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候场名句 如何评价李诞的《候场》

2024-04-07 09:38   geyange.com

李诞候场名句

天下话术,唯诚不破

我从看扯经开始关注李诞,情绪总是在他简洁的三言两语之间被调动起来,在心底最深处产生一种共鸣,默默在心中给了他一个wordsmith的称号。后来他上了奇葩说当导师,我总觉得他陷于迎合和诚实之间进退两难的境地里,再加上对学识和名气的底气不足,导致他无法输出任何有价值的观点,总是在扯皮,总是在打语言太极,总是把重点放在搞笑二字中的“搞”上。于是我渐渐不再关注他,看到他的新闻直接划过,看到他的真人秀节目也直接关掉,因为不想看着原本光滑的表面上锈的过程。扯远了,开始说对这本书的观感。

我是抱着批判的态度看这本书的,上周无意间听到文化有限FM播客的三位主播对这本书大加赞赏,于是买了一本想瞧瞧他到底演化成了什么样子。没想到,那层锈被抛光以后,书中那个聪明又真诚的李诞,可以说是太迷人了。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坐在一个灯光昏暗的屋子里,在背后看着李诞光着膀子、蜷坐在写字桌前的木椅子上,一只脚耷拉着,另一种蹬在椅子上,左手拿着一瓶酒,右手胡撸着后脑勺,冲着你念叨着什么,你知道他是在跟你说话,但他却不面向你,你也不看向他,但你就这样耐心地听着。

打开书前几页你就能放心了,他在这本书里没想迎合谁、也没想损谁,他不在乎看到这本书的人都怎么想,他只是想表达、想诉说,想让自己的思绪透透气儿。你在这个书里找不到什么结果,找不到什么了结,但你可以在这个书里看到他的思考过程,看到他的面部表情,看到他的肢体动作,偶尔也能听到那种有节奏的笑声。他在捋自己的思绪,你只是顺便听到了,你能感觉到他捋明白了一些什么,你也没想到在倾听的过程中自己也捋清了一些什么。

你会发现他并不是多么“拥抱世俗”,他真的很虚无,世俗不世俗在他那没什么区别,一种活法儿罢了,是发自内心地不太在乎。他开篇就剖析了笑果的大老板,这做法可一点都不世俗,甚至非常莽撞,但也能看出来他的剖析有所保留,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不把话说死、不把事儿做绝。而且“极端”本来就不符合他的调性,他一直在各个边界游走,很少越界。

我最喜欢的情节就是他跟黎曼的对话,还有他给黎曼的评价。“她计划粗陋却充满力量,目标可笑却方向坚定。”他可能只需几眼就把黎曼看透了,但仍然被她那股赤诚的热情所吸引,想靠近这团火,化化自己心里那块冰冷的石头。冰能化掉,可石头化不掉啊。

这次对他的婚姻也改变了看法,我之前总觉得这是一个才子配美女的俗气故事。但这次我竟然读出了一些层次感,秦典自然是好看、独立、坚强,但她之所以最后跟李诞结婚,还是因为她在对的时间走进了那扇门。李诞毫不避讳地在书中承认,自己对待老婆的那种感觉跟传统意义上结完婚跟老婆合为一体组成家庭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他还是孤岛,他还是孤独,他可能也没有觉得老婆和其他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分类。他,是想在那个位置,放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要可爱,要崇拜他,要简单纯粹但又不能一味白莲花,她要够狠、够坚强,要理解他一辈子都是一座孤岛,要在他酒后抱紧他。而秦典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而恰好又足够漂亮。

另一个打动我的地方,是他在后边用了时空嵌套的手法。他本可以简简单单写一本书,讲讲自己的心里话,但他又不甘于这么平庸地讲故事,所以他用了需要思考一番才能落笔、才能让读者看懂的句法,这也算是一个作家的情怀吧。

