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罪史铁生读后感(读完史铁生的散文,大家有什么感受)

2024-01-22 18:08   geyange.com

原罪史铁生读后感

文坛太久没有像样的作品,我愈发怀念他。

很多人对史铁生的了解只建立在他是一个残疾人,其次才是一个作家。也许这暗合了史铁生的那句名言: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写东西。

但我发自内心地为不够了解他的人感到遗憾,尤其是没有读过史铁生的作品的朋友。我不能武断地确定你错过了什么,但假使你读过《病隙碎笔》、《务虚笔记》、《命若琴弦》,哪怕你只是读了那么一点,那涓涓细流般的文字,足够抵达你的内心。

也许正因了自己的切身经历,史铁生的散文里处处可见命运的影子,他的一生都在和命运斗争。瘫痪、肾病、尿毒症、每周三次透析,三次自杀均未如愿,他开始对命运有了好感,觉得既然死不成,就好好活吧。

我自己也很遗憾并没有读完史铁生的全部作品,仅仅读了部分篇章和散文。他的散文里处处体现着闪光的哲思,以一个失去行动自由的病患的角度,不断在作品里构建着我与世界,我与生命,我与命运的关系:

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命若琴弦)

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我与地坛)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与地坛)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病隙碎笔)

这样充满了哲思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句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而史铁生的心里,则住着滚烫的星河。

史铁生的散文毫无呻吟造作之感,如他的真实人生一般,扶轮问路,每一句都像熟了果实,沉甸甸的落在你的心坎,当你觉得沉重难喘,他又能以敏锐而有力的思辩提醒你柳暗花明,他一面忍受着撕裂的剧痛,一面揭露着生命的真相,最后在轮椅上的孤独里涅槃着,愈合着。展现了一个有缺陷的生命真实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出一个孤独的灵魂自我实现的美丽过程。

扶轮问路,向死而生,感谢史铁生留下的文字,它们永远涓滴在我的心河,提醒我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孤独但要清醒着,忍痛但要微笑着,活着,爱着,纵情豁达。

(追更):

这篇回答是很久以前写的,当时也没怎么下功夫谋篇布局,就凭着自己当下在猛地想起史铁生先生那些戳中心窝的话语时的最单纯最直接的情绪汹涌,然后去百度搜了几句自己耳熟能详的史铁生语录复制粘贴。

后来陆陆续续地收到点赞和收藏,我也并没有太关注,今天突然发现有一个朋友开启了追更,虽然只有一个人,但还蛮让我惊喜的,谢谢这位朋友。

最近正好是全国疫情防控全面执行新规的时候,我们都小心翼翼地面对解封和开放的尴尬时刻,关于史铁生,我们今天再聊聊吧。

史铁生的散文以及小说创作多以残疾主题而闻名于世,但与其他同类作品相比较,他的主题思想具有更深的意蕴。

一、对生命的敬畏

正因为史铁生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艰辛的心路历程,才有着更深邃更理性的思考,他的文字质朴无华,却直逼生命本色。

他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透视和诠释生命的本真。他认为人是生活在一个多维的状态中,而并非是在一个单纯的思维空间和三维时间里,而这种所谓的状态,就是万事万物和心的结构关联。

而这种人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他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世界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艺术。

《我与地坛》中浩瀚博大的大自然,给予了他太多的人生感悟。仿佛前生的约定一样,在这个荒芜但不衰败的故园里,作者找到了自然与生命的契合,这里草木的枯荣,给予了他太多的关于生命的启迪。

他既见证了自身的存在,同时又对内心的缺陷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尽管地坛里琉璃剥蚀、朱红消退、雕栏玉砌坍塌,但古柏依旧苍翠、野草依然丰茂,自然界的一切生灵,都显示着不屈的斗志和昂扬的生命力。

史铁生以其独有的特写方式,通过切换式的手法描写了风雨晨昏及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般,对岁月的沧桑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真切的触摸。

在亘古不变的流转中,自然万物都展现出永恒的追求和旺盛的生命力。

史铁生曾这样写到,如果有一天所有野生动物都离开被囚禁的笼子,回归大自然,在天地之间自由地驰骋,从此以后和人类和睦共处,那么这一天,将是动物和人类共同的节日。

对于这个世界,人类将不会再有强烈的统治欲,同时也不会自制牢笼,精神也将自由驰骋。作家对于生命的敬畏,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他以一种博大的宇宙意识观,来审视一切生灵,并满怀感恩和感动,不管是漠漠黄沙、还是万家灯火,无论是母狼的哀嚎、还是小鹿的降生,在万物枯荣间,对苦乐和生死泰然处之。史铁生以内心深处真切的痛苦为基础,通过对人生真实境界的深刻洞察,将自己放在广阔的宇宙和天地之间,在深邃和恢弘的背景之下,更觉生命之伟大。

