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你首先会让他懂得哪些简单的道理)

2024-01-28 02:13   geyange.com

小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目前5岁半,没有刻意的去教孩子什么道理,又好像每天都在教!

1. 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你和支持你

经常和孩子说,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和好朋友。

无论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或是有什么开心、有趣的事情要分享,我们都会支持他。

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希望得到家人的认可,他们也会将家人的喜好与期待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和目标,他们希望看到家人为自己的成绩表现出自豪,这是他们追求成就的动力。在孩子看来,只有靠自己不断努力,获得令人满意的事情,才有可能获得家人的爱。

米宝有时候会问:“我滑冰的时候,你们喜欢我吗?”

我:“喜欢啊!”

米宝:“那要是我摔跤了,你们还喜欢我吗?”

我:“当然喜欢了。我们爱你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因为你会不会滑冰。即使你摔跤了,或者老师新教的动作,你还做不出来,虽然还只是在Group 2这个级别里,我们依然爱你,而且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确切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在幼儿园启蒙的。

米宝不到一岁就进入幼儿园了,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幼儿园吃饭就主要靠自己了。老师只是负责将食物盛到各个小朋友的餐盘里,由孩子自己喂自己,而且由自己来决定吃多少,喝多少奶。

等稍大一些之后,幼儿园就要求小朋友自己穿衣、穿袜、穿裤子,自己用洗手液洗手。

在家的时候,孩子穿衣服、鞋子,穿了半天也没有穿好,我就会着急的跑过去三下五除二的帮他穿好,但是后来发现,他越来越依赖于大人给他穿衣服。于是我们果断退出,如果要出门,宁愿提前一些时间让他自己穿衣服。

3. 自己的决定,自己负责任

我们很少说“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你还是孩子!”,“你说的是错的,应该听大人的!”。

更多的时候,当孩子提出一个想法之后,我们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我们总结的经验教训,最后都会说一句”好了,现在由你来选择“。

有些时候,他会权衡一下,接受我们的建议;有时候,仍然会坚持自己最初的想法。

有次去公园玩,他要坚持骑着自行车骑一段崎岖不平的小路,告诉他这种路不适合骑车,容易摔跤,但是他仍然想尝试。后来真的摔了一跤,手和腿都擦伤了,没有哭,拍拍灰,让妈妈给清洗一下贴上邦迪。

有些错,得孩子试了,才能记住。

我们也必须承认,孩子正在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需求、好奇的事物以及情感表达的方式。我们可以尝试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的需要,对于他们的想法,给与一定的建议和合适的引导。

“一言堂”很可能会招来逆反和反抗!

4. 孩子能禁得住糖果的诱惑吗?

因为一些价值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幼龄孩子可能受到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威胁。

将来孩子上了小学、中学之后,同学、同伴关系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各种宗教背景、文化、观念的小朋友,类似于“陌生人给的糖果”之类的威胁就更多了。

所以,我们也经常会和孩子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比如我有时会说:”假如你上小学了,中午和许多同学一起吃饭,这时候有小朋友想把他的菜分给你吃,你应该怎么办呀?“我们会告诉他孩子如何礼貌的拒绝,如果有人想夹你的餐食,你应该怎么办等等。

再比如,如果有陌生人要给你一些好吃的,比如你爱吃的巧克力,你应该怎么办?该怎么样礼貌地拒绝别人的好意?

尤其,有一些东西,绝不可以碰,因为它没有试错的机会。

我想这也是心理学上提到的“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体现。

最近因为疫情在家,米宝每天可以选择上午看动画片,或者下午看。如果上午看的话,只能看20分钟投影仪(因为上午光线太强,观看效果不好,而且眼睛会很累);但是如果下午或者晚上看的话,可以看25分钟。

有时候孩子上午就想看,当大人提醒“下午可以看更长时间”的时候,他大多时候都能“忍”到下午。

今天下午准备看电视的时候,米宝说了一句“我都等了一天了,终于可以看电视了”。

5. 一诺千金

几乎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和队友就约定,给孩子承诺的时候,要先想好;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即使因为临时的原因完成不了,也告诉孩子实际情况,并且告诉他条件满足了会继续做。

比如,答应孩子某个周末带他去游乐场,但是临时有事不得不更改计划,孩子心心念了一个星期结果却临时取消,可以想象得到他会有多失望!

教会孩子“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所以在家里,当我答应他一件事时,如果他还不确信,会问一句“你保证吗?”当得到肯定答复时,他就不会有任何疑虑了。

反过来,当我们要求孩子做到某一件事的时候,偶尔也会这么要求他“保证”。

“我保证做到”,在孩子眼里,比天还大!

6. 让孩子尽早了解一些社会规则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包括有明文规定的,如交通规则等;没有明文规定、但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如乘车排队、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

孩子最开始理解规则,也是在幼儿园。在小班里,如果哪个小朋友先拿到玩具,就可以归他玩,只有当他不玩、放下玩具了,其他小朋友才可以去拿着玩;再大一些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要轮流排队玩。再比如,每个孩子玩完玩具后,需要把这个玩具送回去之后才可以拿下一个玩......

所以在家里,米宝有时玩high了,玩具会以“平铺的形式”席卷整个家里能下脚的地方,当我们提醒一下该收拾玩具了,他就会去收拾了。

收拾完还不忘说一句:”爸爸,已经可以下得去脚了“。

7. 用行动告诉孩子,无理取闹是没用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孩子自我意识很重要,但是他们会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自己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无法换位思考、完全理解他人。

从3岁左右,孩子大喊大叫时,我们往往会先提醒孩子”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提需求“,然后就等孩子冷静下来,再鼓励孩子告诉爸爸妈妈自己的想法、要求,我们再根据要求是否合理,给与相应的回应。

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孩子明白了“哭闹的方法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是平静下来好好说话的方法能”。

感谢与大家一起分享育儿中的点滴,与所有爸妈共勉!

@知乎亲子

参考

^《孩子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万莹 编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