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说过的名言 莱布尼兹的思想
1、单子说
当我们提到单子这个概念,我们有点生疏。但是我们知道另一个概念,原子。
原子,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指的是一种不可分的最小物质
因为近代欧洲哲学是在经院哲学下形成的,所以他一方面受到基督教影响很深。
莱布尼兹自然受到基督教也很深厚,不过他早年又学习了伽桑狄(主张原子论),所以他受到机械唯物论的影响也很深。
他发现,经院哲学和机械唯物论都存在问题。所以他就整合这两派思想,形成了单子论。
那么机械唯物论有什么问题呢?
其一、原子论主张有一个不可分的物质。可是只要是物质,就一定有广延。有广延就一定可以分。那么这个不可分从何说起呢?而实体的概念必须意味着不可分,才能具备统一性。
他认为,数学上的点是一个纯逻辑假设,现实中不存在。物理学上的点,现实中存在,但是现实中存在的点一定有广延且可分。因此,既要存在,又要不可分,只有形而上学的点。
其二、连续性问题。原子论者认为,万物都是有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万物就是原子的堆集。
那么原子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他是由虚空隔开的,那么这就是非连续性。如果要承认原子和原子具备连续性,那么就必须否定虚空,但是一旦否定了虚空,原子是连续的,那么原子又具备广延,他就必然可分。而连续性和不可分要同时具备,这就成了一个很玄难的问题。
其三、机械唯物论无法说明经验事实。例如,一个足够大的静止的东西,让一个运动的物体冲撞他,那么会减慢速度。但是在机械论看来,理论上不会出现减慢速度。这说明,还是有别的什么东西影响了速度。
总之,莱布尼兹的核心观点在于,既要保证连续性,又要不可分。
那么他怎么做呢?
有广延必然可分。所以要保证不可分,必须不是广延。而不是广延,则不是物质。那么他就是精神。这就是单子,我们可以理解为精神原子。他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本原。他还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将其命名为“隐得来希”
莱布尼兹贬斥有广延的物质为初级物质,他具备被动性、不可入性和广延。
因此,根据这个精神单子的界定,莱布尼兹推论出一系列的特点
1、单子没有部分,不能通过各部分组合而成,也不能消灭和分解。那么他是怎么出现的呢?上帝创造的。所以事物本质上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2、单子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就是说,单子和单子之间不能发生联系。单子是彻底独立的实体。
3、单子没有量的规定性,只有质的规定性。因为世界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而在逻辑上不能赋予单子有量的规定性,这样一来就会可分。所以只能承认有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质的不同,导致了事物的不同。
4、单子是孤立的,所以他的运动变化来源于内在的原则,而非外在的机械推动。因为单子作为精神,精神具备能动性。
莱布尼兹认为,连续性和不可分的矛盾,根源在于,前代哲学家只是着眼于量的方面,把物质看成一种广延性的物质。所以,他主张抛弃量,而是以质来看待实体。
那么他说的质是什么东西?
他所说的质,就是单子的知觉能力和欲望。
我们知道,单子是一种精神实体,犹如灵魂一般。那么精神实体必然有知觉能力,这种知觉能力必然是不同的,这种差异性就是质的规定性。而一个知觉变化过渡到另一个知觉变化,就是欲望。这样一来,就否定了可分。
那么,他还得有连续性的问题。单子既然是孤立的,他怎么能是连续的?
这就把本体论转化为认识论问题进行回答。
他说,每一个单子都在反映宇宙,犹如镜子反映着自然一样。那么不同的单子,由于他的知觉能力的不同,必然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清晰程度的宇宙。可以说,宇宙就被包含在这些单子之中。
比如说,无机物和植物反映的宇宙是一些“微知觉”,是一种很不明晰的知觉。
动物的灵魂,则具有知觉和记忆,这就是灵魂。
人的灵魂,具备自我意识,有了理想,则是理性灵魂。
人之上,还有天使。最高的精神就是上帝。
上帝是创造一切的单子的单子,是全知全能,其他一切都是被创造的单子。
如此,从低级向高级,形成了一个纵向的精神序列。
那么单子数量是无限的,单子和单子之间可以插入无限多(无数等级)的单子。那么,单子和单子之间就形成了既有差别,又是紧密联系的。
所以,自然界从不飞跃。是一个低级向高级的连续体,这就解决了不可分和连续性问题。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莱布尼兹是唯理论哲学家,而贝克莱是经验论哲学家,但是两者发现同一个问题。就是精神是封闭的。
2、前定和谐论
那么莱布尼兹解决了一切问题了吗?其实还没有解决。
因为你的理论在精妙,也要和经验事实相融洽。
经验告诉我们,世界是运动的,是变化发展的。而莱布尼兹认为,事物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
那么单子和单子是孤立的,假如其中一个单子动,其他单子不动,那么这个连续的序列就破产了,这个序列就不具备连续性可言了。
所以,如何保证单子整体序列的连续性呢?
