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说过一句话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苦难灵魂的深处

2023-03-16 00:02   geyange.com

柴可夫斯基说过一句话

文/林琪雨

(乐视这个链接是我非常喜欢的版本,没找到网易的链接 大提琴演奏戈蒂埃.卡普松)

柴科夫斯基自己曾说过:

“只有从艺术家灵魂深处倾泻出来的音乐,而又被灵魂所感动的音乐,才能感动听众,占有听众。没有触及内心,就不可能有音乐。”

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大概是这样的音乐,稍微对老柴有点了解的人很多可能不知道《第一弦乐四重奏》,但却大多能听出“如歌的行板”,它也经常作为独立作品而单独演奏和欣赏,是柴科夫斯基的热门曲目之一。

该曲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该曲的第一次演出是1888年2月在Marie de Benardaky巴黎家中的私人音乐会上,由Edouard Colonne负责弦乐,由Anatoly Brandukov担任独奏,由老柴指挥。

五天之后,这件作品在巴黎的第16届夏特莱(Châtelet)音乐会上由前述原班人马进行首次公演。此曲莫斯科的首次演出则在1891年11月,也是由Anatoly Brandukov担任独奏,老柴指挥。

全曲大概7分钟,本来是为大提琴独奏和弦乐团而作,后来被改编成众多版本,包括全弦乐团演奏、大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以及各种乐器组合演奏。

1876年,为了迎接大文豪托尔斯泰的造访,莫斯科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向托尔斯泰致敬。在演奏“如歌的行板”时,和柴可夫斯基并肩而坐的托尔斯泰感动得流下泪水。

而在我国文艺界,更流行的一句话大概是托尔斯泰的“我触到了苦难人民灵魂的深处”。

这句话几乎和这首曲相提并论,一样出名。这句话抓住了这首曲的精髓,也是其在我国如此风靡的原因吧。

这句话现在我能找到最早的出处是伏云在《人民音乐 》1983 第9期发表的《<如歌的行板>与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伏云没有说明这句话的出处,只说“在俄国的音乐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

事实上,托尔斯泰并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的英文搜索除了一篇中国发的翻译文章,在谷歌没有结果。以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组合搜索也查不到任何相关说法。

托尔斯泰潸然泪下都有提及,柴可夫斯基自己的日记也有记载,

“比邻而坐的托尔斯泰留下了泪水,这是我一生中感到最荣耀的时刻,也是我一生中对自己的创作力最引以为豪的时刻”。

在结束访问后,托尔斯泰确实给柴可夫斯基写了一封信,在老柴的弟弟莫杰斯特写的《柴可夫斯基的生平与信件》一书中,托尔斯泰的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柴,在仔细研究了一番后,我决定把这几首民歌送给你,在你手里他们将闪闪发光。看在上帝的份上,请用莫扎特/海顿的风格处理它们,而不要用贝多芬/舒曼/柏辽兹学院派(他们只是为了耸人听闻而努力)的风格处理它们。

那天我本来还想与你深入探讨音乐,苦于时间有限,而我完全沉浸在作品的享受当中。

那天是我在莫斯科最值得回忆的一天。我发现,我一生在文学上的努力,回报还不如那天听你的音乐来的深刻。

尼古拉.鲁宾斯坦是个有魅力的人,请替我再次致谢。

在所有神圣和高级的艺术中,只有你的音乐给我留下如此纯粹和深刻的印象,除了把这些歌曲给你,我还能给谁?毫无疑问你是这些歌曲的最佳拥有者。

我还没研究你的作品,在研究完后我将冒昧把我的见解给你,无论你是否愿意见到——因为我钦佩你的天赋。祝好!

毫无疑问托尔斯泰对《如歌的行板》给予了极高的赞美,但是“苦难人民灵魂的深处”显然更符合我国的语境,更像出自我国的语句。

该乐章的手稿(省略了大提琴部分)现保存在坐落在莫斯科市郊克林的柴可夫斯基故居博物馆。

王蒙喜欢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于是写了一篇名为《如歌的行板》的小说。

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曾经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愿这首曲子也能到你灵魂深处,洗礼那些不愿示人的伤痕,治愈曾经和未来可能遇到的苦难。

乐曲分析:

第一部分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基本上是民歌主题的呈示与变奏。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源自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中部是主调风格,单二部曲式结构,声部之间形成对比。以大提琴和中提琴拨奏“16 65 ”固定动机为背景的半音下行,使人联想起俄罗斯民间弹拨乐队的合奏效果;中声部叹息般的切分节奏为衬托,表现出不可挥去的压抑心情;而第一小提琴在主调上方小三度的降D

大调上奏出带有祈求色彩的音调诉说着主题,充满着热情和希望。进入第二段音乐转入主调的同主音小调降b小调,使这种压抑在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沉郁而悲切。音乐在开放的属和声上结束,从而顺利地引出了再现部。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是第一部分的减缩再现,为单二部曲式结构。音乐的发展层层递进,具有民歌音调的主题重复出现了三次,使音乐主题的情绪不断地增长。音乐发展的时断时续、忽强忽弱,好似在无法控制的悲伤情绪中时而发出的抽泣,深深地表现出难以言表的哀伤和那倾诉不尽的苦痛。

乐曲的尾声十分庞大,有48小节。通常在音乐创作中出现较长的结尾,一方面是对整个作品的对比材料加以综合概括;另一方面的功能在于肯定主要调性。《如歌的行板》则将尾声分为三部分,是对中部及首部材料的综合概括。通过结束型的的陈述方式来强调主调的功能性,来实现全曲调性上的统一。

参考文献

李艺:《从<如歌的行板>》中看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特征》, 载《大舞台》2013年03期。

Modeste Tchaikovsky,The Life and Letters of Peter Ilich Tchaikovsky

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2004 (ps:该书有多个版本,中文版是200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士彦翻译的《柴可夫斯基书信选》,手里没有该书,不知道托尔斯泰的这封信是否入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