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品德的词语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德
培养高德商的孩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注重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并注意对不良品德的矫正。家长要和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加强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1、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便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不符合便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等。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人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情感等。
2、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认识是美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道德认识的形成,使人在品德发展过程中,能将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从而提高品德的自学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这一步也就形成了道德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特点,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思想,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3、养好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和倾向。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如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孩子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1)勤劳。中华民族在创造古代灿烂文明的过程中,所养成的世代相传的勤劳、刻苦、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是千古不衰的至理名言。对于孩子来说,勤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勤奋进取、争分夺秒;集体劳动中的积极参加、任劳任怨;家庭中尽自己所能,分担父母的劳动。
(2)俭朴。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一些同学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学“腕”,比“风度”,比“派头”,挥霍浪费,认为俭朴已无必要。俭朴决不是以贫为荣,而是不挥霍浪费。它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奋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3)善良。心地好,富于同情心,就是善良的品质特征。它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对于孩子来说,善良要体现在对待同学的关心爱护上,对待周围人的文明礼貌上,对待祖国和人民的拳拳爱心上。
(4)谦让。谦让,一是指谦虚,二是指推让。它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个人美好品德的闪光点。中华民族素有谦让的传统,体现于个人心灵深处,是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体现于社会的,则是淳朴敦厚、富有人情味的道德风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取于人”,就是谦让之心的良好表现。
(5)知耻。所谓耻辱,就是社会对不道德、不合情理行为的贬斥和否定。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羞耻感,这就是羞耻心。它与荣誉感是相对立的。如何看待荣誉和耻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遇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会产生荣誉感,如何正确对待它,也许是较为容易的。而一旦我们失败,如考试成绩不好,它带给我们的是沮丧、懊恼、羞愧和耻辱,也许会使我们从此沉沦。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耻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争取荣誉的动力。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知耻,才能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一个人知耻,就能自觉抵制不良倾向,严于规范自己的行为。
(6)孝敬长辈。在我国历史上,为人处世,忠孝为先。它也成为衡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
4、遵循良好的道德行为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广大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关键。
(1)父母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
(2)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而来的,它是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好的道德行为。
①表里如一。每一位家长不光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要帮他们穿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说话要算数,说到做到,不能说的好听,而不那样去做。
②分清是非。孩子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能力弱,常做出是非观念模糊、颠倒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正面引导教育。在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善于让他们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自己让座位就让他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好现象时帮助分析对错,并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这样对比中悟出是非对错标准,便能提高辨别能力。
5、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内容。对于孩子来说,主要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观念的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
(1)要做到诚实。诚实是做人的好品质,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也是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一。说谎是孩子不良习惯中常见的现象,是由潜在的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避免儿童说谎,很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家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到“育心育人”。“要正人,先正己。”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要言必行、行必果。家长以身作则,不哄骗孩子,有错勇于承认,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心胸坦白,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使孩子能正确对待过错,消除不良心理。同时家长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他们诚实可信的品行。
(2)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采用直观的感性材料开展对孩子辨别是非的教育,效果才会明显。家长要在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上下功夫,这才是孩子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分辨大是大非的保证。
6、对不良品德进行矫正
不良品德对一个人的一生危害巨大,但不良品德是可以矫正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分析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并注意矫正方法。
(1)不良品德的表现。孩子不良品德的表现主要有:乱花零钱,不诚实、说谎话,爱占小便宜,随便动、拿别人的东西,不尊敬父母和老人等现象。
(2)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方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虽然孩子犯错误,但他们身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别的优点。作为家长应该用看主流、看本质的态度去对待,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能改好。
①提高道德认识。许多孩子犯了错误自己不知道原因。曾有一位少年,因与自己要好的同学被人打伤,他就用刀刺伤了打人的人而被判刑。问其原因,他认为自己与同学是好朋友,朋友受伤当然要去帮助。这能证明他们的友谊深厚,可见他是把哥们义气当成友谊,道德上的无知导致行动,把报复当成有本事……
②扫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许多孩子犯了错误对家长存在对立情绪、恐惧心理,甚至是怀有敌意,对家长用沉默、对抗,以粗暴无理的方式对待家长的教育。这说明他们有自尊心,只是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又有些自卑。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尽快扫除心理障碍,用真诚去换取他们的信任。家长应让孩子与你亲近,敞开他的心扉,填平心理的鸿沟。这时家长的话他们才能听得进去。作为家长这时要把道理有情有理有味地讲给孩子,把理讲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他们树立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③指导行动,严格要求。有些孩子犯错误后,有时明知这样不对,当遇到一定情况就控制不住自己,意志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对这样的孩子必须要严格要求,不对的地方就要纠正,态度明朗,严格要求,一定要始终如一,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看到孩子只是训斥一下就完了。有时也可以有必要的惩戒,但并不是体罚,而是要孩子受到刺激,受到震动,产生内疚,立即改正错误。孩子在改正错误时,有时会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次谈话并不能够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于犯错误的孩子进行帮助还要注意正面疏导,抓闪光点,这样会更好更快地使孩子改正错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