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破坏王名言 《无敌破坏王》:好人与坏人的绝对标准

2024-03-15 09:46   geyange.com

无敌破坏王名言

无论是沃尔特创办的迪士尼,还是乔布斯造就的皮克斯,都越来越注重在他们每年主打的动画大片中放入更多的成人元素,期冀着能在用欢声笑语、绚丽色彩和故事背后相对浅显的大小道理吸引小朋友的同时,也可以用足够的深度和独特的价值观赢得成人观众的肯定。毕竟,看电影的小朋友再多,掏钱的也是他们业已成年的爸爸妈妈。

在这一点上,来自迪斯尼的《无敌破坏王》出类拔萃。在其他动画片还在试图让成年观众们自我强迫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去审视角色与情节的时候,《无敌破坏王》毫不费力的在开场十分钟就把我拽回了当年,那个从爸爸的口袋里偷零钱去游戏厅兑成硬币,心里爽却也屁股疼的快乐时光。超级玛丽、双截龙、魂斗罗、吃豆人、超级索尼克、春丽,以及众多在八零后、九零后男生心中永占一席之地的虚拟发小们,成了这部电影最独特的调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瑞奇·摩尔导演的《无敌破坏王》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和第70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IMDB评分高达7.8,超过众多呼声甚劲的同期动画片。同时也是我个人力荐的可供亲子共同赏析的电影。

让目前小孩子主流的父母人群产生强烈的自我共鸣只是电影形式上的出新之处。论及内容,也不乏出彩的地方:对孩子而言,这依然是个喜闻乐见的“奥特曼打倒了小怪兽”式的电影;对已经入世的成人而言,却有更多值得品味的细节。

男主角拉尔夫是一个80年代游戏里面的万年反派,在每一场游戏都会被正派狠狠修理的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反派身份饱受白眼与唾弃。与其他游戏中“认命”的反派们不同,拉尔夫开始了冒着生命危险的勇敢尝试——去其他的游戏里争取认可。期间他认识了另一个90年代赛车游戏里的小女孩云妮,后者同样有着一个尴尬的身份,被公认是游戏里“最无用的坏人”而丧失了梦想成真的任何可能。故事的最后,他们同心协力的战胜幕后黑手,云妮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拉尔夫依然当着“坏人”,却不再蒙受羞辱。

总体上看,这无疑是一个“美国梦”味道十足的故事,两个好朋友齐心协力的历经重重险阻完成了似乎他们天生就有的惩恶扬善的使命。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更充裕着“中国梦”味道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关乎友情,关乎替天行道,关乎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这是两个身处社会边缘的“坏人”,救赎了彼此,追求幸福的故事。

从坏人到好人,似乎总有个一线之隔的绝对标准,人们却很少能认识到这个标准其实很狭隘。就像拉尔夫只要当一次正派人物,云妮只要赢一场比赛,他们的世界仿佛就能改变——生命的质变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形式简单而又极富挑战。

在很多人心里,他们自己也是拉尔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的人们非常倾向于有意或者无意的自嘲,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和称谓开始带有自我贬损的成分。比如“屌丝”,比如“渣渣”,比如“卢瑟(Loser)”,比如“矮穷挫”。谈及别人,却说有好感的女性是“女神”,有所成就的男性是“高富帅”,和他人交际则称之为“抱大腿”。众多的年轻人似乎在絮叨、攀比过后患上了严重的迫害妄想症,老觉得自己怎样怎样做的不够,钱挣得不够多,官当得不够大,人长得不够帅——只要钱再多点,官再大点,人再帅点,就一定会身处一个远超当前的完美世界。

大城市、大企业的生存压力太大,物质和精神的成就需求过高,社会认同标准的逐渐上升,让更多年轻的人们不再多提享受青春,有所追求的开始“投资青春”,自暴自弃的开始“挥霍青春”。毕竟少有人生为人中龙凤,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青春面孔,却尽是迷失了自我的拉尔夫,老觉得自己“不好”。高晓松出狱,带出来了一本很有几分自传味道的新书《如丧》,里面谈到自己二十来岁的青春,少不了在清华园的草地上弹琴、吟诗和享受甜美的爱情。现在北京城里二十来岁的青春,却少不了在地铁里护好钱包,参加商务英语培训,偿还房贷或者相亲。

在拉尔夫们最初的观念中,从矮穷挫到高富帅的质变仿佛是有绝对标准,只要跨过了某一个门槛,世界将有大不同。在我看来,倒不是世界不喜欢你,而是你自己不喜欢现在的你自己。

故事最后的拉尔夫,和故事一开始的拉尔夫,扮演着同样的角色,承担着同样的任务,区别只在于他人对他的看法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其实,他人对他的看法让他自己的心态改变了几分或许并不多,让他真正幸福起来的,还是自己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看不起自己了。拯救了他人,像《逃离德黑兰》里拯救了几个人,像《勇敢的心》里拯救了一个民族,像《超人》系列动不动就拯救了一个星球——这都是“美国梦”;但是拯救了自己,从不幸变的幸福——这才是“中国梦”。

如果一定给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加之绝对标准,我觉得就是自己怎样看待自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