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的理论(关于教育的本质,我想谈一谈“罗森塔尔效应”)

2024-03-19 22:52   geyange.com

罗森塔尔的理论

这篇文章的内容将颠覆你们原本对于“教育”的认知,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你将见到,过去你认为正确的激励方式正是你的孩子无法获取自信的根源,过去你的行为却和你所期望的关系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1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罗森塔尔带着助手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所谓的“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上的学生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实际上校长和老师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校内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变得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将“你最有发展前途”的“谎言”传递到那些作为实验对象的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而且,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没有人当面告知他们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老师们潜移默化中通过情绪和态度影响了他们。因为老师和校长都严格遵守了保密协议,但认知上对于那部分学生的欣赏却是溢于言表的,这部分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格外的情感”,自然而然得行为发生了变化,倾向于表现的更加具有竞争力。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个背景。在做这个实验前,罗森塔尔先拿小白鼠做过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组和B组,先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接着告诉B组饲养员说,你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两组老鼠做穿越迷宫测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的表现显然比B组老鼠要好。听完小白鼠的实验和学校的实验,你会发现,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性格孤僻喜欢独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还爱上了这个雕像,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给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雕像美女。国王许了一个愿望:找一个完全符合自己想象的美女为伴,而且竟然还实现了。

这个古希腊的神话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这个发现,被罗森塔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因为是他做的实验,所以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当然并不是任何人的期待都能对一个人或某些动物发挥重大的作用。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其实还有一个关键词称之为“权威”。权威就是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在小白鼠实验里,饲养员对小白鼠来说是权威,因为他们决定着小白鼠的饮食,甚至生死。而在学校实验里,校长和老师对学生有巨大权威,因为他们可以评判一个学生的资质。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原始、也最重要的权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进而实现皮格马利翁的神话级别的效应。

2 自信是如何形成的

当然,仅仅一个名词和名词解释无法让我们很好的理解“权威期待”在生活中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又是怎样构建或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如何从期待中构建自己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了他一生的轨迹。

我们都知道能否拥有自信在我们的一生中非常的重要,自信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了自信便可以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爆发出力量,失去自信,会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拖着你远离成就。

饲养员的期待改变了小白鼠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改变了学生的能力,这种改变不仅仅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于“打心眼里认为”,这种态度、情绪对潜意识造成的影响远远胜过语言。

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光拥有眼前能触摸到的意识,还有更深层次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我们的行为。有一个很经典的关于意识和潜意识关系的比喻:马和马车夫。

马即是我们的意识,马在拉车的时候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向着想去的方向奔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车夫通过对缰绳的操控,让马觉得左边疼了就往右边拐,右边疼了就往左边拐,车夫举起鞭子抽马屁股,马觉得疼了就加快速度想要逃离这种疼痛感。意识总是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却受着那位马车夫即潜意识的操控。而真正的自信是根植于潜意识层面的自信,也就是马车夫指挥着意识这匹马往哪个方向跑,如果车夫指的路是对的,最终马车就会驶向成功或幸福(即你内心深处向往的天堂)。

当权威对你有信心和相信你是好的时候,这份自信就会内化到我们的心中,形成了最初的自我价值,而且将会内化到潜意识层面。当然权威对我们的影响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好的权威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自信的光芒,即使做的不够好也会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然而权威却总是在他们自己都无法正确觉察的情况下,给我们造成了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自卑和懦弱。

生命最初也最重要的权威肯定是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到了学校之后会出现老师的角色,也是同样重要。所以我们经常说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自于“权威”时,明白我们的自卑是后天通过怎样的方式形成的,“我的想法”,“我的认知”,“我是谁”等等其实根本不是来源于我们自身,而是来自权威的影响。自此,那些顽固的自我评价,就会开始松动,也是迎来改变的开端,内在认知改变了,真正自发的形成我们对自身的期待,外在命运也会随着改变。

3 权威如何影响我们

不得不说,当我们看到“XXX效应”时,会不由自主得去点开这样的标题,仿佛看一看这个被世人发现并广泛认可,冠名效应的东西,自己也同时被认可了。想着自己今天学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存着以后有合适的场合可以拿出来掉书袋,装逼,博得别人的赞赏。

为什么我们在看到“XXX效应”时会不由自主得产生点击,了解并记忆的反应呢?因为专家作为一个领域里博学,说话有影响力的权威,那么他发现的某个定律被世人所认可,甚至冠上了特有的名称,那这个效应本身也代表着权威。我们天生就会向权威靠拢,权威代表着社会资源,专业知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当我们认可权威时,同时也被世界所认可。

在我们小的时候,权威便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决定着我们的衣食保暖,父母富裕我们就富裕,父母心情好我们就高兴,父母心情不好我们就遭殃,还有比他们更权威的存在吗?当我们受到父母这个权威的影响时,也就是我们自我意识最初形成的时刻。

