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意义有哪些

2024-01-24 13:48   geyange.com

关于思辨的名人名言古文

@庄表伟

@陈撄宁

邀。

头一回写这么长答案,断断续续写了三天,还请方家指教。

---------------------------正题----------------------------

题主引《中庸》此句而问”思辨“,我从这一句来展开,连同其他三点一块儿讲了。

一、这句话究竟是在什么语境下说的,我们先来看这句话在《中庸》里面的前文,前文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朱子注:......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

儒家认为,人的天分有高低之分:

或生而知之(天道,圣人,诚者);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而根据天分不同,他们的修行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别:

或安而行之(天道,圣人,诚者);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前文所描述的就是圣人与其他人的差别。孔子说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那么不是圣人,又该怎么办呢?择善而固执之

问题原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件事正是在分述怎么才能“择善而固执之

朱子在《中庸章句》里面转述了程子的话:

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二、那么这五件事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五件事情总体可以看做是为学的五个阶段。注意:这里的阶段并不是说“博学之”之后就不用再“博学之”了,而是只有在“博学之”,从自己的生命状况下手的基础上才能实打实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譬如孔子,虽为圣人,仍然“好学”,可见一斑。

1.“博学之”,意即向有道效仿,开发生命,且不得一而足。我在

什么是儒家君子之学?

这个答案里有论述。注意:学这个功夫,是以下几件事的根基,学不扎实,下面的都会摸不着头脑。

2.“审问之”,一切“问”都是“自问”。

以前上《中庸》课的时候,老师讲至: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的时候,特别提到:“问”是对生命的体察

一个人天性好问,实则是生命力强、活泼的表现。当我们渐渐丧失发问的兴趣,对世界、对自己变得麻木的时候,我们的心往往就处于迟钝、昏沉之中。相反,即使一些看起来不着边际的问题,却往往展现出了提问者的生命力。我本科在初中七年级实习,往往就有几个小不点儿跑来问“管老师,你有没有女朋友啊~”虽然我很想让他们原地做俯卧撑,但看到他们提问时候兴致勃勃的样子,也觉得挺好。过年回到家里,家里人问“有女朋友了没有啊~”虽然有点尴尬,但他们对身边人的关心,不也正是生命灵动的表现吗?相反,我平时不怎么喜欢讲话,有问题也只是自己在心里写个答案就过了,感觉生命状态倒不如他们来的活泼畅快。

我们平时说要有“问题意识”,这个真问题,惟有在学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之后才能去解决它,从而进步。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种反省也是问,可见“问”在儒家还是一门易操作、经久耐用的好修行。

3.“慎思之”。

在“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已经在“思”了,和黑格尔那样的“思”不同,儒家所讲的“思”,牢牢地扎根在自己的生命中。没有了实践体验的“学”,“思”就只是自欺欺人的幻想。《论语》里面讲:

思不出其位。

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思维攀援,终将如孔子所说”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学问乃人的生命之学,但凡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真问题,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深入了解的一个突破口。思就是顺着这个突破口深入,看见自己当下的真实现状

安而后能虑。

民国伍观淇解这一句时,描述的非常贴切:

“安而后能虑”,“虑”则说向更深细处。佛家有“微细惑”的话,清除微细惑习,有如过滤,就是虑。

在这个时候,前面下了多少功夫,此处就能区别出来了。功夫深,看的就清楚明白,功夫浅了,依旧糊里糊涂,有时候还不得不为了掩饰这种糊涂而创造新名词,把别人绕晕了,自己就继续糊涂过了。真学问能激发人的生命力,而假学问则多摧残生命力。

譬如某年,一位国内知名学者来我校讲《成己与成物》,演讲中不断讲“在某种意义上”、“包含几个方面”,这一个“层面“还没站稳,马上又在这上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层面“,这”几个方面“没讲完,又岔出新的”几个方面“,满座哲学教授、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后来这位教授又一次演讲,就没再去,老师问我怎么没去,我抱怨了一句:”上次坚持锻炼一个多月,培养起来的旺盛精神,听两个钟头就身心俱疲,再也不敢了“

4.”明辨之“。

随着阶段的不断变化,对修养功夫的依靠,越来越明显。儒家的话语中常有辨,比如”义利之辨“,再比如”子为父隐“直躬之辨等等。辨,就是辨别,辨别真假黑白,像日月一样分明,像光明照进黑暗的屋子。人容易被俗情、舆论左右,只有义理体会的深刻,才能明辨

举个例子:前些年药家鑫被判死刑,西安五位教授联名呼吁免其死刑:

西安五位教授联名“请求药家鑫免死”呼吁书(原文)——不仅为了救赎一个罪恶的生命

这件事情网上轰动一时,其言辞之恳切动人,激发了人的怜悯之心,老师课上拿这个案例问我们听讲的同学,不少人都觉得它说得对。但老师却说这篇煽情的文章是在混淆黑白。何以故?文中所说”一个人容易,挽救一个人难。以暴易暴容易,宽恕一个人难。“利用人的怜悯之心,把“明正典刑”与“杀人、以暴易暴”混淆一同,实为糊涂。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也认识到做个明白人不简单。后来跟老师吃饭的时候,老师问我有什么志向,我说”我想看得清楚明白“。这点上,儒释道三家都能让人看得清楚,但是差别不小,此不详述。

5.“笃行之”。

理、事辨别得清晰明白,做起来才能够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古代造土房子的时候,用两块板平行,中间填黄泥之类的材料,然后慢慢夯实,等墙成型稳固之后,再撤掉板。这个夯实的过程就是“笃”。“明辨之”就好像是用那两块木板确定了造墙位置,惟有“笃行之”才能真正把墙造成。

在这五件事中,有一条贯穿的线索,那就是从自己鲜活的生命着手,每一件事都离开不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