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大写的人出处(「一个大写的□□」这类形容从何而来)

2024-01-23 02:52   geyange.com

做一个大写的人出处

有关“一个大写的人”的来历,

「一个大写的人」或「一个大写的 xxx」中「一个大写的」这个形容方式从何而来,为何现在被滥用? - 蒋澈的回答

「一个大写的人」或「一个大写的 xxx」中「一个大写的」这个形容方式从何而来,为何现在被滥用? - 等等的回答

里面都提供了非常典型的案例——我记得自己最早读到这个说法是在某一本俄语中译小说里,具体作者和年代我已经记不清了,也有可能在苏联建立之前“一个大写的人”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在俄语体系里流传了。

有趣的是,“大写”这个说法本身就已经充分暗示了这个描述不是汉语中原生的。传统的中文书写和排印里,我们可以通过缩放字号、加粗、加着重号乃至改变字体(请不要和我谈论斜体,我一向的论调是中文没有斜体)来进行强调,但是由于汉字的特征,我们没有元素来完全对应拼音字母系统里的“大写”(其实可以创造一下“一个繁体的××”,不过这种说法可能只会在“忧郁的台湾乌龟”上起作用)。在说到“一个大写的××”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用当前书写系统里不存在的特征来修饰被修饰的对象。这样的比喻方式,以及“大写”在此处作为“重要、优秀”的含义,在语言学上被称为calque,汉语里似乎翻译成“借译”。

Calque: A French term for a new word modeled after a word in another language. While, in the

case of borrowing, a foreign word and its meaning are adopted wholesale into the other language as a loan word, a calque emerges when the language is adapted to new concepts. This can happen in several ways: (a) by way of a borrowed meaning through change and expansion of the meaning of native words — write (originally ‘to scratch’) influenced by Lat. scribere; (b) through neologisms loosely based on a foreign concept — Ger. Sinnbild for symbol; (c) through word-for-word loan translation — crispbread from Ger. Knäckebrot, accomplished fact from Fr. fait accompli, Span. rascacielos for skyscraper; (d) through a loose loan translation — brotherhood for Lat. fraternitas.

From: 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p.55

如果我们参照calque的四种类型的话,可以发现“一个大写的××”这个例子比较符合(c)里的描述:这是一个字字对应的借译,并且在字字对应的时候也借入了相应的修辞效果。同时,由于我们借入了一个本来不存在于汉语系统里的概念,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也可能会有一种“异化”、“新奇”的感觉——而这是隐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在使用我们并不熟悉的概念作为喻体的时候。

然而,如果我们对比“一个大写的××”在某一时间点前后的用法,我们会发现,实际上“一个大写的××”的用法和含义在此期间产生了变动,甚至对于常用的“一个大写的人”也如此。在这方面,谷歌时间搜索是一个好东西,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语料库也可以做参照。直到2013年的年初,这个短语还常用在严肃的书面语里,沿用着自其出现在汉语起的含义——也就是“优秀的、理想的”,而“一个大写的”后面通常搭配的就是单纯的“人”或者是一个以“人”为中心语的名词短语,比如下面的例子:

你读懂了京九铁军的含义,躺下去是一截忠实的路轨,站起来是一个大写的京九人!(1995年人民日报,来自CCL)

作为人之母,人之妻,人之姊妹,人之女儿的女人,作为一个大写的女人,她应该是用充满爱心、温情的博大胸怀去面对一切艰难困苦。(1995年作家文摘,来自CCL)

好女人总是要多给丈夫一些自尊,让自己的老公挺直腰板,做一个大写的男人。(2013年9月某网站,来自谷歌搜索)

而到了2013年中期,特别是2014年之后,这个短语在汉语中产生了明显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不仅发生在搭配方面——被“大写的”修饰的成分终于超出了简单的“人”:

穿起爷们范儿的大衣一个大写的帅(2013年12月腾讯某视频,来自谷歌搜索)

所有的数据汇成一个大写的“网易游戏”,在这里,小号飞升,硕果累累……(2014年11月网易,来自谷歌搜索)

更明显发生在语义倾向方面——“大写的”开始逐渐成为一般的强调词,失去了原有的褒义倾向,甚至可以贬义化:

lisp,一个大写的坑(2013年4月github,来自谷歌搜索)

行车记录仪拍摄到的画面,一个大写的瞠目结舌(2014年11月微博,来自谷歌搜索)

直到差不多2015年的时候,“一个大写的××”已经完全口语化,形成今天这样褒贬皆宜乃至带有明显反讽的修饰词,其含义与“典型的”、“突出的”基本近似:

夏洛是一个大写的渣男(2015年10月豆瓣,来自谷歌搜索)

我竟然在看花千骨,一个大写的你国现代青年生活徐徐展开(2015年7月,来自微信记录)

伤心了,吃饭去了,感觉整个人变成了一个大写的乙烷(2015年11月,来自微信记录)

那么,到底在2013年到2014年之间发生了什么,让“大写的”突然开始发生这种从严肃书面语到反讽式口语的改变呢?从1994年到2013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们也有互联网,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为什么就在2013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就发生了如此明显的转变,并且就火起来了呢?