回忆起当初父母在学业上是怎么教育我们的?中国特色的教育便是打压教育,挫折教育,甚至是绝望教育。有一段文写的特别好,标题叫做《你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么脆弱》: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在被挫败,觉得自己什么愿望都达不成,这不叫延迟满足教育,这叫绝望教育,是在逼迫他接受一个可怕的现实----你的愿望是注定不能实现的。

打到这一段文字时我感觉到一阵头皮发麻,甚至不由自主叹了一口气,因为我从小就在接受着贬低和比较的教育,不单单是成绩,父母似乎总是看不惯我,认为我做的不够好,于是我就真的成了那个“不怎么好的人”。

4 语言中的陷阱

上文说到了,对一个人的期待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权威发出的好的期待会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爆发出内在的潜力,那么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为什么还是造就了那么多平庸的,软弱的,自卑的,难以获得成就的人呢?难道这就要推翻罗森塔尔效应了吗?

并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与语言期待相反结果,实际上是“逆向的罗森塔尔效应”。

我们仔细想一下小的时候父母都对我们发出了怎样的期待:

加油,你还可以做的更好。

你要勇敢。

你要坚强。

乍一看这样的语言很正能量,会这么说的父母一定比那些只会指责激将的父母要好多了,实则不然,再好好思考一下,这样的语言背后的含义,潜意识层面传达给孩子的意思是什么?

你可以做的更好,意味着:你还不够好。

你要勇敢,意味着:你并不是一个勇敢的人。

你要坚强,意味着:你是一个脆弱的人。

此时孩子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做的不好的时刻被父母关注,长此以往,负面的评价就会根植在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讲到这里一定会有人不解,想要说我说的不对,那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多少都会有自己的偶像,无论是长得天仙一样的明星,还是文笔非常好的知名作家,当我们在现场看到我们热爱的偶像,看着他们做我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时,一定会发自内心的说:哇!你好棒啊!我真是太爱你了。而绝不会是:我觉得你做的不够好,你可以再勇敢一点的,你没我想的坚强。这样一比较就能看出不同。

由此可见,接受着带有陷阱的语言教育的孩子,成绩考的一般,立马会联想到妈妈说的“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然后想到:对啊,因为我本来就不够好,所以考的一般是常态,下次再加油咯。“我的学习能力很普通”就深深的扎根在他的潜意识中,除非有很好的机缘(体验)让他品尝到了自己原来是很优秀的,他的潜意识才会松动进而改变。

有的家长会困惑,那如果我不让他继续做得更好,他不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吗?其实并不是的,你们只是做了意识层面的联想,真正的正面期待带给孩子的影响会是:我考的一般,但我知道我是个优秀的孩子,这次成绩不出色一定是哪里学的不够好,但我是很优秀的呀,所以我应该考好!这样的潜意识就推动了他努力学习的行动,因为他正在实现着自我实现的预言。或是在其他的方面接纳自己,并不因为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全盘否定自己,陷入无力感和自卑情结。

真正能够引发罗森塔尔效应的,其实并不是固定的几句话,而是全然的,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赞叹。这种由衷的欣赏,这种来自权威的态度,情绪和潜意识产生的影响,远远胜过语言。

在培养孩子时,父母就是孩子面前的镜子,你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就回馈给你什么。也可以说是像栽培一棵树,你给他爱的滋润,他就会成长为一个懂爱的人。我们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并不是来自于我们自身,而一定是身边有一个权威曾经告诉我们怎么。

像中华文化里的忠孝仁义,便是社会树立的权威,但父母亲人的观念和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更大,父母怎样对待他们 的父母,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以后我们会怎么对待他们,这里面并不包含有道德的弘扬或是谴责,而是生而为人,我们都生存在权威的期待中。

诺兰的电影《蝙蝠侠》三部曲的第一部中,青梅竹马的瑞秋对布鲁斯·韦恩说:你内心深处如何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布鲁斯·韦恩有一个理想的父亲,当布鲁斯掉到井中被蝙蝠吓坏后,这位父亲的处理过程,温暖、坚定、有力,这也是他一贯的模式,给儿子种下了一颗极好的种子。后来,当布鲁斯被外在和内在的黑暗侵袭时,不管形势多艰难,他最终都做到了:选择照亮这些黑暗,而不是被黑暗吞噬,最终成就了英雄之路。

电影也同样是现实世界的投射。我们从小看到了父母的所作所为,听到了父母的预言,感受到了父母内心的认同或是不接纳,这一切都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

我并没有在文章里分享什么奇淫巧技,几句话就解决孩子的种种问题,因为我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根深蒂固的,必须追根溯源,从源头整理,但正如我经常说的:被看见了,就意味着迎来了改变的开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