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王国维名言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
1、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王国维《满庭芳》
2、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王国维
3、有境界自成高格。――王国维
4、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
5、人之有生,以欲望生也。欲望之将达也,有希望之快乐;不得达,则有失望之苦痛。然欲望之能达者一,而不能达者什佰,故人生之苦痛亦多矣。―王国维
6、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王国维《读书的三重境界》
7、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恋花》
8、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9、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王国维《人间词话》
10、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
11、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晓步》
12、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C宋・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
13、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王国维《鹧鸪天》
14、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王国维
15、大家之作,其言情也比沁人心脾,其写意也比豁人耳目。其跸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16、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17、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
18、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王国维
19、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劝君莫厌尊大,醉倒且拼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王国维《玉楼春》
20、两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点绛唇》
21、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22、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王国维
23、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王国维
24、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王国维
25、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26、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王国维
27、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王国维
28、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29、算来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王国维《水龙吟・杨花》
30、教育不足造英雄与天才,而英雄与天才自不可无陶冶之教育。――王国维《观堂集》
31、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王国维《人间词》
32、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王国维
33、拼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王国维《清平乐》
34、本事新词定有无,这般绮语太葫芦。灯前肠断为谁书?隐几窥君新制作,背灯数妾旧欢娱。区区情事总难符。―王国维《浣溪沙》
35、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王国维
36、海鸥应是未忘机,故人今有问归期。―王国维《浣溪沙》
37、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西沙・山寺微茫》
38、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王国维《人间词话》
39、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王国维
40、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更看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王国维《人间词》
41、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2、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王国维
43、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44、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
45、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46、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47、人苟欲为完全之人物,不可无内界后外界之知识,而知识之程度之广狭,应时地不同。……知识又分为理论与实际二种,溯其发达之次序,则实际之知识常先于理论之知识,然理论之知识发达后,又为实际之知识之根本也。……理论之识乃人人天性上所要求者,实际上知识则所以供社会之要求,而维持一生之生活;故知识之教育,实必不可缺者也。
48、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其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可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49、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
50、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5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52、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53、重振短篇小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识和合作,有赖于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具体对策。同时更需要实力派作家的坚守阵地、甘于寂寞、勤奋写作,还需要更多的文学新秀的积极投身、淡泊名利、锐意创新。
54、在检视它的发展与走向、现状和问题的时候,人们强烈意识到:当下成果丰硕的乡村文学,原来只是在城里热闹着,农村的文学市场却几近成了一片沙漠,有报纸打出这样的题目:文学与农村要破冰!我们的作家怎样应对和改变这种局面,已成为当前文学界面临的时代使命。同时,鲁迅、沈从文、周立波、柳青特别是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以及文学思想,又一次成为人们重温和解读的对象。
55、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文学。此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56、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里,悲与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57、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58、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59、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60、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61、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6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6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64、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65、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66、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67、“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68、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69、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70、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