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在外的游子的名言

2024-03-05 03:23   geyange.com

游子回国的名言

游子回国的名言

游子名言游子经典语录共收录关于游子的名言24条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诗经・陟岵》。陟(zhì志):登上。岵(hù户):多草的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那高高的山岭啊,遥望我远在家乡的父亲啊!原诗是写远地服役者怀念亲人的,这是第一章的前两句,叙述诗人登高望父。下二章开头的两句分别为:“陟彼屺(qǐ起,光秃的山)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写望母、望兄,实际上这六句互文见义。诗人登山远望家乡、亲人,反复咏叹,反映了行役者思家念远时深情。可用以描写流落异域的人怀乡思亲的心情。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诗经・陟岵》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 游子名言

唐・雍裕之《江上闻猿》。这两句大意是:深夜的霜月斜挂在江岸的枫树稍头,江上传来凄厉的猿鸣声惊破了游子的旅梦。猿啼的声音听起来很悲哀,三峡的猿声尤为凄厉,故渔歌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肠断,“猿鸣三声”简直能把游子活活愁死。所以诗人接着写“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以猿啼渲染羁旅的愁苦,并巧妙地化用成典,笔法可作借鉴。

唐代诗人 雍裕之 《江上闻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游子:指友人。故人:作者自指。这两句大意是:你如空中的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行踪不定;我似天边的一轮落日,徐徐西沉,不忍遽离大地。触景生情,借物设喻,以白云之飘浮,象征游子东西不定的行踪;以夕阳之徐落,隐喻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浮云”、“落日”偶举,对仗工整;云白、日红映衬,色彩鲜明。两句把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情、景浑成。可以化用来表现别情。

唐代诗人 李白 《送友人》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唐・李白《秋浦歌》其十。这两句大意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不要到秋浦去,免得听到猿声后心碎肠断。因为“秋浦多白猿”,而猿呜声凄厉,所以李白用劝告的口吻嘱咐友人不要去秋浦,以免勾起乡愁,这种写法正是为了突出游子的思乡之情。以劝告渲染情景事态,也是写作中常见的笔法。

唐代诗人 李白 《秋浦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华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日:旧称夏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华:同“花”。这两句大意是:人归之日落在大雁南飞之后,但思乡之情却在春花未开之前就已萌动了。薛道衡是隋朝著名诗人,文帝时出使于陈(都城在今南京市),由北国到南朝,因思念故国而作了《人日思归》诗。据《隋唐嘉话》记载:薛道衡写《人日》诗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南人嗤之曰:“是底言,谁谓此虏解做诗?”及云“~”二句,南人乃喜曰:“名下固无虚士”(名不虚传)。这首小诗构思很新颖,语言也优美,即使放在唐诗中也不为逊色。特别是~两句,把归期后至,归心先萌的急切思乡之情,通过“雁后”、“花前”的具体物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生发出强烈的感人力量。现在还可直接引用这优美的诗句表述羁旅盼归的心情。

隋代诗人 薛道衡 《人日思归》

野风吹秋木,行子心肠断。 关于游子的名言

南朝・宋・鲍照《代东门行》。这两句大意是:旷野漫漫,荒草萋萋,树木的枝干在瑟瑟秋风中摇曳,浪迹天涯的游子触景伤情,肝肠欲裂。该名句长于比兴。以“野风吹秋木”起兴喻旅愁缠绕行子,以寂寞空旷、荒凉萧条的秋景展示游子飘零在外,有室难归的悲怨心境。上句写景,景中有情;下句抒情,情自景生。两相映衬,凄楚旅怨尽现眼前。后人评曰:“风吹秋木,本是无心,入离人之耳,则以为离声耳”(钱钟联《鲍参军集洼》引吴伯其语)。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东门行》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见唐・王维《晓行巴峡》。这两句大意是:人们说的是他乡的方言,黄莺的鸣声却是故乡的声音。诗人写出了作客他乡的人最突出的生活感受。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各地方言语音差别很大,“独在异多为异客”的人,总是先从语言的不同上感知到身处他乡而生羁旅之感的;而鸟儿的叫声则各地大致相同,听到黄莺的啼叫就像听到亲切的乡音,顿生思乡之情。这两句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下生活经验的总结,现在仍可用来表现羁旅思乡之情。

