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经典名句(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最经典的语录)
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享年仅44岁。
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间卡夫卡”,他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2018年4月10日,是王小波逝世21周年之际,他的妻子李银河在活动中通过音频纪念,说道:“现在回头看,小波的一生是神采飞扬的,他活过,他写过,他爱过,他过了精彩的一生,然后就飘然而去,我爱过他,我仍然爱着他,他的一生,浸淫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我已经终生浸淫在爱之中,直到生命消失。”
《沉默大多数》最感触的二十五句话,关于信仰,关于沉默,关于爱情,关于岁月,关于人生.......
§01
好在人不光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
——沉默的大多数
§02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沉默的大多数
§03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思维的乐趣
§04
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经常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就是讨论道德问题,也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讨论。
——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
§05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爱干的事是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别人,称为的中古遗风。
——中国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
§06
信仰并不是总要导致狂信,它也不是导致不理智。全无信仰的人往往不堪信任,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无信仰无价值的人正给社会制造麻烦,谁也不能视而不见。
——知识分子的不幸
§07
人活在世上,自会形成信念,对我本人来说,学习自然科学、阅读文学作品、看人文科学的书籍,乃至旅游、恋爱,无不有助于形成我的信念,构造我的价值观。
——知识分子的不幸
§08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积极的结论
§09
沉默的地思索,是人类生活的另外一面。
——跳出手掌心
§10
不能强求知识分子与一般人在价值观方面一致,这是向下拉齐。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11
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假如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而行尸走肉是不配谈论科学的。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12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到道路还会有人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智慧与国学
§13
中国文化对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结果不但是人,连驴和猪都深受其害。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14
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到一些坏事。好事我承受得起,坏事也承受的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
——我看老三届
§15
人活在世上,不必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16
我既不赞成婚外恋,也不赞成卖淫嫖娼,但对这种事情的关切程度总该有个度,不要闹得和七十年代初抓阶级斗争那样的疯狂。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反对婚外恋、反通奸,还反对一切男女关系,不管它正当不正当。这是很好的文化传统,但有时搞得过于疯狂,宋明理就是例子。理学盛行时,科学不研究,艺术不发展,一门心思都在端正男女关系上,自然没什么好结果。
——奸近杀
§17
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卖唱的人们
§18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19
在艺术及其他人文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判,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判,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评价,对本国人则当作同种, 只有主观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跳出手掌心
§20
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的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21
人有知识就会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一种作用,他可以是你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
——对待知识的态度
§22
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
——有与无
§23
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个义务,一是好好做人,无愧于人生,另一条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域外杂谈.盗贼
§24
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这份勇气和精力,不如闭上嘴,省点儿唾沫,使厕所的墙壁保持清洁。
——文化的园地
§25
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希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大得多。
——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