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对战争的看法 宫崎骏电影与战争的政治

2024-03-03 04:57   geyange.com

宫崎骏对战争的看法

原文:浅谈宫崎骏电影与现实背景的关联

作者:匿名

排版:yzzz

宫崎骏,日本著名动画师、漫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他创作的作品屡获大奖,2014年11月8日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在此,我摘取了几部有典型的宫崎骏的电影作出浅显分析,试探究其电影背后与历史的关联。

《风之谷》

(一)创作背景

时间时代背景与影片的关联性
1945年7月美国进行世界首次核试验
1945年8月原子弹在广岛、长崎投放,苏联对日宣战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1947年3月美国发表“杜鲁门主义”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在华盛顿签署
1949年8月苏联进行核试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1952年10月英国进行核试验
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世界首次氢弹试验
1953年8月苏联进行首次氢弹试验
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7年8月苏联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
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人造卫星“伴侣号”
1960年2月法国进行首次核试验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
1979年3月美国发生三里岛核电站事故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新冷战开始
1983年3月里根总统发表“战略防御倡议”
1984年3月电影《风之谷》公映

根据宫崎骏导演本人的说法, 《风之谷》情境中的争端,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德国间的战争”为原型的。但参考上述的事件表,以冷战时期的核武器和核战为特征来分析,更为契合。

由此可推断,巨神兵指核武器,火之七日指核战争,强大的军事国家特罗梅指冷战下的超级大国,而影片想象出了核战争后的核冬天。

(二)启示

1.和平学——非暴力的和平争端解决方式

在电影的场景中,孩提时代的那乌西卡庇护王虫幼虫,大喊着:“别杀它!”实际上,那乌西卡显然更倾向于“非暴力”的和平解决方式。

这种和平主义,是为了自我防卫和守卫自己家乡所必需的。观察那乌西卡的装备:飞行器、配枪、佩刀、虫笛等,都并不是以杀伤为目的,而是为了避免争端或是自卫。这些武器装备,可以称作为那乌西卡的“硬实力”,而与此同时,那乌西卡的“软实力”也不容小觑,她极具人格的魅力和超凡神力,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和敌国王子乃至王虫的争端。

凭借这些手段,那乌西卡尽可能地和平解决争端。但是尽管如此,那乌西卡也有迷失自我、诉诸暴力的时刻,在那乌西卡失去父亲而攻击特罗梅士兵之后,而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她的师傅尤巴阻止了她。事后,那乌西卡也说:“我觉得自己好可怕,憎恨蒙蔽了我的双眼,使我失去理智,我不想伤害任何人啊。”由此可见,尽管以和平为原则处事,在卷入战争后,也极易丧失理智、诉诸暴力 。而此时尤巴的行为,则被称为“强制和平”或“执行和平”,这在维持和平的过程中,也极具必要性。

2.环境学

在电影中,对巨神兵有很多暗示的话语,例如“你这个怪物,还真是越看越可爱啊,连我这个穷军人的心,都不禁看的蠢蠢欲动。”“到底是什么人,把世界污染成这个样子?” “靠那种怪物苟延残喘,一点意义都没有。”由此可见,巨神兵指核武器,而电影创造了核战争发生后的“核冬天”世界。电影中的腐海、瘴气、死亡村庄、死亡森林也符合这一假设。

而那乌西卡的保护王虫幼虫、探究腐海森林产生原理等行为,则深刻体现了“保护环境”等思想,电影中的一些台词,例如“毁灭一片森林只要一天,可是用水和风培养一片树林却要许多年。”,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

结合创作背景,当时核武器、核电已经开始应用,影片中蕴含着宫崎骏等许多日本青年废止核武器、放弃核电等环境学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风之谷》中那乌西卡对狐松鼠、大王蜻蜓、王虫等生物的保护体现了保护濒危生物的观念,因此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推荐,电影片头出现了WWF的标志。

《起风了》

(一)时代背景

《起风了》有相对应的现实历史时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所谓“战间期”(1919-1939)以及从“九一八”到战争结束的中方所谓的“抗日战争”(1931-1945).电影的主人公原型是零式战斗机的设计者倔越二郎,将时代背景列表如下:

