但微微却是时代的追随者,穿衣打扮随波逐流;王琦瑶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但微微却是一个附庸品,始终依赖别人过日子。

小说特色:

1.女主角以复指形式出现

作者对鸽子作了大段的描写后,转向对弄堂女儿的描写,在描写弄堂女儿时基本上以王琦瑶代替,于是王琦瑶的名字一遍遍地出现,有时是代表个人,有时是代表群体,这就是复指形式,并通过这一形式说明小说主角的普遍性。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介绍人物出场时是极为罕见的。

2.淡淡的感伤

王琦瑶的一生感情生活颇为波折,终身不得圆满,她生命中的男人总是一个个地离她远去,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她的好友蒋丽莉和程先生等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他们都渴望好好的生活,好好地爱,可最后都不如愿。蒋丽莉找了个不爱的人,在遗憾甚至还有点点的含恨中离去。而程先生则追求王琦瑶一生终得不到满意的爱情,并在文革开始时被迫自杀。这一个个的悲剧演绎成一曲曲的“长恨歌”,散发着淡淡的感伤。

3.文笔细腻

《长恨歌》的文笔如同小溪流水般温柔细腻,其中王琦瑶与吴佩珍的短暂友谊便是一例。她们的友谊在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不经意间远去并消失。没有人会意料到关系颇好的王吴两人会因王在片场的一次试镜失败而渐行渐远。但细细一想像这样的事在生活中又似乎是经常上演的,人的情感有时候很脆弱,一件看似很小的小事就能把它摧毁,王与吴的友谊便是如此。王安忆能捕捉到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可见其用心之细腻。

4.注意挖掘人物的历史现实意义

小说对人物的首次出现似乎总喜欢长篇大论一番,要么是写人物的生活环境,如王琦瑶首次出现时,就集中笔墨写她所生活的弄堂。要么是作一番详细的解释,如老克腊的登台亮相就花了大量篇幅从思想、喜好、生活习惯等方面去解释人物。要么是对人物生活大写特写,如长脚的出现,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去描绘长脚平日的生活及其性格特征。

5.主观色彩浓重

王安忆在叙述人物或情节时,喜欢赋予自身的主观感受。如“午后的闺阁,真是要多烦人有多烦人的。”、“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等,这让读者易受感染,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小说世界里,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有时候这种直白甚至有失偏颇的表情达意方式又免不了让人反感。

人物形象:

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典型女儿,有点点的虚荣心,爱漂亮,会打扮,有点小幻想。她有一股天成的气质与风韵,这种美是家常的美,不惊艳却让人喜欢。她缺少见识但却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在时光的洗礼下渐渐脱去,变得愈发优雅大方。

王琦瑶不是女强人的形象,她没有梦想,只是现实,现实地过着日子,如同大多女孩一样,在虚荣的驱使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但不沉醉,与李主任的故事固然有物质追求成分,但她对李主任也是有情感作为铺垫的。而无论生活与她开了什么样的玩笑,她始终继续着对幸福的追求,且是坚强的,大胆的。

小说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这一个个平凡又不平凡的地方。她的平凡除了体现在其虚荣外,还体现在她与几个男人的纠葛上,她的一生里似乎总不缺乏男人,这既是为驱赶内心的孤寂,也是因情欲的驱使。作为人不管是谁都害怕寂寞,也为了寻求安全,总会希望身边有个人陪伴;而情欲作为人生活的一个方面,同样希望得到满足:在这两种欲望的驱使下便使得王琦瑶接受着一个又一个男人,也使得她的形象由此而变得真切丰满,有血有肉。如果作家王安忆把她塑造成忠贞烈女,为了其中的李主任守寡一辈子,在失偶后如何使自己变成女强人就显得俗套了,与生活的真实性也大大降低。

而她的不平凡并不仅仅因为她曾是上海小姐,上海小姐不过是她不平凡之处中极小的一部分,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在过了一段情妇生活即依附性的生活后能靠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继续生存下来,并一直到老,尽管李主任有留给她一盒金子,但她却很少拿出来过日子,基本上是用在私生女微微的身上。二是她在吃特别是穿上的见解,能预测未来的穿衣潮流,把箱子里的旧衣服拿出来随便一改便可引领潮流,成为时尚的领导者,于是她的生活很精致。

正是王的平凡与不平凡之处构成了富于魅力的有着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一个很会享受生活,但生活却要跟她开玩笑,不让她称心,然而她却依然乐观地坚强地活着的人。

思想主题:

1.时间的历史

《长恨歌》笔下的历史与重大政治事件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只是时间的历史。王安忆用细腻唯美的笔法极力渲染上海各历史时期迷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感受,她努力表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特定个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趣味取向,于是她笔下的历史与人物都那样平实、真切、普遍,给人亲切感。

2.生活与人生的困境

尽管王琦瑶一直在为幸福奋斗着,但生活并不如意,与她有纠葛的男人一个个地离她而去,剩下她孤独地活着,那么冷清寂寞。而对于冷清与寂寞似乎每个人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否有配偶相伴,儿女相随,心与心间总会有着一定距离。某个下午或黄昏,在某个地方独自站着,冷清与寂寞便如潮水般袭来。

3.悲剧美学

《长恨歌》里的人物活得基本上都很辛酸,程先生将丽莉很努力地为所爱之人付出,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主角王琦瑶虽找到自己所爱,但康明逊还是拗不过世俗的力量离她而去,而与其它几个男人的纠葛也终以分手告终。而对这一个个悲剧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让它达到悲恸的效果,而是自然而然地描述生活中的一连串不如意,让人淡淡地感伤,从而给人予真切感。

4.对幸福的追求

王琦瑶一生尽管并不如意,但却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作为有着虚荣心的她为了物质上的满足甘愿做李主任的“金丝雀”。到了康明逊则是出于两情相悦而与康结合。老年时与老克腊的畸形恋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出于对寂寞的排解。而这几个男人中无论是哪一个都有对情欲的追求。不管是出于爱情,还是对物质的追求,还是对寂寞的恐惧,或是对情欲的满足,对于一个平凡的人而言都是正常的。尽管其中有着不可认同的成分,但总体上主人公还是敢于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尽管《长恨歌》有着众多的闪光点,但也有其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1.情节的拖拉

小说开篇是四大节的散文式描写,直到第五节才引出主人公王琦瑶,而故事情节是第二章才开始出现。在后面的章节中同样出现类似的状况,如对邬桥的大篇幅描写后才引出主人公与阿二的故事。尽管作者的描述如工笔画般细腻且精致,其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表现人的生活环境,但过分地描述会让读者厌烦,不易激起读者的兴趣。

2.突兀的结尾

尽管王琦瑶的一生并没有太多的欢乐,但她始终乐观并坚强地活着,作品让她的生命在暗杀中结束,显得太唐突。如果作者要渲染王琦瑶的不如意尽而达到悲剧美的效果的话大可让她在孤寂中慢慢死去,让一个社会流氓为了金钱把它掐死,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情节过于刻意。

当然,总体上来说,这部小说瑕不掩瑜,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它的写作特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