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叶对我说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
1772年出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一个富商家庭的傅立叶,中学毕业后,曾经当过会计、出纳、发行员、推销员和交易所经纪人,最终,在父亲的影响下,傅立叶开始在里昂经营一家商铺。
1792年,吉伦特派的统治被雅各宾派反对,雅各宾派于1792年攻占里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傅立叶对革命的态度从最初的冷漠,发展成为对革命的否定……
宇宙中的四中运动——普遍命运论
傅立叶将宇宙中万事万物归结为四类运动:社会运动、动物运动、有机运动和物质运动,
社会运动是指:上帝规划的不同社会机构的程序及其先后接替时所依据的规律
动物运动是指:上帝把情欲和本能赋予“过去和现在”所有造物所依据的规律
有机运动:上帝在给不同星球上已经创造或有待创造的实体分配特性、形式、色彩和味道时所依据的规律
物质运动:说明上帝在为各个星球调节物质引力时所依据的规律。
可以发现,傅立叶的普遍运动论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各种规律都由上帝规定。但我们作为唯物主义者在阅读这些资料的时候,最好尽可能掩盖住自己唯物论的底色,以一种尽量客观的视角和平和的态度去阅读前人(不管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抑或是不可知论)的资料。
傅立叶将世间万事万物归结为运动(The Theory of the Four Movement),为了避免翻译造成的误解,我特地查阅了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第1312页关于‘movement’的解释,包括:改变位置、某个群体、人的活动、想法或行为的改变和进步。Movement作为英文的含义实实在在地表示了某种变化,这说明傅立叶将世界万事万物都视为不断运动变化的。马克思在其唯物论中曾有这样的论述,“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两者在运动和物质的定义和关系上有如是的联系,傅立叶作为一个信仰上帝的唯心主义者,在一本充满幻想与上帝的理论中产生了唯物论的想法。
傅立叶的普遍命运论,将万事万物的规律(命运)确定在四种运动中,他认为,大自然建立在三种原则之上,分别是上帝,代表积极的动力的原则;物质,代表消极被动的原则;数学,代表调节运动的原则。
四中运动的叙述中,上帝都是根据数学规律来规定运动的动因,物质是上帝所调节和规定的被动接受物/者
也就是说,在傅立叶的世界观中,上帝对待我们的世界,也需要用数学规律进行改造,那么上帝是处于我们世界之外的并且不受数学规律束缚的造物者么?还是说这位上帝是在我们世界内的造物者?那么ta究竟是否受到我们世界数学规律的束缚呢?这位“上帝”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可能已经不再是传统西方宗教中的耶和华了。
傅立叶的社会运动论
傅立叶将社会运动分为四个时期一共32个阶段,四个时期分别为童年期、成长期、衰落期和没落期,这四个时期分为两类,一类是分散性时期(童年期和没落期),一类是协调性时期(成长期和衰落期),分散性时期每个时期有7个社会阶段,协调性时期每个时期有9个社会阶段,一共32个社会阶段。
傅立叶将其所处的时代(19世纪初)称为是童年期的第5个阶段——文明制度阶段,在这之前,人类社会分别经历了原始阶段、蒙昧阶段、宗法阶段和野蛮阶段。我们姑且将这些阶段分别编号为1/2/3/4,我们所处的是第5阶段。
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傅立叶将现实中人类的生老病死的过程规律,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运动的历史,这是非常形象的运用,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着人文科学的进步,人类作为生物的生老病死被运用在原本虚无缥缈的历史中,让历史拥有了作为物的影子,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发展做了初步的理论准备。
傅立叶讲到,“每个阶段都会具有高级阶段或低级阶段的性格特点……人来在其社会历程的童年时期将会度过七千年,而这本该只有不满五千年”,这说明在傅立叶的社会运动论中,高级社会阶段是从低级社会阶段产生,并且带有更高级社会阶段和低级社会阶段的特征,这种论断带有明显的新旧相生,交替运动的影子;同时,傅立叶的社会历史观存在一个一般的历史大规律(傅立叶称之为“命运”),那就是社会运动总是会从童年时期到成长时期,这个社会运动的普遍规律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也有所体现,那就是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形式如何,时间长短,人类历史总归要从奴隶制走向社会主义,这其中抑或会有起伏波动,盘旋回环,但人类历史的大方向、大规律是不变的。
傅立叶基于情欲引力论的法郎吉协作组织
这个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傅立叶在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的血腥压榨和法国大革命炮火的洗礼后,一直在努力反思社会和思考自我,究竟该如何让人民幸福呢?
在傅立叶的角度,人的幸福建立在情欲的满足之上,那么当所有情欲得到满足,人类就自然地感觉到个体的幸福了。
傅立叶将情欲分为九种,5种感官情欲(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4种心灵情欲(友谊、爱情、家庭、虚荣心)。
法郎吉作为傅立叶所设想的和谐社会制度,根据不同的劳动类型又划分为不同的谢利叶,法郎吉的所有成员都居住在叫做“法伦斯泰尔”的大厦中,在法郎吉中,人的所有情欲都可以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便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和谐欲”,这种情欲使人无限博爱与普遍善良,最终走向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
傅立叶设想: 每个法郎吉1620人,面积1平方英里;除劳动者外,资本家也可以入股参加。扣除公共费用后的集体收入,按照劳动、资本和才能分配,比例为:劳动5/12,资本4/12,才能3/12。
傅立叶所设想的这种制度看似合理,然而,因为傅立叶认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神圣的情欲引力”,这使得法郎吉陷入了一种无法遵循的唯心主义中,导致最终无法得到成功的实践。
个人认为:傅立叶的情欲引力论。将人的动物特征与作为人的社会特征囊括而产生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叙述中,谈到了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特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傅立叶的情欲理论在定义人的特征时与马克思的理论还有许多类似点。但马克思势必会否认情欲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认为社会运动的根本来源是两对主要矛盾的运动。
综合本文,我们发现,在傅立叶的各种理论中,我们似乎都可以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子,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套完整的体系,势必对以往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批判与吸收,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傅立叶就是其中之一。
傅立叶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不免受到许多批驳与吸收,本文介绍了傅立叶的普遍命运论、社会运动论以及他的理想协作组织法郎吉,并且通过与马克思主义部分内容的联系与比较分析,阐述了傅立叶思想的时代先进性以及部分缺陷,希望能通过我的抛出去的砖头,引发各位读者对科学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实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文章首发于“奋笔青年”公众号
参考资料:
《傅立叶选集》商务印书馆
《和谐社会一个最幸福的理想社会》裘聪根
《查尔斯·傅立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