——还是不得不提到特师,也就是大咕咕咕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微信里那句“一个大写的你国现代青年生活徐徐展开”是我在朋友间见到的第一则“一个大写的××”的用法,而那句话实在是充满了mindf*ck的风格,让人不由得想到特师。

由于特师在2014年前后已经转到微博活动了,我就直接用了微博站内搜索。特师在2014年3月24日至26日用了“大写的”三连发,在这里摘取如下:

我决定在今后的网路生活中,尽量展示真实的自己,把我的正直,善良,爱心和责任感展示给大家,做到知行合一,网上网下都以诚待人,用真心换真情,我愿意做一个表率!从我做起,重新唤起我国当代青年人的的使命感,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让山川河流回到我们身边,做一个大写的人!请大家监督。 (2014年3月24日)

不张扬不内敛,不沉默不呐喊。像龙虾一样淡泊,海洋一样深邃!微博里有心声,旅行,星座,唯美的诗话。做人和养生。这就是我,刘德龙,一个大写的人。(2014年3月25日)

严肃。深沉。对社会有责任感。过一种大写的生活!朋友们,严肃起来!(2014年3月26日)

那么这三连发对于“一个大写的”的使用有什么影响吗?我在这里以2014年3月24日为分界点,三个月为一个单元,连续选取分界点前两个单元(六个月)和分界点后五个单元(一年零三个月)的微博搜索反馈,关键词就是“一个大写的”,但是微博的搜索不严格匹配,所以实际使用的次数会比显示的搜索到的词条数量少。犯懒不截图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搜。

2013年9月24日到2013年12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19页。“一个大写的”的用法与初始基准用法相同,绝大多数搭配还停留在“一个大写的人”上。

2013年12月24日到2014年3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14页。情况与前一单元近似。

2014年3月24日到2014年6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7页。“一个大写的人”依然占据搜索结果的主流,但是含义已经开始出现慢慢的转变,并且出现了类似于大咕咕咕鸡的风格的句子,比如下面两则可以说是先锋——

扁桃发炎真是神奇的病,白天是健全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天一黑喉咙豆肿得说不出话,然后咳一晚上!

嘿!年轻的盆友们!你们造吗!春天来了!躁起来吧!做一个大写的人!过一种大写的生活!男神!我只要脸长长的!桃片糕!我只要三明仔的!

2014年6月24日到2014年9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15页。由于出现了一些主旋律的新闻报道,在大多数微博里“一个大写的人”又回归到了它的本意上,但是类似于大咕咕咕鸡的“一个大写的”的用法依然会偶尔出现,平均在5%左右(一页搜索能有一条)。

2014年9月24日到2014年12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16页。在第一个抽样单元后过去了整整一年,“一个大写的人”的用法已经变得多元化了,除了非常严肃认真甚至有点心灵鸡汤的“大写的人”,各种调侃式的、讽刺式的和吐槽式的“大写的人”的用法也都明显开始流行起来。

2014年12月24日到2015年3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22页。松散用法的“一个大写的××”已经开始流行,并且广泛用在粉丝描述其偶像的语句中(没错我点开搜索被TFBoys刷屏也是吓得狗一样)。

2015年3月24日到2015年6月23日:搜索结果总计27页。在大咕咕咕鸡发表“一个大写的人”一年之后,“一个大写的人”正式形成了当前的用法——按照题主的描述的话,也就是“被滥用”了。

在看到了“一个大写的××”的演化以后,我们可以说,如果非要在这个世界上选出一个把“一个大写的××”带偏了的人,那么我要把这个奖颁给特师,当之无愧。

在当前的语言使用范畴里,两个“一个大写的人”是并存的,而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着微妙的区别:一个指代着在品格道德与学识上极为优秀、堪称表率的人,另一个则是作为或好或坏的典型、有些时候甚至只是因为块头大就被提溜出来的人。现在流行的、以及题主想讨论的,是那个经过微妙的语义变化后出现的“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那个在主旋律纪实文学里用来形容英雄们的“大写的人”。主旋律的“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我们的文学传统而会继续应用,可是我们却不知道那个变化后的“一个大写的人”会不会在某一天逐渐”死去“。接下来的这部分内容,也是专门针对这个改变过的、正在流行的“一个大写的×××”而展开的。

我在知乎上写过的第一个有关语言学的回答就是关于流行语的——一句话具有了哪些因素才有成为流行语的可能? - Chris Xia 的回答;在里面我也总结了流行语可以流行起来的三个重要的原因:具有深厚传播影响力的背景比较强的代表性和带入感,无论在什么语境什么话题下都可以无缝接入;具有普适的高度浓缩综合的概念。这三点,对于改变过的新的“一个大写的×××”来说,恰好都适用:发源于微博,创造者特师早在之前就小有名气;在各种语境下都可以使用;所代表的概念是高度浓缩的,可以与各种词语搭配,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这个词以及它背后代表的概念可以轻松地“植入”你的语言系统里,让你被这一用法所“感染”,从而继续传播这样的用法。

而除了这些流行语通用的特征以外,“一个大写的×××”还有一些特别的特点来辅助它的流行:这个词的视觉冲击感很强——虽然汉语里没有拼音文字的“大写”,但是我们知道英语的大写,也知道汉语的加粗和放大字号(另一种模式的“大写”),看到这个描述的时候几乎就能感觉到眼前出现一个巨大的“人”字;由于汉语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写”,这个说法会带给汉语使用者一种明显的异化感(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腔”),感觉非常新奇。对于一些有着特定教育背景的人来说,这样的“大写的人”还是对主旋律纪实文学里的“大写的人”的调侃和解构,又多了一层黑色幽默的乐趣。这些特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推手,却可以帮助我们改变与继续使用这个词。

但是,流行语的特质也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它的结局。也许有一天“一个大写的×××”会像“你out了”一样淡出我们的口语中,也有可能会出现含义的转变,又一次消去了它的嘲讽感(可以参见

为什么有的词说多了就会变成贬义的? - Chris Xia 的回答

)。至于它以后会怎么样,我这里也只有一个大写的不知道——我无法决定,我甚至无法预测,只有我们、你们、每一个人,才能够决定它的命运。

大概就这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