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宝兴不再孤独”。日前,随着医疗队到来、道路抢通、通信恢复,乃至救援从县城向乡镇延伸,芦山地震中那些令人牵挂的“生命孤岛”陆续走出险境,人们稍微松了口气。从危难到重生,抗震救灾中的“孤岛现象”让人感慨不已。
灾难是一面镜子。大江大海,大风大浪,一枝一叶的浮沉,往往映照一个时代的精神。地震猝临,山河破损,转瞬之间,家园顿成危地。地图上触目惊心的地震带,屏幕上风雨飘摇的房屋,电波里声泪俱下的哭诉,拷问着一个国家和社会对生命的态度。
危急时刻,从国家领导人提出“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确保一个不漏”,到救援人员“边边角角都搜到”的日夜搜救,再到社会各界积极为救灾铺路、为救援让路,不仅彰显了生命至上的理念,也为之写下了注解――珍视每一个个体,就是尊重所有人。
诗人约翰・邓恩曾有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生命诚可贵,每个人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对个体价值的呵护,并不意味着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更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就是“一袋互不相干的土豆”。每一个个体,只有扎根于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才能生长与绽放,获得抵御风暴的力量。五年间,面对地震,从“我们都是汶川人”到“我们都是雅安人”,变化的呼声中,蕴含着不变的信念:13亿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要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共渡难关。
连日来,从解放军到武警,从地方政府到社会组织,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水陆空并进,不遗余力向“孤岛”挺进,打通条条生命线。从机关单位到工厂企业,从团体到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汇聚股股爱心暖流。当“一切为了生命”成为最大公约数,团结协作就会变成普遍自觉。网友们纷纷拒斥谣言“帮忙不添乱”,互为竞争对手的电信运营商共同打破“信息孤岛”,互联网企业摈弃门户之见共建寻人平台……
“要是没有大家守望相助,我们一个都活不成!”在宝兴县灵关镇,党员干部带领乡亲们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受困群众。
记者在震区采访,发现一个现象:不少受灾群众表示,地震来时非常害怕,过后就没那么慌乱了。这种面对灾难的“淡定”心态,相比几年前“范跑跑”式的惊慌失措,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熟与坚强,也折射出时代前行的印记。从汶川到芦山,我们经历了生死救援的考验,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我们体验过“小悦悦”事件的阵痛,也振奋于“最美中国人”的涌现。一路走来,尽管有波折、有纠结,但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合作共济,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这就让“不抛弃,不放弃”成为难以撼动的心理预期,成为风浪之中的精神压舱石。
穿越灾难,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难兴邦,每个人都是梦想的一个支点。这是中国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是这个世界可以更好的坚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