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接纳名言(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接纳)
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接纳,就是要建立起健全的人格,纯粹地接受自己。
健全人格,本质上是指「舒展的自我」。
舒展代表着一切中性的概念,你既不紧张,也不放纵;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既不讨好,也不回避。
在这样的人格状态里,你是舒坦的。
因为你是舒坦的,是「中性」的,我们反而很难用直接、肯定的定义来描述什么是健康的人格,而只能用这种否定再否定的方式来表达。
不健康的人格,其本质就是「被扭曲」或是「破碎」的自我。
回避型人格、偏执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等,这些命名其实表述的都是人格扭曲之后的不同不健康人格的分类。
而人格的扭曲,本质上是人的自我破碎后,为了整合或规避这种破碎感而自我调适的结果。
「自我的破碎」从何而来呢?它源自外界的攻击。
我们面对一切外界的攻击,其实是没有什么防御的——因为精神攻击本身就是无法规避、无法防御的。
你对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说:「你真是个废物,滚一边儿去,别碍我的眼!」
这个小孩的内心马上就会感到一阵难受,他内心的委屈、羞耻、愤怒等情绪马上就会被点燃。
这些攻击落在他心里,就像子弹一样不断地旋转,撕扯他的心理,导致暂时性的「自我破裂」。
这些子弹要是没被取出去,这种破裂感就会一直持续。
所有的防御手段都是我们后天发展出来的。
为了应付这些来自外部的攻击,逃避它带给你的糟糕感觉,你便会迅速脱离那种舒适的中性状态。
这就好比原本有一个直直的指向天空的指针,它受到外力的作用,向右偏了一些,你为了让它回到正中,就必须从左边将它拉回去。
问题在于,我们的心理惯性太大了,你习惯了从左边拉它之后,往往会在把它拉过中线之后还不放手,一直不停地再向左边拉。
直到你发现拉过了头,又赶紧从右边往回来拉一点儿。
这些将自己的内心调整到舒适状态的手段和方法,慢慢地就会固化下来,成为你的习惯,进而成为你的一种人格模式。
因此,人格的扭曲,源于我们受到外界攻击时,为了情绪缓解这一目的,所付出的习惯性努力。
比如,你处在一个常常被人欺负的环境中,别人天天欺负你,你就想:「我不想被他欺负了,那我就巴结巴结他吧,我让他开心了,他就不会欺负我了。」
也就是说,你讨好别人,是为了避免或终结别人可能施加给你的攻击,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就是讨好型人格。
你担心自己的不满和愤怒被释放出来,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所以就一直压抑着自己,表面笑嘻嘻,内心满腹牢骚,这种模式一旦固化下来,就是被动攻击型人格。
你的内在无比缺乏自我价值感,你迫切希望被别人看到,于是故意做出戏剧化的举动来获得别人的注意,或是在扮演某种角色的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感,这种模式固化下来,就是表演型人格。
对此,精神动力学给出的药方是,你心里的那些伤口需要被治疗。
既然你缺乏自我价值感,心理咨询师就慢慢地给予你价值感;你回避亲密关系是因为你对它感到恐惧,咨询师就陪伴你慢慢建立亲密关系,让你逐渐地意识到亲密关系不是如你所想的那么可怕。
而认知疗法给出的药方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上的,它告诉你其实那些所谓的心理伤害并不存在。
在我看来,这个药方背后的逻辑是完整的、正确的。
但是因为这个结论缺乏人文关怀,会让许多人感到愤怒,甚至会觉得这个结论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伤害。
所以,这个药方的结论往往不会被言明,许多人只是阐述它背后的逻辑,将它包裹上一层可爱的、吸引人的糖衣之后,才好让患者吞下去。
为什么说那些心理伤害并不存在呢?
因为,我们习惯性的视角是将责任归咎于精神攻击者,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别人伤害了我,是因为他们有恶意,那是他们的错。
但认知疗法强调,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别人的心理攻击,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地接受客观现实;
二是,因为社会教育和群体环境,让我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扭曲认知;
三是,我们将原本很虚假的、捏造的、扭曲的、夸张的语言和想法当成了真实。
总而言之,不是别人的攻击才导致我们脱离了那种舒坦的「中性」心理状态,而是因为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偏离了客观事实。
偏离事实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本来就无法充分地描述事实。
你的父母也许会因为你解开了一个九连环而夸你聪明,也许会因为你三天都没有把九连环解开而骂你废物。
其实,不管是聪明还是废物,这两个词语或者说标签都无法精准地定义你,它们都是很模糊、词意很广的概念。
但当你的父母将这两个标签贴在你身上时,不论你因为被夸聪明而开心,还是因被骂废物而难过,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被夸大的、扭曲的。
你被贴上一个标签之后,是开心还是难过,取决于这个标签的社会属性。
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我们对不同的词语产生了不同的属性定义。
聪明是个褒义词,废物是个贬义词,所以我们要追求变聪明,避免成为废物。
也因为这样,别人将你描述为聪明时,你感受到的是「聪明」这个词代表的社会认可;别人将你描述为废物时,你感受到的是「废物」这个词代表的社会鄙弃。
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被夸聪明开心,被骂废物难过,很正常啊!
