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的名言 给我一打 华生的一打婴儿与马斯洛的两个女儿

2024-01-23 17:53   geyange.com

华生的名言 给我一打

文/濠溪

人生来是一张白纸,还是出生之前就有一定的心理结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繁荣时期,很多心理学思潮都在这段时间成熟。心理学的第二大流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创立的行为主义也在这时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我们都听说过巴甫洛夫喂狗的故事,巴甫洛夫先生和他的狗一起发明了“条件反射”这个词,在多次的铃声刺激(S)后,即使不给食物,狗听到铃声都会流口水(R)。(画外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铃声都是骗人的,越是唱得响亮的,越有可能是烟雾弹。我们要透过铃声看到背后的食物,食物才是真相,不要被铃声忽悠。)

当人们发现,原来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是可以通过训练产生的。于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把这个理论发挥到极致,创立了行为主义,后来还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会长。行为主义理论,使心理学回归自然科学,回归实验,远离弗洛依德先生精神分析学派的神秘主义。

观念、梦境、意识,这些都无法测量,只有刺激和反应是可量化的人类行为。人,只是他的所有行为的集合。

华生有一句名言,发表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1930年出版的《行为主义》第82页:

Give me a dozen healthy infants, well-formed, and my own specified world to bring them up in and I'll guarantee to take any one at random and train him to become any type of specialist I might select–doctor, lawyer, artist, merchant-chief and, yes, even beggar-man and thief, regardless of his talents, penchants, tendencies, abilities, vocations, and race of his ancestors.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婴儿”寓言。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不同的职业,可以是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乞丐和贼,不管他们的天赋、兴趣、能力以及血统。

后来也成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马斯洛(Abraham Maslow)就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读了博士,成为一名以研究猴子性行为出名的实验心理学家。

在那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初生的年代,学者们都有一种情怀,认为科学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困惑,解决人类的一切难题。在积贫积弱的中国更是如此,人们在1919年打着赛先生的旗号反对一切中华传统文化,开始了中华文化断层的一个世纪。

在心理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中,人变成动物,只是一堆刺激反应(S-R)的集合,马斯洛一开始也是行为主义的粉丝,他大学期间通过研究猴子的性行为与社会支配地位的关系,以此来推论人类的性行为与社会支配地位的关系。

马斯洛开始从行为主义观点走出来是在1938年,他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以后。《马斯洛传》第108页:

“观察安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使他更加怀疑行为主义‘我们仅仅是教育或文化的产物’的观念 。马斯洛注意到,安从小就能够强烈地表达她的需求和厌恶。通过这种方式,她对周围的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安没有被训练成什么职业,倒是大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安的“需求和厌恶”影响了。所以有人说,孩子是我们的第二次人生。还没有孩子的读者们,要一个吧。

1940年,马斯洛的第二个女儿艾伦出生。这更坚定了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怀疑。《马斯洛传》:

“从出生起,他的两个女儿在性格和行为上就有显著我区别。甚至在出生前她们就显露出不同了,安在子宫中总是安静而温和,而艾伦则很活跃,动个不停。出生后,她们性格特征的差异也同样明显。”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实验中,对比组的重要性,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

如果霍金先生不幸成为“十二婴儿”之一,那我们就没有《时间简史》了,因为在华生先生的寓言中,没有科学家。

两个女儿的对比,让马斯洛对人的内在禀赋有更深入的思考。孩子的天性禀赋启发马斯洛思考新的心理学理论,后来才有了我们熟知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才知道,人是要自我实现的。

马斯洛写道:“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一需求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