而文中时不时抛出的which is,还有各种时态的解读,更是让人觉得他聪明又灵动,他在学英语时都不忘了把另一种语言里暗含的逻辑应用到思考当中,他真的停不下来观察和思考,这样永动着的思考会让他越来越坠入虚无之中。

但虚无在他笔下,都显得不可怕了。喝酒可以盖住虚无,聊天可以盖住虚无,睡觉可以盖住虚无,对王简阳的牵挂可以盖住虚无,逢场作戏也可以盖住虚无。虚无就是个黑洞,我们要不停往里面填补,这一辈子都是在弯腰捡起东西往洞里扔,但是你捡起来的东西可以是各式各样的。而这本书,就像他扔各种东西的时候,每次都掰下来一角儿放进口袋里,然后又把这些东西从口袋里掏出来摊在你面前给你展示,告诉你每块边角料都是怎么来的。

这篇碎碎念完全代表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对书中人物“李诞”的观感和解读,也融进了我平时经历的事儿和认识的人。我以李诞做引子,环顾了周围那些胸口埋着冰冷石头的人。我有点像那个充满热情却毫无章法的黎曼,我能做的就是早日认清石头是不能捂热的这个事实,然后在心有余力的情况下,让那块石头短暂得温一会儿。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书里他一直有强调一件事,说是“这一摊,整体印象,丢到别人脑袋里去”,我们在别人脑子里就是“这一摊”。

不知道别人的感受是怎样的,看过他的一些书和说的话的我,对他的“这一摊”印象确实和书的风格是如出一辙的,就是,嗯,普通经历的我们尚且有很多绝望痛苦和困惑,更何况是他这样的人。

有些人的存在,光是存在本身就可以疗愈别人。像是安慰剂效应,他说出这些话,和我们看到这些字可能有一样的感受,被治愈。

这本书和杨超越有点像。真诚。书里他总说我们会摘金句,我大概知道他的风格,所以书看的很快,看的很爽。真诚嘛,没什么弯弯绕绕的,他说他爱对话,全篇就都是对话。其实写的很精辟,很适合经常拿出来看看,因为有很多问题。我们都会有的问题。有些问题琢磨不了,所以我看的快吧,没想琢磨,境界没有他高,琢磨的深度也没有他深,主要文笔也没他好,他这种人是天赋,天赋可好可坏,我指的是有些天赋带来快乐,有些天赋带来痛苦,他的天赋带来痛苦。

书里他说“就这么难受着,钱一分没少挣。李诞是个垃圾。”

我觉得他的社会角色无论是什么,他一定都是痛苦的,这像是他的天赋,这是他本人。所以书里说他能不能把书当成名片。

他想让观众认识他本人,而不是假名字不是一个单薄的社会属性。光是这个假名字,就已经启发和治愈了很多人,光是“李诞”这一摊印象,就已经在很多人脑子里了。有些时候,不用做什么,光是让我们知道一个东西的存在就足已治愈我们了。

而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他本人的存在,他真实的痛苦,只会治愈更多人。也治愈了他自己。

当他是李诞的时候,他面对的是笑容,当他是他自己的时候,他面对的是痛苦,是真实。可我们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他大概打了个样吧,告诉我们怎么面对真实的自己,书的结尾他就是这么做的。

我其实很希望自己能在结尾的现场,然后在结束的时候去拥抱他,说一声,感谢你的存在。

我相信书里都是真的。就是他本人。我在书快结尾的那场脱口秀的稿子那里哭了。他说“救救我”。

有时候我们知道,没人救得了自己,却就是想对着谁说救救自己,如果有人认识真正的我,是不是能救我的可能性就大一点?

或许这本书大家读了以后,就不会有人满怀对脱口秀热忱而去到李诞面前,他也不用用蓝色的血面对热情的灵魂,这可能只会加深他的矛盾感,加深他的痛苦。就算痛苦是他的天赋,人总是想脱离痛苦的,哪怕是天赋。

我只是表达一些我的看法,我知道痛苦是平等的,但当我们凝视深潭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平静感。像他说的一样,情绪是多余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