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名句(教育学名著导读——《学记》)

2024-02-02 18:50   geyange.com

《学记》中的名句

内容简介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学记》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是深得孟轲信任的高才生。战国时代儒分为八,其中一派就是“乐正氏之儒”。由此可知,乐正克在战国时代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

1.教育的地位

《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

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

《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启发。“善喻”即善于启发。

“善喻”教学法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道而弗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不能牵制束缚学生的思维,拉着他们的鼻子走

二是“强而弗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和督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信心,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妨碍发展。

三是“开而弗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必马上提供答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钻研。去探究,力求自己解答。

2.“善喻”教学法的核心

“善喻”教学法强调“道、强、开”,禁止“牵、抑、达”。其核心在“道”(导),其目的在“和易以思”,要求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这不仅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三、《学记》中的教育教学原则

“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预计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指学习内容要有先后顺序,要求教师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和逻辑结构来施教。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相互切磋研究,共同提高,既要专心学习,又能融入集体。

5.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7.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驰,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

8.教学相长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本意并非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仅指教的这一方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

1.“知其心”与“安其学”

爱心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所谓“知其心”,是指以爱心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四种心理缺点:有的表现为贪多求全,不求甚解;有的表现为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发展;有的表现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表现为畏难而退。这四方面是学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反映,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心之其同”才能做到教之各异.对每个学生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本身的优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补其所知,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要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程度有深浅不同,而且要了解学生资质有高低之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每个人天赋上的差异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这样方能为人师,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和谐。

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学生能从教师处有所收获,不能有收获当然很难亲近其师,这里同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生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

《学记》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谓“记问之学”是指死记硬背的学问。其强调教师光靠掌握死记硬背的学问是不称职的。教师不能深入挖掘课本内容,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照本宣科,只管灌输,不管是否理解,只管填鸭,不管是否消化,将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直至对抗,使学生厌学,怨恨教师,进而荒废学业。《学记》指出,教师除了要有“记问之学”外,还必须掌握“言语”和“听语”的本领。在“言语”方面要求教师达到三个条件:“约而达”,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微而藏”,是要求教师语言精辟,能深入浅出地表达;“罕譬而喻”,就是要求教师表达通俗易懂。在“听语”方面,《学记》对教师同样提出一定要求。“听语”是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给予解决。而“听语”又体现在“善问”和“善待问”两个方面。把“善问”比喻为攻坚木,认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指明了教师向学生提问应从易到难,深浅得当。把“善待问”比喻为撞钟,认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呜,叩之以大则大呜,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意指提问学生问题,应做到从容不迫,多少适宜,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学记》中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实际上要求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具有高妙的教学艺术,达到教学相长。

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用心研究怎么教会学生,通过善教、善喻的教学实践,逐步实现从“教多”到“教少”的变化,学生才能“安其学”,才能“亲其师”,从“怨学”到“善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教学互动的师生关系。

2.“继其志”与“乐其友”

教师对学生的严与热爱是辩证统一,严爱结合,爱严相济,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严格要求与教师的示范作用紧密相连。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教师先树表率。正如《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优秀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吸取知识才智,更要引导学生仿效教师的优秀行为,承袭教师的崇高志向。

教师需不耻下问,探求学问永不满足,永不止步,达到“教学相长”,这反映了教师探索科学真理,对学生认真负责,是《学记》的训诫,更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在师生友好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保持良好的情感,为学生的发展无私付出,学生才会亲近他,尊敬他,也必然敬仰他,效法他,从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乐其友而信其道”。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学记》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要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中,要“学操缦”(学音乐)、“学博依”(学文学)、“学杂服”(品德养成)、“兴其艺”(增长才能)。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对文学、艺术、生活等都要具有浓厚的兴趣,以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肯定性情感引起学生的肯定性情感。只有教师的情感融贯于教学和学生本身,学生才能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而乐与学习,亲近教师,也即“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以上从四个层次分析了《学记》中的师生关系论,毕竟《学记》是二千多年前的历史文献,其内容免不了带有历史的局限。然而,我们掸去历史的尘埃,采撷其中闪光的部分,将对我们当代的教师职业发展、师生关系建设提供历史的基石。我们不是按照完美主义的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老师,只是本着温故知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挖掘,努力修养自身,教书育人,做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业绩。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学记》中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内容。尽管如此,作为教育学专著的《学记》,仅本文中所列举的理论就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指导和启示,而且对于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必将是深远的。我们在学习和领悟古人的聪明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之时,更要对其批判地继承、运用、发展教育思想,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 才,服务民族复兴的大业和四化建设的宏图。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