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视自我的名言(如何正视自己,直面人生)
我是答主
看了大家的回答 很感谢
最近也一直在关注心理建设这一块 总结下来体会如下
1 :错把他人的肯定当成评判自我的唯一标准导致的结果是
自己努力了也觉得做得不错 没得到他人的肯定 瞬间挫败 容易放弃
2:错把他人的期许当成自己的目标导致的结果是
动力不足 成就感不足容易放弃
3: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导致的结果是
不愿意承认自己在诱惑面前也会有挣扎 甚至抵抗不了 需要时刻激励自己 也不愿意接受失败 现实是 只要出现以上的情况 那怕是些许的负面情绪 就开始接受不了自己 接着全面否定自己 进而逃避 自暴自弃
长久下来 滚雪球似的负面心理效应建立起来恶性循环 就促成了现在的我
要成长并摆脱这个困境 首先要接受的一点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夜长大只是恶性循环的另外一个开始(除非你受到非常巨大的心理刺激)也要做好偶尔低潮甚至想放弃的心理准备 要明白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要明白 只要是想放弃就是此时的状态给了你压力 注意分析此时压力的根源 直面它并解决它
其次 要明白真正想要什么是排出外界干扰自己内心的真实答案 平静下来问自己你真正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我的人生追求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其实就是平平凡凡的过一生 有个和谐的家庭 志同道合的几个真心的朋友 满足生活追求的经济来源(工作)充分自由的生活体验 就这些 足矣
最后你要明白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选择遵从自己内心并擅长的事 会使你事半功倍 相反 选择外界要求你但并不遵从内心的事(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则容易事倍功半 也更容易导致挫败感一直围绕着你
比如答主是一个不善于沟通的人(至少不是优势) 但答主的家人要求答主回家做销售 能不能做答案肯定是能做 这世界上没有不能做的事 但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PK? 也许你拼尽全力好不容易突破心理防线开始违心和浆糊的时候别人已经熟练运用语言技巧hold住全场了(只要他和你一样努力) 所以答案是 你自己作
现实是:只要你违心去做一件事 必不长久 除非你放弃了自己
最后还有个惨淡的事实是: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不管是前文中提到受制于的在父母压力无法摆脱,还是痴迷于游戏无法自拔,甚至是沉浸于抑郁无法自己。
其实 全都是你 自己 的选择
因为在那一刻 这个选择让你觉得更自在更心安 也许选择的原因并不在于你(内心判定机制的形成)
但 你确确实实 唯一能做出选择的人
就像答主以前每次见母亲战战兢兢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她 为什么 因为她给了你这个判定标准 你也从内心认可了这一套判定标准(这点最重要,同时也是很多人没认识到的) 为什么我要认可 因为我想得到母亲的认可 但是母亲的认可就等同于自己的认可么 不是(参见前文错误第一条)
记住一点 所有的要求只有 自己 能给
但是不是就是要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呢 也不是 这是一个相对概念 就牵涉到判定机制的问题
例如把答主愿意做的事情从内心来排个序:做爱 游戏 唱歌 打篮球 心理学 码字 工作 生活 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尼玛 工作排倒数第三有木有 做爱打游戏排前两个有木有 那要完完全全遵从内心 答主只能去当鸭子 闲暇是打游戏 这是你要的人生么 显然不是
为什么又不是呢 这就是判定机制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第一层意思:因为你不仅仅受制于你自己的内心你还受制于外界(同时受制于外界的强弱又来源于你的内心 不知道多少人理解到这一层)
所以那些背着一把吉他浪迹天涯的人(只是举例这种内心的自由)受人们所向往因为我们做不到 他们错了么? 我们错了么? 其实都没有 这只是一个内心受制于外界因素影响强弱的不同表现而已
那么回到正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实中你每次放下手中该做的事去做如:上网 打游戏看电视剧 刷朋友圈 甚至发呆等等——这其实都是你内心的选择 因为在那一刻在你的内心 觉得这些都比那些正经的事情来得直接来得安宁
别不承认 也许你不承认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因为你不承认 你就认识不到是自己做出了选择 因为你不承认你就无法承受选择后的后果 于是你否定自己 进而逃避 放弃 然后厌恶 恶性循环
这就是判定机制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第二层意思:你做出的最直接的选择也许不是最正确的 然而当你无法认识到这一层 就很有可能在选择做出之后责问自己 我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又是这样 等等等等
所以 受困于这些问题的朋友们只有当你们真正认识到判定机制的这两层相对概念并处理好它 才能真正走出来不然一辈子可能都是在间歇性的不断复发中…
再拿答主举例 答主是一个很爱打游戏的人但可笑的是 答主之前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爱打游戏甚至打起游戏来无法自拔的人为什么呢 因为这就和大家一样了答主就是一个普通人了答主不愿意承认自己也会像大家一样痴迷于游戏(参见错误第三条)
于是答主拿了一条更可笑的逻辑:我其实很看轻游戏 也并不会受它所制 而今天一直打游戏玩到深夜的那个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我等明天一大早起来 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那个不为世事所累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并不特指游戏 参见这个逻辑)然后无限陷入“从明天开始”的轮回
可笑 可悲现实是 你 在 逃 避 ! ! !
