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边界感的名人名言 又有人说边界感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2024-02-02 22:38   geyange.com

要有边界感的名人名言

有人说我们要打破边界;又有人说边界感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我们到底要怎么做(蹲个对“边界”的定义?

文/心似海蓝蓝

2022.3.13

打破边界,主要针对的是自我。人有双重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我们永远处在自己划定的边界里,身体、心智(认知、情感、意志),都有个边界,这是人的有限性。还有个无限性,就是指人的精神层面,可以达到横超三界,永脱轮回的境界,也就是可以无限向上提升。打破边界,就变成了,不要只局限在自我有限的认知、情感、意志的边界里,争取做到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边界感,主要针对的是自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互为主体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拓展到自我与社会、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身体互相排斥,心智可以沟通,灵魂打成一片。身体上,这个位置,我坐了,你就没得坐了。这块蛋糕,我吃了,你就没的吃了。这座房子,我住了,你就没的住了。心智上,认知、情感与意志,可以沟通,寻求共识,蛋也可能因为观念上的差别,无法达成视野融合。灵魂,也就是在精神层面,超越了身体与心智,就没什么隔阂了,我们可以拥有同样的精神,融合为同一种精神。

道德修养,主要就是对善恶的价值判断,边界感就出现在这里,善良与邪恶的边界。人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呢?是出于外部的道德压力,还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真诚情感?也就是要对人性,做一个基本的道德判断。假如是被迫的,完全被动的,那就谈不上什么道德修养了,而只是一种伪装。如果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真诚情感,那就变成主动的力量,会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道德修养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性向善,人性内部有一种向善的倾向性,追求善的价值。换言之,你愿意行善,愿意追求善的价值实现,才会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针对自我的时候,就出现了“慎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有种主动的向善的力量,让自己保持《易传》里面说的“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善良与邪恶势不两立,闲置邪恶,保持内心的真诚,同时,修饰自己的言辞,建立与别人之间的真诚情感关系。这就是“推己及人”,先保证自己内心怀有真诚情感,就会主动行善避恶,并不依赖于别人对你的要求,或者外部环境条件对你造成的压力。

针对自我与别人的关系,就是“行仁”,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具体做法,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表现在言行方面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换言之,边界感,就是对善恶的价值区分,从内心的真诚情感出发,由内而外,追求“慎独”,也追求“行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止于至善的效果。

进一步来看的话,我们就会看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别来了。怎么说呢?

西方人确立边界感,不是从情感的立场出发,而是采取了理性的角度。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出于理性上的计算,对我有利益的就是善,损害我利益的就是恶,这就变成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边沁的“效益论”。其二是出于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就是苏格拉底说的“真知就是美德,知德合一”以及“无知就是最大的罪恶”,有了真正的知识,就有了真实的美德,真知=美德。这就排除了人的生命情感体验,整个西方都在效益与知识里面打转,势不两立。

实在没办法调和,就搞了个宗教出来,也就是一教三系的基督宗教,效益和知识都不对,信上帝,才是智慧的开始。用神学来调节知识与效益的矛盾,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统一了知识与效益,让上帝来裁判善恶,人性搞不定真知真善,只好请神来帮忙了,让神来确定边界感、道德感,并做出终极审判。

如是,西方人的边界感、道德修养,是依靠上帝做背书的,所以,从人性内部产生了分裂,大概率投靠效益、利益、功利,背叛上帝。西方人的知识,也是用来追求效益、利益的。没有生命情感的真诚体验作为基础,人性就被撕裂成两半,一半是神学,一半是科学。

中国人的边界感,对善恶的区分,道德修养的提升,靠的是生命情感体验,靠的是人类的心灵。不是神学,也不是科学,而是哲学,人生哲学,人的哲学。

所以,西方人会爆发诸神之战,古希腊神话时代,以及罗马帝国时代。到了中世纪,又爆发了宗教战争,你信的神,不是我信的神,我就要neng死你。到了近现代,又爆了利益之争,你伤害了我的利益,你就是邪恶的,我就要neng死你。大航海时代,也是,为了我的神,为了我的钱,我就可以屠杀美洲大陆上的所有人。他们的边界感,可以说是一种没有道德底线的边界感,因为,他们的人性,被神与钱,撕裂了。

直到今天,俄乌冲突,也是资本的利益之争,还是没有人性的荒谬。

惟其如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要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感,就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了。到底是用西方文化的理性、神性好呢?还是用中国文化的生命情感好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