时间时代背景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2年1-3月伪满洲国建立,倔越二郎设计“七试舰载战斗机”
1933年3月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1934年堀越二郎设计“九式单座战斗机”
1939年堀越二郎设计零式舰载战斗机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同盟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2月日本空袭达尔文市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
1942年8月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1945年3月东京大空袭
1945年8月原子弹投至广岛、长崎,抗日战争结束

(二)启示

回顾战争历史,重要的是“记忆战争”,而对于同一场战争的历史,基于国家和民族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解释。

基于《起风了》是一部有现实背景的电影,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了解日本人眼中的亚太战争。

从影片内容分析,影片塑造了堀越二郎、卡斯特鲁普、卡普罗尼三个人物,而他们正好是德意日三国的国民,从这方面来看,似乎暗示着战败国应承担其责任;但同时,这三个人物却也都是热爱和平、忠于梦想的人物。电影中许多台词都体现这一点例如“我们又不是军火商,只是想做好飞机而已”“古来战争无人回,飞机是美丽却被诅咒的梦想,天空全都吞噬它们了。” “飞机既不是战争的工具也不是赚钱的工具。”

在日本,对于亚太战争的记忆有两种,有美化、肯定战争的“美化史观”,也有对战争否定的“自虐史观”,通过《起风了》,可以看出宫崎骏属于第二类。但同时,他却也完全拥护堀越二郎,他本人解释说:“日本与世界为敌进行了战争,二郎和本庄是有预感的。但是,他们想制造自己的飞机,他们只是在那时那刻想尽力活下去而已。不懂历史性现实的人,才会苛责他们预见了日本的前进方向二没有付诸行动。”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部分日本群众对亚太战争看法:他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作为群众,在时代的风中,尽力生存下去,已经别无选择。

另外,《起风了》中,宫崎骏导演没有对战争进行任何正负面描写,也意味着他并非“谴责战争”或是“战争责任论”,而是以“不要重蹈覆辙”为目的。当然,这一立场仍然受到日本左翼右翼双方的抨击。私以为,从世界发展角度看,宫崎骏的思想这是已是部分日本人回顾历史的智慧结晶,是日本从失败的亚太战争中必须总结出的教训。

《天空之城》

1.关于“乌托邦”

《天空之城》的上映距《风之谷》公映仅两年,但两部影片的受众年龄层却迥乎不同。《天空之城》设定的观众是小学生,因此《天空之城》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词”是“乌托邦”。

如果从国际政治学角度来看,影片将人物划分成了两派:“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主角帕兹和希达是重视和平的“理想主义”,而盗贼朵拉和慕斯卡上校则是追求力量的“现实主义”。而与之相对应的,在影片中出现的拉普拖,是埋藏着人类之难以企及的科学技术和金银财宝的传奇都市,就这一点上可以称其为“乌托邦”。电影的结尾,随着咒语,这样寄托着人类美好愿望的“乌托邦”瓦解了,而其瓦解的元凶是人类的贪婪与暴虐,即“现实主义”。这即展现了宫崎骏热爱和平、向往美好的理念。

再往深处探究,这样的美好的乌托邦,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而它最终的毁灭,也在启示着人们:“科学技术将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而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也给予了我们答案:科学技术将拯救或毁灭人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而取决于人类自己。换而言之,先进美好的“乌托邦”的力量,也会成为使人趋之若鹜的诱惑,从而带来灾难;相反,“身在无间,心在桃源”,如果我们的内心有着对和平、对文明、对美好的渴望,就定会建成自己的“乌托邦”。

2.关于国际政治

①同《风之谷》,《天空之城》中对废墟的描写也颇有暗示的意味,可以将它与核战相关联。

例如慕斯卡等人对“天空之城”的力量十分渴望,而慕斯卡暂时成为统治者时,为了炫耀,引爆了“拉普特之雷”,这与核武器的实验有相似之处,暗含着宫崎骏导演对核弹和氢弹实验的反对;而最后拉普特的毁灭,也寄托着他对废核进程的盼望。

②电影中对立的双方人物,也颇有“同盟”的意味。帕兹和朵拉因为互相帮助和共同理念和利益走到一起,与慕斯卡及政府军对抗。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同盟”使战争更容易发展。回顾现实生活中的“日美同盟”“日英同盟”,颇具反讽意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