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通俗演义好词好句(如何评价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

2024-02-13 12:37   geyange.com

数理化通俗演义好词好句

(公号:怅然观书)

身为文科出身的家长,我不清楚理科家庭的情况如何,反正在给孩子选理科科普图书的时候,我是没有十足把握的。

一方面原因是自身确实缺少理科的第一感觉,缺少类似语文或英语的那种“语感”;

另一方面原因是市面上这类好的科普作品也确实不多。

最近我把注意力放在了《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上,这书最早出版于大约1985年。我现在不禁想:在上初中前后,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本书呢?还是太闭塞了。

如今,我相对没那么闭塞,我发现了这本书,读过之后,准备推荐给孩子。

本来这类面向大众的理科类科普好书不多,像这本书这样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展现世界科学发展历程的书,就更少了。

原本,我在读之前,隐约觉得用章回体小说写科学,大概率会是“糊弄”小孩的玩意;可是,我一读就完全抛弃了这样的想法,甚至被深深吸引了。

亮点很明显,我想出三点:本土化、细节描摹以及温暖

本土化

不论谁看过这本书,都肯定会说章回体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说白了就是将西方语境下的科学叙述完全本土化了,比如第七回,标题是“秀才见兵有理说不清 敌酋来访芳草掩哲人——一个科学家的墓碑”,说的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叙拉古城陷落后,被一个粗暴的罗马士兵残忍杀害。在此之前,阿基米德已经运用科学才智帮助叙拉古城守城三年,在被杀之前,他要的只是让那罗马士兵不要踩他沙盘上的各种图形,因为他在城破时仍探索着科学迷宫,那些图形以及旁边的书都是科学,是知识,是需要传给后人的。

这哪是那些罗马大兵能听得懂的?当真是“秀才遇到兵”了,很容易拿中国古代相似语境来代入理解。

再加上作者在这本书每回的开头都用到“话说”、“上回说到”这样的词语,以及结尾经常用“正是”两字之后的四句诗来总结本回内容,或者说“到底如何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用语,经常留着一个钩子,设置悬念,让你持续读下去。作者营造了一种情景化场景和氛围,让读者很有代入感,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原本高深、复杂的科学知识的进入门槛。

我读到阿基米德这段故事时,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类似祖冲之那样的老者形象,而不是相对陌生的西方智者样貌。完全中国化了。

细节描摹

或许是此前了解得太少,这本书在那些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耳熟能详的世界科学事件当中,加入了大量的故事细节,绝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大众已知的内容。

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不论是圆周率的测算,还是日心说的创立,抑或是血液循环的发现、望远镜的发明等等,丰富细腻的细节遍布各个历史主干事件的始终,让你感觉有血有肉,场面呼之欲出。这方面特点,只要你读上几回内容,就能明显感受到。

当然,这是章回体小说,我知道好多细节必定是虚构的,但是,在关键人物和事件节点上,作者的叙述都是有据可查的。即便是细节,作者也都不是胡乱杜撰,而是合理地编织,都极大地充实着科普的主体。

温暖

本来这是科普读物,按说再怎么章回体处理,无非也只是更通俗罢了,但这本书在叙述科学家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在关于精神和执着劲儿上,作者的叙述竟饱含温暖之意,让人感动。我在读的过程当中,竟多次哽咽或眼眶湿润,那是一种温暖的感动,心绪被一次次挑起。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的缺点,主要有二:

一、传说与真实的区别

二、价值观话语体系稍显过时

传说与真实的区别

在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叙述上,作者倒没有说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只是说牛顿看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

但关于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历史上,伽利略很可能只是做过思想实验,而并没有真的到比萨斜塔上做过实物实验。虽然这本书是小说,但从书中其他历史科学事件的真实性意味对比来看,伽利略这事会给不知情的小读者造成“这是真正史实”的假象,或许应该在叙述中做出提示。

另外,张衡的地动仪能否真的监测地震的发生,早已被质疑。地动仪原件早已遗失,如今能看到地动仪只是后来的复原品,只是概念物,完全没有相关的功能。

价值观话语体系稍显过时

首先说明,作者梁衡老师是1946年出生,作品写于上世纪80年代,书中一以贯之提到的科学家刻苦、执着的探索精神固然没错,但也显得老派。更关键的是,作者始终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唯物史观解读和评价科学人物和事件,这固然有解释得通的地方,但有些时候,就显得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作者梁衡,一看就十分亲切、“界面”友好)

另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说“科学家也历经磨难,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与谁谁谁斗的这种提法显得不适合再提了,代之以人要有奋斗精神、要锲而不舍之类的说法就可以了,不要再提这种容易引起“斗争”倾向的说法了。

本书最新版是2018年的上下册插图版,从目录的新版序来看,除了插图之外,文字内容与2015年的单册版应该是一样的。在新版序中,作者也说全书都做了修订。

不得不说,以上这些缺点本应在作者出新版的时候一并解决的,但瑕不掩瑜,这本书的引人入胜程度和降低科普读物门槛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或许作者年事已高,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做此修订,也许可以像《希利尔讲世界史》那样,由后继者代为修改,前提是不做大的改动,而只是剔除那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或者换个说法。

家长在让孩子读的过程当中,可以做必要的提醒。

最后补充一点,这本书由于是用中国的章回体小说形式写世界科学人物和事件,似乎除了人名和地名以外,整个都是“中国古代”的,完全没有了西方的样貌和色彩。这就需要家长多给孩子看西方文化相关的图片和影像以及书籍,展示西方文化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比,这样才能够在孩子最初建立西方印象时,不至于不伦不类。这本书的插图版或许是个必要的对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