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人所说的话 第八单元4《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024-02-29 00:42   geyange.com

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人所说的话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4《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战士——《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大众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个战士的形象,他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敢于批判冷漠的现实。那么,好朋友眼里的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已经读过许多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巴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激流三部曲》等名著。他是从封建大家庭中走出来的新青年,对于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认识非常深刻。在思想上,他和鲁迅更容易产生共鸣。鲁迅在他眼里是良师益友,是让他无比尊敬、不能忘却的人。

在鲁迅逝世45年后,巴金写下《怀念鲁迅先生》一文。在他心目中,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鲁迅是一个认真的人,无论大事小事都很认真:

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

这是巴金从“做事”的方面对鲁迅的评价,这可以算是从小节上对于鲁迅的高度评价。

第二,巴金提到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在他看来,鲁迅先生就是勇士,巴金写道:

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这是从大节上给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在巴金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勇于讲真话、无畏无惧的勇士鲁迅。而对照鲁迅先生,巴金就有些愧疚自己缺乏讲真话的勇气,通过对自己怯懦的剖析,更加映衬出鲁迅先生“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格。

第三,巴金希望鲁迅先生活过来,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希望鲁迅先生的精神活过来。他说:

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这句话是巴金对鲁迅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的称赞。他认为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短视,以为鲁迅是自己心中的样子,但其实是并没有真正理解鲁迅。所以巴金最后由衷地说“先生始终是先生”。

巴金从方方面面对鲁迅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先生充满了敬仰与怀念。

二、挚友许寿裳眼中的鲁迅

许寿裳是鲁迅的挚友,也是同乡,他们曾一起留学日本。两人相识35年,有着深厚的友谊,许寿裳是鲁迅朋友中的知己。许寿裳曾写作出版《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两书来追忆记叙鲁迅,把一个伟大的鲁迅还原成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凡人。

世人往往是从鲁迅的文章里认识鲁迅,鲁迅是《朝花夕拾》里的“迅哥儿”,是《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而许寿裳眼里的鲁迅,是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感受到的鲁迅,是鲜活的、平易近人的。应该说,鲁迅的书里盛放的是鲁迅的灵魂,展现的是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而许寿裳感受到的是烟火人间的鲁迅。

在他眼里,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一,鲁迅爱自然,爱花草。“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耍的天堂;而青年的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也爱种花弄草,并买了两本厚厚的《植物学》来研究,许寿裳回忆说:

伍舍的庭园既广,隙地又多,鲁迅和我便发动来种花草,尤其是朝颜即牵牛花,因为变种很多,花的色彩和形状,真是千奇百怪。每当晓风拂拂,晨露湛湛,朝颜的笑口齐开,作拍拍的声响,大有天国乐园去人不远之感。旁(傍)晚浇水,把已经开过的花蒂一一摘去,那么以后的花轮便会维持原样,不会减小。其余的秋花满地,蟋蟀初鸣,也助我们的乐趣!

这一段描写,仿佛让人看到了两个青年人站在花前的快乐。对于风景,鲁迅则不太感兴趣,他不怎么出去玩,有一次许寿裳和他一起去杭州西湖,对于“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烟波千顷的景色,鲁迅都感觉平平。

第二,鲁迅重视亲情,对两个弟弟爱护有加。弟弟作人生病,鲁迅很着急,据许寿裳回忆:

一九一七年,他和作人还同住在绍兴会馆的时候,北平正流行着传染病猩红热,作人忽然发高热了。这可真急坏了鲁迅,愁眉不展,四处借钱,为的要延医买药。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弟弟的爱。然而,许寿裳也很遗憾,后来鲁迅与弟弟周作人反目,他认为这是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造成的,由于羽太信子歇斯底里,而且心怀嫉妒,周作人失去了兄长的指导,走了一段歧路。

我们只知鲁迅伟大,而许寿裳心目中的鲁迅,是平凡之中见伟大。而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以及书信交流中,许寿裳见证了鲁迅的敏锐而周到的性格,以及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三、鲁迅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遇见了一位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老师。这位老师教授骨学,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为这位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藤野先生》。那么,这位叫藤野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

鲁迅写道:“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沓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这位藤野先生长得其貌不扬,自我介绍也严肃而略显滑稽。后来,鲁迅从在校生口中听说了藤野先生的一些事情:“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

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都发生过哪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首先是藤野先生为他修改讲义。在仙台上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藤野先生主动找到鲁迅,问他:“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鲁迅回答:“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藤野先生认真地说。

鲁迅把讲义交给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往往要看两三天后才还给他,后来他每周都要鲁迅交一次。而当鲁迅拿到讲义后,他感觉不安和感激,因为“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藤野先生虽然不修边幅,但是对于解剖图却要求一丝不苟。有一次,藤野先生翻开鲁迅的讲义的一幅图,画的是下臂的血管图,他和蔼地说:“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学年试验完毕后,鲁迅在100多个学生中排名中间,只不过是没有不及格。藤野先生叫鲁迅去,高兴地对他说:“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藤野先生有时也会让鲁迅为难,有一次他问鲁迅女人裹脚的事情,问鲁迅是怎么个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好奇心很重地想要一看究竟:“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来,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了藤野先生的课堂。但是鲁迅先生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四、鲁迅:我为什么写小说

青年时期的鲁迅曾经到日本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什么他要学医呢?他在《呐喊·自序》中揭示了理由:

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对父亲的孝顺、对祖国人民的关心。虽然那时鲁迅的父亲已经去世,但父亲生病、治病的情景,给年少的鲁迅留下痛苦的记忆,也让他对骗钱的医生十分失望。他出国留学去学医,一方面想救治病人,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国能走上富强之路。鲁迅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为什么后来他又要从医学学校退学,而去当作家呢?

鲁迅在日本学医时发现,原来国人精神的“病”更需要医治。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描写了一群中国人: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对于麻木的国民,鲁迅可以说是爱之深、恨之切。他把拯救国民精神看成最要紧的事,他拿起笔,开始小说创作。在《呐喊·自序》中,他写道: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鲁迅摇旗呐喊,想要改变国民的愚弱、麻木。虽然鲁迅也自认为是孤单的,但他看到了希望,看到有人在办《新青年》,他认为希望在将来。他拿起笔剖析民族劣根性,把“投枪”“匕首”般的文字投向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制度。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一、读拼音,写字、词,你一定能写出来的。(3分) chú fánɡ ...

今天青石的票圈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张艺谋的新片终于定档了。 一张满溢着水墨风的海报一次次的出现在票圈里,也就是老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