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仍是少年前一句 归来仍是少年的原句

2024-03-21 16:50   geyange.com

归来仍是少年前一句

(把文中词摘录置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成网络名句,其实苏轼原句更高明

何乃会

原创

06-12 23:46:03

关注

引言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讲求“歌以咏志,诗以言情”。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之中,蕴含着包括希望、开心、悲愤在内的各种个人情绪,也更蕴含着他们对时代、人生的种种反思。而这些作品,也在世代的传诵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但在进入近代之后,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之中主张白话文之后,古代诗词等作品的传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古代诗歌的影响力也逐渐被一众网络用语赶超,在这些网络用语中更是出现了一大批的网络名句。

一如“春风十里不如你”,又如“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些可谓是不胜枚举。当然存在即合理,这些网络名句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自然也就会追捧,也就能够人尽皆知了。

可是,在这些网络名句的背后我们同样也要了解的一点是,这些看似华丽、富含哲理的网络语句之中,同样有着古代诗歌的身影。

其中,“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一句,便是脱胎于苏轼的一首名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而且相较于现代的这句网络名句的直白,其原句才更加高明。

一生坎坷的苏轼

作为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苏轼之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生于书香世家的他,文采斐然,不仅擅长作诗,其书法、绘画等亦有才名,更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但是,在身负才华的背后苏轼的仕宦之路却极为坎坷。

在1057年,20岁的苏轼进士及第。这样的仕宦开端,辅以名动京师的才名,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然而,彼时的大宋王朝犹如病树,更兼之他与宰辅王安石在变法上政见不和,这也已经足以让他的仕途难以顺遂了。

此后,他被贬斥外放杭州、徒知徐州、调任湖州。

元丰二年,由沈括告发的一场“乌台诗案”更是险些断送了这位文坛大家的性命。

这里的沈括也正是我们熟知的那位著有《梦溪笔谈》的科学大家沈括。

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之中,大理寺、审判院终究没有听从御史台的“所怀如此,顾可置而不诛乎”的意见,而是判处苏轼“当徒二年,会赦当原”。

然而在苏轼获得生机的同时,他的数位至交好友却难免受其牵连,惨遭贬谪。其中,好友王巩更是被贬谪最严重的一位。

受其“牵连”的好友王巩

王巩,字定国,山东莘县人,是北宋名臣王旦之孙。喜爱写作、作画的他对于苏轼可谓是仰慕有加,二人在苏轼任徐州团练任上往来交游、宴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苏轼的一场“乌台诗案”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过从甚密,让王巩成为了最惨的那一个。他被贬谪至位于岭南以南的宾州(今广西南宁附近)之地。

从富庶之地到岭南烟瘴之地,此行路途遥遥不知几何,更兼彼时的王巩已是负罪之身,他所豢养的歌女、扈从、亲随听闻之后也早已做鸟兽状散去。

但是,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个歌女是例外,她被唤做宇文柔奴。在闻知王巩被贬谪至宾州之后,她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跟随他踏上了前路。

而对于好友王巩因为自己的事由惨遭贬谪,苏轼心中又怎么会没有内疚之意。于是,虽然二人相隔千里苏轼却仍频寄书信,一来表达愧疚之意,二来更是对朋友的惦念之情。

对于岭南的气候,苏轼也很是担忧,他唯恐王巩因为瘴气、气候、心情交加原因辞世,因此信中多谈及道家长生之术。

好在,王巩的这场贬谪时日并不长,在1083年王巩受诏北归。而在北归后,王巩得以宴请好友苏轼。

就在赴宴之后,却赫然发现好友王巩并没有那种落拓的神情,反倒是容光焕发,性情上也更是豁达了。

问及原因,王巩自然就将柔奴唤出为宴饮助兴献歌。听着柔奴甜美的歌声,王巩的夸奖之语,苏轼又怎么不感慨万千。

于是,苏轼便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而柔奴却不假思索的便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就这样被震惊了,一个女子能如此豁达,他们的容颜又怎么会老呢?一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就此填好。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首词中,苏轼用上片写了柔奴的外在之美,天生丽质俊秀的形象也跃然心中;而在下面之中,苏轼则将柔奴的内在美刻画在了他们的对话之中。

面对岭南的艰苦生活,这样一位女子却能甘之如饴,能够容貌焕发,为什么?就是因为她的豁达心胸,就是因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则在历经千年之后,在网络的加工之下成就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网络名句。

小结

其实,从意境上而言,苏轼的词中表达的是豁达、随遇而安、无往不利的胸襟, 比之单纯的希冀能够青春年少,显然要更加高远。

这一点,其实从苏轼的众多诗词中都可以窥见一二。

在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即便是雨具皆无,身上早已被大雨浇的狼狈不堪,可苏轼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呐喊。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这个一生都在被贬谪路上的诗人有的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希冀。

如果说你不了解苏轼,看了这些你肯定会以为苏轼就是一位春风得意的风流文人墨客,但是等你了解了苏轼,才知道这些千古流传的名句却尽皆是在被贬谪、被打压之后苏轼的作品。

然后,心中又难免迟疑,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那么,就让我们读一本苏轼,看一种人生态度吧。在《苏轼词传》之中,收录了苏轼毕生的词作,这里面有的是不仅仅是诗人在人生屡遭打击后的越挫越勇的精神寄托之作,还有着诗人对人生、对天地万物的思忖感怀。

如果不能完美,那么就让我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人生一世,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通透、练达吧。

如果我们遭受了这诸多挫折、打击,这种态度又何尝不能借鉴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