二、对母爱的深切感念

在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一直以思考著称。

而在他的诸多作品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爱涵盖了多层含义,既有对弱小生命的怜爱,又有轰轰烈烈的爱恋,更有感天动地的母爱。

正是由于身体的残疾,史铁生对爱才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思考。同时随着对自我的反省,他对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升华。而伟大圣洁的母爱,则是史铁生爱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以满怀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个伟大母亲给予孩子的那种无私的爱,宁可一个人为孩子承担全部的苦难,那种包容和对孩子深切的牵挂,让人流泪、唏嘘不已。

而正是因为这种深刻而坚忍的母爱,才让史铁生在残疾路上,有了独自前行的勇气。并最终在母亲的离世时,获得了生的启迪,这就是史铁生在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好好活”

在《我与地坛》中,母亲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她担心离开她视野之外的儿子会做傻事,但她又无法阻挠儿子出去散心,因为她理解儿子内心的苦闷,他希望儿子能开心地活。

而作为一个母亲,无法替儿子分担痛苦,所以她内心承受了双倍于儿子的痛苦。并将对儿子真切的爱怜,表现在默默的行动和无言的关爱中。每天早晨为儿子准备好出门带的物件,目送儿子离开,企盼儿子平安归来。

母亲内心所承受的煎熬,儿子当时并没有感同身受。当黄昏来临看不到儿子身影的时候,她蹒跚着身体,踏着萋萋芳草,焦灼地寻遍古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又不希望儿子发现她。

这种场景,深深地镌刻在作者的记忆中,这种深厚、沉默、毫不张扬的母爱,令天地为之动容。

母爱犹如磅礴的高山,成了史铁生好好活下去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也是他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合欢树》中,史铁生再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母爱,母亲为了治好残疾的儿子,四处寻医问药,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来到人间》一文中,史铁生再次塑造了一个母亲的形象,因不忍剥夺残疾孩子的生命,在面对孩子遭受外界的歧视、欺辱的不争事实后,内心又充满了愧疚、不安和自责,只能无尽无休地向孩子妥协。

这深沉、浓烈的母爱,给了史铁生以思考的契机,他不在以小我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不幸,而是通过换位思考,来设身处地地考虑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渐渐的,一颗心不再是冷漠和怨恨,而是被爱和感动包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母爱是各种爱意的催化剂。所以在史铁生作品的主题中,无论是男女浓烈的爱情,还是对世间弱小生命的怜爱,都源于最初对母爱的认识。

三、对自身困境的超越

这也是我读史铁生作品最为之震撼的部分,每个人的一生都必将面对自我困境的束缚,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内卷、速朽、浮躁,我们既被时代选中,也被时代变化和改革阵痛选中。

尤其是疫情三年,血淋淋的现实,在狼狈不堪的生活面前,我们甚至都无处安放自己的孤独感。

可是无论人间值不值,我们都已来到人间。

《来到人间》等作品中,史铁生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残疾人的形象,刻画了这样一群弱势群体,他们多数是出于偶然的原因导致残疾,被社会歧视和抛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自卑、敏感、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

而这些题材的作品,恰恰表现出作者内心根深蒂固的残疾意识,这种强烈的自卑感,使他陷入一种深深的痛楚、惆怅和对命运的诘难中,而在内心深处,他又迫切希望自己能战胜自卑、超越自卑。

这种自卑感在我的学生时代也曾无情地摧残了我的价值观,但好在遇到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有了把价值观推倒重建的机会。

不过我的自卑不是因为我身体残疾,而是心理残疾,我在缺乏有效沟通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不知我和我的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朋友、亲人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种道德约束,可见我当时病入膏肓。

史铁生先生的难得之处,在于他永远都是思考着的,不论当下的心情是喜是悲。他毫不遮掩的深挖自己自卑的真相,并且他深知这种自卑将与他多舛的命运如影随形,他无法真正地摆脱它。

但史铁生更为过人之处和优秀本色就在于,他能认同并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他对命运,充满了深深的悲凉感。“人的命运真的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就被决定了。”

而这一声喟叹,并不意味着史铁生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正是由于清醒的认知,他从残疾人的角度,思索严峻的社会问题。

正是基于此,他笔下的宿命论竟然焕发出奇异的光芒,作者也因此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人类“广义残疾”的领路人。

这年头多的是无病呻吟的文字,而具备思想深度和优秀文笔并且直抵人的内心深处的作品属实不多。

一个残疾人从对自身残疾的思考,扩展到对所有人困境的终极关怀。通过完成自我的救赎,孜孜不倦地探索着人类救赎之路。这是史铁生的文字内核,也是他本人的生命内核。

所以我不由得又想到了那句话:

这个世界上,凡是能打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鲜活的生命在纸上滚烫的投影。

与君共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