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与愚名言(智与愚的辩证法)
中西方文化中的智者,却往往“自视甚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者,没有人愿意被冠以“愚者”之名。但是从辩证法“两极相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愚”。在人的思想行为领域,愚和智看似对立,实则有相互转化的关系。真正的智者,在一定情境中,往往会自觉地选择做一个愚者。
自以为聪明是一种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比如老子。老子说过:大智若愚。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真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摆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众看作智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说,一个人应当“绝圣弃智”,返回婴儿期,做一个“赤子”;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苏格拉底则有句名言:“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中的顶极智者,却往往“自视甚愚”。
这样的“愚者”,智力上并不一定输于人,而态度上却自认不如别人聪慧;既然自认不如别人,那就不玩花样、不说假话,勤勉用心、正道直行。
现代社会,做一个智者还是愚者
我们不是不推崇智慧与智者。然而,值得推崇的,究竟是怎样的智慧?
从古至今,教人成为智者的书籍可谓多矣。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葛拉西安的《智慧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等,历来被奉为传授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的实用教程、“智慧宝典”。今天,最为热卖的畅销图书榜单上,也能轻易找出各类人生法则书、职场励志书等等智谋之书。此类书籍,多是针对人生竞争中遇到的“敌人”给出对策,教读者如何运用种种手段计策来巧妙取胜,击败对手。
这类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追求“胜利、成功”无可厚非一样。但是,一味地渴望成为站在峰巅的智者,竭尽手段去实现,就一定是“聪明”的吗?
需要看到的是,古代社会的很多“取胜法则”,在今天已然不再适用了。
仅从最简单的传播手段来看,古代社会文化知识不普及、信息传播手段单一,你运用智谋战胜了对手,他可能永远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最后只好乖乖屈从。你这次运用某个智谋战胜了一个对手,下次遇到其他对手还可以再用。
但现代社会不一样。在日渐发达的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知识普及,社会透明度高,每个社会成员所掌握的信息都是海量的,你所“学到”的智谋手段,别人也学得到;你所不知道的智谋,别人也可能已经知晓了。所以,人人迷信“宝典”,也就没有了“宝典”。
更何况,“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观念已经不再是真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人生的拼搏进取中,胜利者不可能永远胜利,失败者往往也是暂时的;胜利者不过是暂时领先,失败者还可以从头再来。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做一个殚精竭虑、无所不用其极的“智者”,耍计谋、玩手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用各种手段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窥探他人的内心想法,最后战而胜之,那么,你可能在一件事情上取得短期的成功,但这个短期的成功却是以长远的失败为代价的。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用过的所有智谋和手段都会被人看穿。人们最终会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会使诈的人,一个丧失了诚信的人,一个“有点虚,不实在”的人。
智谋就像变魔术一样,一旦被人揭穿,就一文不值。如果一个人只剩了“计谋”而没有了诚信,那自然也很难找到真正相信你、真心对待你的人,很难尝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与乐趣。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在这个意义上说,甘于做一个“愚者”,踏踏实实地前进,实实在在地待人,虽然成就无法惊天动地、成果可能来得缓慢,却能拥有最无可置疑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愚”
中国有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语:“吃亏是福”。什么样的人会愿意吃亏?当然是一般人眼里的“愚者”。但前人却在总结了无数的经验教训后认定:做一个吃得起亏的愚者,也是一种幸福。
据传,清代著名文人郑板桥曾经把这句话当作忠告写给自己的家人,而这个故事也流传至今——
在外做官的郑板桥收到老家来信,得知家里想翻建老屋,其中有堵墙是和邻居家共用的,邻居为此干预,说墙属于他家,郑家无权拆墙。为了一堵墙,两家的官司打到县里,尚无结果,家人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写信求援。郑板桥大笔一挥写下“吃亏是福”四个大字寄去,同时附上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信,当即撤诉,向邻居表示再不相争。邻居也被感动,两家重归于好,仍然共用一墙。
哪怕是在今天以利益为追求的商场中,仍不乏“自愿吃亏”的“愚者”。李嘉诚创业之初在塑胶厂当推销员,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他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后来他自办公司经营,一个客户无故取消合同,李嘉诚不但不索赔,反而一笑:“日后若有其他生意,我们还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这样的“亏”吃得久了,生意竟然越做越大……
这里谁是智者,谁是愚者?不言自明。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都希望身边充满温暖和爱。怎么得到最大的和谐和爱?让互相猜疑、相互算计、相互提防的“智者”少一些,让互相坦诚、互相理解、互相谦让的“愚者”多一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愚。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