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

2024-02-12 15:04   geyange.com

历史上著名的变法有哪些?

历史上著名的四次变法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变法运动,著名的有四次变法,分别是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有戊戌变法。

商鞅变法:严刑峻法,成就强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第二次是在孝公十二年: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在推行新法时手段过于严酷,得罪了部分守旧贵族。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被贵族迫害,遭车裂酷刑而死,以身殉法。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 改革内容如下: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北魏孝文帝变法:胡汉一家,盛世肇基           

魏孝文帝( 公元467—499年),本姓“拓跋”,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到孝文帝即位时,在中国北方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的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措施主要是政治上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国家税源。因此时的孝文帝年幼,改革实际主要是在其祖母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进改革,终于是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迁都洛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迁都后,一律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提倡与汉族通婚。在改革中,他以身作则,将皇族改为元姓,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深刻的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整顿史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四,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差,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第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刻着手改革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1.穿汉服。2.改汉姓。3.与汉族通婚。4.说汉话。5.采用汉族政治制度。以上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不畏人言,金陵梦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曾先后两次罢相。加之用人不当,朝臣党争加剧。最终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1.“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军费开支庞大,造成“冗兵”问题;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废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王安石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1.理财(经济富国)措施

(1)青苗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募役法。也叫免役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因此遭到强烈反对。

(3)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很多水利工程,将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4)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打击商人操纵市场的行为。

(5)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整顿军队(军事强兵)措施

(1)保甲法(体现阶级性)减少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地方治安,镇压人民反抗。

(2)保马法。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

(3)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3.培育人才和改革科举的措施

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不考士子对经文的死记硬背。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经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考时、务、策三道,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学校教育方面,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新法还设立了律学和医学,健全了武学,培养能适应改革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壮志难酬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1895年,康有为偕梁启超在京赶考之际,获悉甲午战败,乃串联千余举人“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仍未上达。同年,康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此后仍屡次上书呼吁变法,率门生同志创办《万国公报》、《时务报》和强学会、保国会。影响所及,各地骤然兴起办报刊、学会、学堂、书局热潮。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维新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光绪在“帝党”官僚和维新派的支持下,力排众议、锐意维新,但遭顽固派极力反对(尤其是慈禧太后)维新运动失败,加上支持新政的光绪没有实权及经验不足,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9月21日,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康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遭通辑,逃亡海外。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38,334评论 1赞 288

茶点故事阅读 47,622评论 1赞 243

茶点故事阅读 28,894评论 2赞 202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0,237评论 1赞 215

茶点故事阅读 31,124评论 3赞 195

茶点故事阅读 33,144评论 2赞 219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波澜状阔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不缺耀眼的光芒,变法则可以说是最耀眼的光芒之一!从吴起变法到赵武灵...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革,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汉代的晁错变法;汉代的王莽新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变法之对一个国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的变革,为此而变强,国家进行变法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还可以提高军事实力...

文/三石子 战国时期,中国地图上七国纷争,最后被秦国统一,从一个边陲之地的弱国历经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最终得以吞并...

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改革者。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满清封建王朝结束,中国大地风起云涌,英雄豪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