唐代诗人 王维 《晓行巴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罗床帏:绮罗制的床帐,轻薄透光。这两句大意是:月光多么洁白多么明亮,照在我孤眠独宿的罗帐上。这是一首游子思归之作。诗的前四句是:“~。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绪。见月而思人,思人而忧愁,忧愁而不寐,不寐而起床,既起而徘徊。语意明白,情景如画,把“游子思归”这种非常抽象的情绪作了极其细致具体的刻画。这种描写,对后代的咏月诗影响很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都受此诗的启迪。可引用以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名言唐代诗人 孟郊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元・白朴《天净沙・秋》。这两句大意是:孤零零的村落笼罩在落日的残霞中,缕缕轻烟,棵棵老树,点点寒鸦,交织成一幅凄凉的图画。此条写村野日暮凄凉之景,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落日中飘着炊烟的孤村,那夕阳下投宿老树的寒鸦,都能触发游子思乡之情。

元代曲作家 白朴 《天净沙・秋》

惟有夜来归梦,不知身在天涯。

宋・贺铸《清平乐》[小桃初谢],这两句大意是:只有夜里做着回家团聚的梦,才忘记了自已远在天边。这两句用的是“扫处即生”的笔法。从字面看,写的是“夜来归梦”,抒情主人公在梦中与亲人欢聚,“不知身在天涯”。加上“惟有”二字,欢意尽扫,怅恨顿生。原来,这位浪迹天涯的游子,日日乡思萦怀,愁苦不堪,“惟有”在梦中才有片刻解脱,梦醒后形单影只,自然强加惆怅。这种笔法让读者从反面领略词的意境,体察言外之意,抒情婉曲深沉,与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宋词人 贺铸 《清平乐》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唐・郑谷《鹧鸪》。游子:客游在外的人。乍:初,刚刚。征袖:指游子的衣袖,翠眉低:低蹙双眉,指伤心难过。古代妇女多用青黑色的颜料画眉,称“翠眉”、“黛眉”。这两句大意是:远方游子刚一听到鹧鸪啼叫,思乡之情顿生,泪水沾湿了衣袖。闺中佳人方才听得鹧鸪啼鸣,轻唱了一曲《山鹧鸪》词,怀人之意又起,不由得眼垂眉低。鹧鸪的鸣叫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故易引动离人愁思。这两句以游子、佳人对举,写他们听到鹧鸪悲鸣时的不同而又相似的反应。在这里,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闺中少妇的相思曲和天涯游子的断肠歌,人之哀情与鸟之哀啼虚实相生,相得益彰。词句格调凄清,韵味哀琬,明写“游子”“佳人”,实写鹧鸪啼声的悲切。侧面描写的手法,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郑谷 《鹧鸪》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关于游子的名言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碣石:碣石山,六朝时已没入渤海中。潇湘:二水名,二水在朝南零陵县合流,合称请湘。这里碣石、潇湘代指塞北、江南。这两句大意是:斜月西沉,终于隐藏到茫茫的海雾中去了,在一片暗淡的夜色中,江南塞北之间的道路无穷无尽。《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诗,它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生、月升、月高、月斜、月落为顺序,描绘了人间的良辰美景和离别相思的痛苦。这两句写月落时的景色,在迷离恍惚的夜色中融进了远隔两地的游子思妇的离愁。所以全诗紧接着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尾,抒发了夜色将尽而离愁无穷的深沉感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可资借鉴。

唐代诗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唐・韦庄《思归》。这两句大意是:在外地见到鲜花终感寂寞,到异乡听见音乐更觉凄凉。这两句写思归之情和羁旅之愁。鲜花、音乐本来可以悦目娱耳,但却是在“外地见”、“异乡闻”,不但不能引起美感、乐感,反而抽绎出许多离丝别绪,使游人客子“终寂寞”、“更凄凉”,平添更多的忧愁。这也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写法。