而这恰恰是问题的所在,
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接纳前,需要先完成「自我整合」。当一个人可以开始接纳自己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现状时,他就有了一个稳固的现实基础,以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自我整合大致涵盖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刚刚进入社会的阶段。
从心理学意义来说,自我整合一般发生在 12~18 岁这个时期,也就是少年期和青春期。
当然,人的发展不可以简单地按照年龄阶段划分,并非完成本年龄段需要发展的事情后,就可以将其他事情留待下一阶段完成。
人的发展是重叠的、连续的过程。
比如,如果在人生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安全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人生后续所有的发展阶段都会受此影响。
如果安全感没有在第一阶段发展好,这一课题并不会就此结束,而可能使人在后续人生经历中进一步受到伤害,或者影响其他跟安全感有关的人生课题。
某一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其实指的是该年龄段是某个发展阶段的敏感期。
比如,很多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发展安全感,但是安全感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出生后最初的几年,也就是说,在出生后最初的几年,本来很容易培养出的安全感,如果到错过这个时期很久之后再重新发展,就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16~22 岁是自我整合发展阶段的敏感时期。
自我整合需要一个慢慢进入的阶段,一个人在经历自我整合期时,有三个主题需要思考,这三个主题也是自我整合的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白自己是谁;
第二步,观察面对自己时会产生的情绪反应;
第三步,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明白自己是谁。
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描述和对自己的评判、对自己的批判区分开。
这点很重要,因为当人们评判、批判自己时,实际上是在把自己内心分裂为好的部分和不好的部分,而不是整合起来。
以注意力集中为例,我可能会这么描述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状态:我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在 50 分钟左右,50 分钟后我就会疲劳,可能需要休息一下,回来再接着工作。
这就是描述。
如果我说,「我这人就是个多动症,就是坐不住,经常沉不住气,就这样吧,反正我也改不了」。
这就是评判,是对自己进行负面评判。
要明白自己是谁,首先要克服的一个习惯就是评判,不管是评判自己,还是评判别人。
当需要通过指责别人获得力量时,其实自己是无力的。
当某人批判自己、批判他人的时候,其目的其实在于让自己获得力量感,这并不会帮助人们进一步看清楚自己。
一个人可以开始睁大眼睛看自己,尝试描述自己时,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
批判其实就是为了帮自己规避一些情绪体验。
当看到自己身上有自己不那么满意的地方时,人们可能会很愤怒,可能会有一些无助,可能会有一些悲伤。
当人们指责自己、父母或周围人时,注意力就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这种非常微妙的逃避行为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移开了。
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慢慢发现自己原来在逃避什么,就一定会产生一些情绪。
所以,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调节好情绪不意味着将这些情绪置之不理,而是真正体会这些情绪。
比如,原来看到自己某个特点时,会感觉很无力;现在虽然自己看到这一特点时仍然会很难受,但是没有关系,此时已经有了让这些情绪释放出来的方法。
因为否定这些情绪或压抑这些情绪,实际上就是在把自己撕开、撕裂、分裂,把自己分裂成不同的部分。
所以,有很多人虽然非常不接纳自己,甚至内心存在深深的自卑,但却有狂妄自大等一些极端化表现。
这些问题解决的入口是在尝试观察、描述自己的同时观察、描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将这些情绪付诸行动。
当一个人可以开始不评判自己而描述自己,看见自己是谁,并且在可以理解自己、观察自己的同时觉察自己的情绪,他就可以走到一个结合点。
这就是整合的开始,他开始明白自己身上有一些特点,特点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
比如,我的特点可能是单次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 50 分钟,如果非要定义优缺点,这也可以是一个优点。
因为这意味着我的注意力可以在 50 分钟内有很好的爆发力。
所以,达到自我整合要做的其实就是开始描述、接受自己。
当一个人可以开始接纳自己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现状时,他就有了一个稳固的现实基础以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其实主要发生在高中和大学阶段。
但是因为高考压力非常大,所以很多人在高中时会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可能会被延续到上大学之后,甚至延续到进入社会之后。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认为「明明在学校时我的成绩那么好,为什么现在那些成绩不如我的人混得比我还好」。
从自我发展的过程来说,大家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也许那些当年成绩没有你好的人,把时间花在了让自己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上,把时间花在如何认识情绪、调节情绪、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甚至他们探索出了与众不同的路,在你埋头学习时,别人可能在处理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的各种各样其他的事情。
高中时期的自我整合阶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模仿、体会、思考、内化。
比如,人们会通过了解自己的偶像的生活方式,或者阅读名人传记,学习、借鉴别人的发展过程,逐渐整合自己。
因为他人身上总会有我们不喜欢的地方,也总会有我们喜欢的地方,压制、摒弃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或是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发展为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整合的过程。
所以在高中时期,大家可以多看名人传记,观察、了解自己崇拜的人,通过模仿、体会、思考、内化,增加对自己的认识完成自我整合过程。
自我整合是成年之前的第一道坎,其涉及很多回顾和面对,但是很多人会逃避和拖延这一过程。
常见的逃避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有很多人,尤其在成年之后,会以追求进步逃避回顾和面对,逃避整合。
自我整合是一个需要停下来、慢下来、向内看的过程。
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一过程,会采用追求进步的方式,向前不停地努力,不停地奋斗。
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
追求进步无可厚非,但是每天除了追求进步,是否留出时间回顾、沉淀、面对自己,这非常关键。
第二种,过度简化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