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基石的名言(关于《求知名言大全·博学为专长的基石》的名人名言)

2024-01-23 19:21   geyange.com

有关基石的名言

关于《求知名言大全·博学为专长的基石》的名人名言

〔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德〕黑格尔《美学》

一个健康的人,只要一道菜就吃饱了,而任何有经验的或明理的成年人决不会一下子同时学习几门科学。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世界上有趣味的东西异常之多,西班牙诗、化学、政治、音乐都很有趣味,如果有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我们决不能说他不对。但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内,如欲有所成就,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于多方面。

〔德〕 黑格尔《小逻辑》

聪明人会把一切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德〕 歌德 《歌德谈话录》

很少见到有人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一件美好而正当的事。我们通常见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学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汉。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必需的知识,就是某种完整的知识,就是关于生活、关于生存、关于广义存在的科学,而不是忽而东忽而西的科学。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教育》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俄〕 高尔基《文学书简》

知识要尽可能渊博,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当争取做到这一点; 知识对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是对艺术家说来,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知识更是必需,如果他要想成为一个生活的真正表达者的话。

〔俄〕法捷耶夫《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

一个人只要对于学问有真正的爱好,在他开始钻研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使它们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互相阐明,哪一门也不能独自存在。虽然人的智力不能把所有的学问都掌握,而只能选择一门,但如果对其他科学一窍不通,那他对所研究的那门学问也就往往不会有透彻的了解。

〔法〕 卢梭 《忏悔录》

样样都懂一点的人样样都不精通。

〔法〕蒙田《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出现在无知之前,而博学的无知则跟随在知识之后。

〔法〕蒙田 《散文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学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能产生。正如泰勒博士所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澳〕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英〕弗·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门门通,样样松。

《英国谚语》

各种各样都抓一点,其总和等于零。

《希腊谚语》

博是精的基础。

《印尼谚语》

知识像一张网,渔网愈宽愈牢,网住的鱼就愈多。

《墨西哥谚语》

知识像洞穴,越钻它越深。

《尼泊尔谚语》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

(战国)荀况《申鉴·时事》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入道浅深,其犹此也。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学士之才,农夫之力,一也。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

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 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

(汉) 王充《论衡·别通》

鼫鼠五能,不成一技。

(汉) 蔡邕《劝学篇》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不求广,故得;不杂学,故明。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唐) 韩愈《进学解》

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则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 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

(宋)朱熹《学规类编》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朱子语类》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宋) 苏轼《又答王痒书》

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杂以博,陋似约,学者不可不察也。

(宋) 胡宏《胡子知言》

人之于学,不专则不能,虽百工其业至微,犹不可相兼而善。况君子之道也。若某则不幸,所兼者多矣。

(宋) 沈括《长兴集》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元)陈秀明《东坡文谈录》

读书贵多,冀其博而能通,行善贵多,冀其专而能久。

(明)陈荩《修慝余编·杂语》

学必专静,而后能有成。

(明)海瑞《海瑞集·申朱提学道教条》

学博而不精,则流于驳杂。

(明)胡居仁《居仁录·学问》

多能者鲜精,多虑者鲜决。

(明)刘基《郁离子·一志》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总论为学之方》

大凡学者,无有径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须是博洽历涉多,方通。

(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总论为学之方》

且须立个粗的根脚,却正好着细处工夫。

(清)张伯行《朱子语类辑略·力行》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博约》

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

专工一技一艺的人,只知一样,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一类的人,影响于社会很少,好有一比,比一根旗竿,只是一根孤拐,孤单可怜。

胡适《中国哲学史》

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高480英尺,底边各边长760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

胡适《中国哲学史》

又有一些人广泛博览,而一无所专长,虽可以到处受一班浅人的欢迎,其实也是一种废物。这一类人,也好有一比,比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

胡适《中国哲学史》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

鲁迅《鲁迅全集》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邹韬奋《韬奋文集》

我在上海办美专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曾送给我四个字: “宏约深美”。“宏”就是知识面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选择,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人生有限,知识无穷,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大,以便学有专长;“深”就是钻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美”是最后达到了完美之境。这四个字点出了治学的奥秘。

刘海粟《学人谈治学》

即使一个天才极高的人,想精通几门科学,也须先学好一门,再去学另一门,先作这么个专家,再作那么个专家。假若他同时抓几样,他就永远一样不专,一事无成。再说,一个真正的专家,钻到一门科学研究里去,就感到趣味无穷,越钻越深,也就越爱他的业务,一定不肯轻易放弃了它,而另起炉灶去学别的,除非任务所在,需要他改弦更张,或是造诣已深,可以兼顾有关的学术。大势所趋,科学研究总是越来越专,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是不会成功的。

老舍 《我热爱新北京》

要有相当博的精,才算得是真正的精;要有相当精的博,才算得是真正的博。蜻蜓点水式的博不是博,坐井观天式的精不是精。

蔡尚思 《中国文化史要论》

只有广泛地得到效益,自己才能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然后才能独创一格。

荀慧生《青年演员的培养问题》

我必须析阅外国资料的总和,消化前人智慧的尽可能不缺的全部成果,而后我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解答 (1+2)这个命题。

陈景润 引自1981年2月28日 《中国青年报》

通——专攻一部分,不顾其他,容易犯片面、局限的毛病。不知前后左右,使自己所专的部分,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不到适当的位置。实际上,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必须专与通相合,不可偏废其一。

范文澜 《文史哲学者治学谈》

一事全知,胜于万事半知。

《中国谚语》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中国谚语》

知识好比地下水,掘得越深水越清。

《中国谚语》

海洋深处鱼儿大,书海深处学问多。

《中国谚语》

什么都抓的人,什么也抓不住。

《中国谚语》

逐鹿者,不顾兔。

《中国谚语》

满架葡萄一条根。

《中国谚语》

书要精读,田要细管。

《中国谚语》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中国谚语》

一个指头按不住两个跳蚤。

《中国谚语》

聪明人接触各类知识,但他是精通一门来认识世界的。

《中国谚语》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