唐代词人 韦庄 《思归》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三巴: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时称三巴。这两句大意是:一声声“不如归去”的子规叫声使天涯游子为之肠断,阳春三月遍地盛开的杜鹃花更撩乱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柔情。这两句诗采用了排比的句式,每句连用三个相同的数词表达时间、地点、景色和心情.既造成了音节上的回环顿挫之美,又加强了感情上的感伤基调;既具备文人写作的高度技巧,又带有民间歌谣的淳朴风味。李白是善于向民间学习的大诗人;李白的文学修养、语言技巧,也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唐代诗人 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家在千山古溪上,先应喜鹊噪门扉。

宋・梅尧臣《送葛都官南归》。噪:禽鸟的喧叫。扉:门扉。这两句大意是:你的家在千山深处古溪边上,虽不能立刻回到家中,但喜鹊会很快地先飞到你家门前喧叫,向你的亲人预报你即将回来的好消息。古人相信鹊能报喜,游子归多,自然是喜讯,故诗人预言喜鹊肯定会先期至门而噪,向家人报告游子归来的消息,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即将归家的庆贺之情。这两句可供送同学、朋友归乡时引用.

北宋诗人 梅尧臣 《送葛都官南归》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游子名言

清・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疏影:指梅花。这两句大意是:流落天涯的游子,黄昏时只有梅花相伴,听到高楼飞出的玉笛声,更愁思无限,只好独自掩门不听。在天涯的一角,黄昏时的梅花挺着她稀疏的清姿,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高洁,又是那样的孤独。流落天涯的游子黄昏时有梅花相伴,感到了气质上的相通;那高楼上飞出的悠悠笛声使他不堪卒听,而独自掩门则显得更加孤寂。两句诗写尽了梅花的孤芳与游子的寂寞。诗句全以景物的气氛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学习此种以环境写心境的手法,也可直接用诗句写梅花之幽姿,写游子之孤寂。

清代诗人 龚鼎孳 《百嘉村见梅花》

纵教行得也消魂,那个行人不头白。

明・杨基《鹧鸪》。行得:意谓把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声改变为“行得也哥哥”的啼叫声。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这两句大意是:即使教鹧鸪的叫声改成“行得也哥哥”,也不会减轻客子极度悲伤的心情,请看哪一个行人不是因客愁而白发满头呢?作者虽然也认为鹧鹅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声是哀伤的,而且会增添行人的乡愁,但对客子来说,愁苦主要来自内因而不是外因,行人们浓重的客思多愁与鹧鸪的啼声关系不大。两句以议论写诗情,借为鹧鹅翻案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与刘基的《山鹧鸪》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末明初诗人 杨基 《鹧鸪》

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英国作家 罗伯特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东晋末年诗人 谢灵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关于游子的名言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老夫:年高。衰(cuī崔):疏落。这两句大意是:少小的时候离开家,年老时才回来;一口乡音虽未改变,可是两鬓的毛发早已稀落。作者辞官归隐后,一种久客伤老的感情油然升起,于是挥毫作此诗。原文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二句写诗人回到故乡,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中,感慨万千;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作对,写出离家时间之久,暗寓久客伤老之情。以“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作对,说明变化了的是鬓毛,而不是游子之心,暗寓对故乡的怀恋。两句感情真实,语言纯朴,毫不雕琢,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一般,将读者于不知不觉中引入诗的意境。此二句可用以抒发游子返乡,旧地重游时的心情。

唐代诗人 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几句大意是:干枯的藤条缠绕着老树,黄昏的乌鸦在老树枝杈上凄叫;小桥旁,溪水边,住着几户人家;在那条行人稀少的古道上,一个客子冒着瑟瑟秋风,骑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这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写秋景的小令,末二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三句中,作者选取了九种极富特征性的景物,把它们巧妙地安排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苍茫凄凉、衰飒孤寂的画面。三句全是景语,同时也全是情语,在这些物象中。已融汇着天涯游子的哀伤之情,只待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一笔“点睛”,就境界全出,整首小令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在语言上,~三句十八个字,全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中间不用一个动词,但毫不妨碍人们的想象和理解,既简洁、精炼,又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这首小令由于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故被人称之为“秋思之祖”,它还作为锤炼语句和情景交融的范例被人们传诵。“小桥流水人家”也常被单独引用,已转化为一种清新、优美、亲切的意境。

元代戏剧家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Home is the place where ,when you have to go there , it has to take you in. ――Frost Robert, American poet

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美国诗人 罗伯特・弗罗斯特

名人名言分类:游子名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