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勤敬(曾国藩:“勤、敬、和”,保持家族兴旺的三个治家理念)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还有“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的形象描述。
古往今来,的确很少有大富大贵之家能够绵延数代,长盛不衰的。之所以会这样,大多是因为后辈们不懂得勤俭持家,只知道肆意挥霍,只会享受,不思进取所致。
如何使家庭兴旺发达、福泽连绵,曾国藩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勤、敬、和”三个治家理念,对我们现代家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1 “勤、敬、和”是治家的法宝
在《致诸弟·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中,曾国藩提出:“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在《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中,曾国藩又提出:“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在信中,曾国藩反复强调“勤、敬、和”三个字,认为只有子孙们有修养、有品德,能够谨守这三个字,才能延续家族的兴旺发达。
“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意思就是说,你们可以拿这三个字去各个家族验证一下,就知道我说的不是谬论了。
事实上,这三个字在许多家族的兴衰中都得到了印证。
古代许多贤良之士对此也都有深刻的认识。
汉代开国功臣萧何在为家宅选址时,特意选择了比较偏僻的地方。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解释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良,毋为势家所夺。”
意思是说,如果我的后代贤良的话,会像我一样节俭;如果他们不贤良,那么即使是良田豪宅,也肯定会被有权势的家庭夺取。
可见,如果能真正做到“勤、敬、和”,那么整个家族就可能会长久地兴盛下去。
02 勤劳是一种美德
勤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推崇备至的美德。
《尚书》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人民勤劳才能昌盛,一个家庭只有成员都节俭才能够兴旺。
《国语》中也记载了父母培养孩子勤劳美德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文伯回家拜见母亲,发现母亲还在家里辛苦地纺织。
他不禁感叹道:“我已经做了这么大的官,自己的母亲却在辛苦劳动,恐怕别人会说我不孝顺啊。”
没想到他母亲听到后却说:“有你这样不明事理的人在朝中做官,我看鲁国离亡国不远了!”
文伯感到奇怪,便问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母亲说:“你白读了那么多书,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古代的圣主明君专门挑选贫瘠的土地安置百姓,就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勤劳,勤劳又会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生活过于安逸便会产生祸乱,只有勤劳和节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文伯听闻,恍然大悟。
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勤劳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应该恪守的标准,更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曾国藩自己在修身养性方面一直以“勤”字为标准,在治家方面也总是提醒弟弟们一定要勤劳,嘱咐妻子要为子女媳妇做出勤劳的表率,教导子女们不要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这种勤劳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容易使人懒惰奢侈,因此时刻铭记曾国藩“勤敬”的教诲,对我们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03 敬是家庭和睦的根基
在《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中,曾国藩指出:“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兄弟姒娣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
身为曾家的大家长,曾国藩十分关心家族的繁荣是否能够持久。
他明白,通过建功立业得到的功名富贵,就像庭院中养殖的花草一样,会根据培育情况而繁盛或枯萎;而从道德修养中取得的兴旺发达,则像山林中自然生长的植物一样,能够长久不断地生长繁荣。
所以,他一再教育兄弟子侄要以和为贵,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04 一切从小事做起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
他要求弟弟们要洁身自好,以后一定要勤于打扫,让家中没有一点杂乱,这样才能为子侄们做榜样。如果后辈养成了疏懒的习气,也许会变得骄奢淫逸,甚至养成吸食鸦片的恶习。
“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以后勤劳的人要更加勤劳,懒惰的人要痛改前非,不要让子侄们学习自己懈怠的样子。子侄们除了读书之外,还要教他们打扫屋子,抹桌凳,收粪,锄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千万不要因为怕掉架子就不去做。
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素质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通过做好一件件小事,真正做到“勤、敬、和”,使人性得到锻炼,使家庭更加和睦,使家族能够保持兴旺发达,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