那么,当时的哲学家基本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诉诸于上帝。
莱布尼兹认为,上帝在创造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定了单子的发展情况。安排好一个单子的变化发展,那么整体单子都和谐一致地变化发展,保持整体的连续性。
好比,一个乐队,上帝就是写好了乐谱,每个乐队都按照这个乐谱来弹奏,弹奏出来就是和谐的音乐。
那么前定和谐论,实质上是回答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
前面讲过,笛卡尔提出身心二元,心不干涉物,物不干涉心。那么如何解释经验事实呢?当时有三种观点
1、笛卡尔自己提出的松果腺。结果他无法解释这个东西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还是一个超越物质和精神的存在。
2、偶因论。比如心灵有一种意志,上帝知道以后,赶紧跑来调整,然后形成心灵驱动肉体运动。当肉体看到外物,要形成观念,上帝知道以后,又跑来调整,形成观念。莱布尼兹认为,这根本就是贬低上帝的大能。这就好比上帝创造了一个钟表,结果钟表总是走不准,所以上帝老得修理。
3、斯宾诺莎的身心同一论。也就是说,身和心是神的属性,同属于一个法则运行。所以,两者虽然不同,但是能够并行不悖的运行。
第四种,就是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论。但是他的前定和谐论是运用于一切单子之上。而且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论,也可以应用于“知”何以有效。也就是先天是和谐的。
换言之,各个单子是无法沟通的,例如人类读不懂植物,植物读不懂人类。但是这其中是有一个内在的和谐。
4、最好世界论
我们知道,基督教神学最主要的一个命题,就是如果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那么罪恶从何而来?
莱布尼兹认为,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最好世界。那么罪恶从何而来呢?
罪恶是用来衬托善的美好,使善更为善。
因此,最好世界,并不是世界上没有罪恶。而是说,这个世界上,善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罪恶。
5、莱布尼兹和洛克的论战
莱布尼兹后来写了一本书《人类理智新论》,为什么这么起名呢?因为洛克曾经写过一本书《人类理智论》。
所以莱布尼兹很明显把矛头对准了洛克。
他自称自己的思想接近于柏拉图,而洛克延续着亚里士多德。那么他们争论什么呢?
不是唯物还是唯心,而是“知”是否具备一种先天的规定性。
1、白板说?
洛克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白板,是无规定性的。但是这个说法和莱布尼兹的理论是相悖的。
所以莱布尼兹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心灵内在所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而来的。他否认心灵在每个人那里是毫无区别的。他说,心灵是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
观念是作为潜在能力而天赋于我们心中的。因此,一切观念都可以说是天赋的。
2、真理如何确保?
洛克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那么莱布尼兹则针锋相对提出,算术、几何等普遍真理,并不是靠感觉的见证。这些证明不来源于经验,而是来源于天赋的内在原则。
而莱布尼兹也吸收了经验论的一些思想,他提出充足理由律。
他说,我们的推理建立在两大原则上,
其一、矛盾原则。例如若A为真,则非A为假。反之亦然。不可能出现两者都为真,或都为假
其二、充足理由律,任何一件事情,若是为真,必有一个真的充足理由,也就是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
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但是充足理由是概然而不是必然的。
所谓充足理由律,实质上是认为,某物存在,必有一个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要比存在本身更为本质。
3、物质能否思想?
洛克实际上对于实体是抱有一种不可知的态度。他也不知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有什么区别。他认为,如果上帝愿意,物质也可以思想。
但是莱布尼兹坚决反对,他认为物质能够思想,这就是让他接受他本性所不能有的能力。
总之,莱布尼兹认为,人的心灵不能是一块白板,而是有潜在的天赋观念。这些潜在的天赋观念就是所谓的“微知觉”,他们在欲望的推动下,现行为清晰的知觉,然后形成理性,形成知识。而知识是心灵对万物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并不是外物展现给心灵的,而是前定和谐上,外物和知觉的一致。
6、沃尔夫体系
莱布尼兹的学说,被后来的沃尔夫整理以后,形成了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充分地张扬了人的理性。
认为人的理性可以认识到世界万物的一切本质,包括上帝。
这个体系认为,如果遵循严格的几何学形式,通过层层推理,从先验的抽象范畴中直接演绎出整个知识体系,而无需外在去感知外部世界。
如此,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也就是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把握一切本质,甚至是灵魂和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