逃避那个失败的你 逃避那个不满足内心需求的你 逃避 真 实 的 你! ! !
而你越是不愿意面对 就越会加深这个机制
你心里那个真我 只是成长道路上的自 我 感 觉 良 好 ! ! !
仅此而已 我们真正能做的是直面自己的欲望 直面自己的选择 就如你放下手中“自己觉得一万个重要的事”选择更安逸舒适的状态(上网 游戏 发呆甚至是抑郁状态前面说的巴拉巴拉)问问自己 此时这些舒适的状态是否值得为此放弃:可能是给你带来长远收入的工作可能是给你带来某项技能的重复练习 也可能是——你的梦想。
如果当你问过还是沉浸在这种状态里
放 过自 己 吧 ! ! !
你就是这样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缺乏安全感内心不安宁的人(至少目前)
接 受这 样 的 自 己 吧 ! ! ! 因为这才是你真正走出来的开始
没有绝对的真理 没有绝对的人生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这个相对的真相上左右徘徊 这也促成了人生的多彩
答主目前自认为的(真相)是:我们都是普通人 跟随自己的内心 做好眼前事(不管是任何事)足矣
后话:很庆幸答主还是一个相对爱阅读码字的人 虽然荒废了这么些年 还是废话连篇的写了这么多 人说写字让人理清思路 找到自我 这是真的 在答主提笔之前主没想到能剖析到这一层但遗憾的是答主这么些年一直”沉浸”于做“完美”的自我和寻找自我的循环中忽略了生活本身 也没怎么看书学习 也许只是一家之言 欢迎交流
出生在这种缺失平衡的家庭,算是悲剧。值得庆幸,你已经认识原生家庭的伤害。认识到了是走出困顿的第一步。我们之所以换上种种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中受伤。家既是爱的传递者,家也是恨的传递者。关于此论点,可参考武志红的文艺心理学论著。
许多观点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是在6岁前形成。当父母在早期无视孩子的自主意志,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这是在杀死孩子的精神生命,孩子会因此变得精神上非常虚弱。麻烦的是,这种亲子关系很难在长大后被修正,不健康的关系模式会在我们长大后,投射到我们与世界、他人的关系上去,让我们对待世界、对待他人,世界观和正性、负性思维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你的描述,我能感觉到你正遭受 原生家庭伤害的精神困扰。不幸的是,过去的事情无法复原,父母只有一个,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当你怨恨父母为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自己,其实又何尝不应感谢上天,机缘巧合的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
接受这即成的事实,过度的埋怨于事无补。或许,选择远远的离开母亲才是你嬗变的基础。如果你一直被她的阴影笼罩,这辈子都永远别想走出来。想要成长摆脱过往,换个环境是好办法。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小时候,好像得到的是爱,但也许是苛责的爱、包含控制欲的溺爱。有条件的爱,可能让我们小时候会迎合父母来获得安全感,久而久之,我们沿袭了这种观念,学会从别人的评判中获得自我认知,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相信他们的评价是真实的。
你有女朋友,有其他朋友,为什么不能多于TA们交流,去寻找友情、爱情和其他的感情呢?何必在固有的小圈圈里打转而走不出来。
正当年少时,莫负好时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