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遇到最困难的一件事(生活工作中,你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是那件)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推荐《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一书。
来,先说个题外话,如果提到爱因斯坦,我们会想到什么?很多人大概会说,是相对论,是那被屡屡当作借口,但真相不明的“爱因斯坦的桌子也很乱”。
但鲜为人知的是,爱因斯坦还留下过很多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独特见解。西班牙职业规划专家阿兰·珀西就专门收集了爱因斯坦的85条思考锦囊,并加入了相应的名人故事、语句以及自己的感悟,通通写进了《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一书里。
【最困难的问题】
什么问题才称得上是最困难的呢?事实上,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无从想象的,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明白其中的困难之处。就像上大学时,我们要读什么专业,毕业后我们要从事哪种工作,这些看起来都不算是难题,不就是做一次选择么?
但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最困难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围绕这个问题旁生的枝节,大多表现为“协调人际互动”。也就是说,最困难的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问题的难度,也因人而异,因社会关系而异。举个我本人的例子。当初,我想在大学读新闻专业,可是我爸想让我学法律,我妈又要我念教育学。就因为这个,我和爸妈不知道沟通了多少次,请说客、搬救兵,费了多少周折才最终如我所愿。看,就是在专业备选目录里做个选项有多难?但就是这样填个表格的事情,都称得上是困难的。
【总有】
“总有”一词,倒不是说每个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而是每个问题都总会有答案,而且也必定会有答案。面对某个问题,你解决了,事情就完结了;你解决不了,这个事情也总会通过另一番模样,去影响我们的生活。因为生活总会继续,时间一直往前。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让答案出自我们之手呢?主动的生活,总要比被动的日子,自由得多。
【最简单的答案】
那所谓“最简单的答案”又是指什么呢?我想阿兰·珀西在书中的献语里给出了答案:“献给那些懂得分清问题相对轻重,并找到新方向的平凡智者。”这里面,“分清问题相对轻重”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最困难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围绕这个问题旁生的枝节。也正是这些枝节,导致我们模糊了问题的主干。还是拿我前面提到的大学选专业的事情为例,我和父母间的沟通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意愿为上,而父母考虑更多的是,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那我们一定要争吵到谁说服了谁,谁又赢了谁,就是这个沟通问题中“轻”的部分,“重”的其实在于我们怎样通过协调和平衡,找出我的意愿专业与就业前景良好的事实的交叉部分。看,答案其实就呼之欲出了,我完全可以搜集并罗列一些新闻专业容易就业的案例,以冲击父母传统老套的就业观念。如此总比口说无凭地就只会干巴巴地坚持“我就要读新闻专业!”,更容易解决与父母的分歧。
事实上,阿兰·珀西在《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一书里,提及的爱因斯坦85条智慧锦囊,看似分散无规律。但每章节内容中隐含的方法论脉络,也正是“分清问题相对轻重”。也只有懂得分清问题的相对轻重,才能在最困难的问题面前,找出最简单的答案。
生活的阻滞为“轻”,自我提升为“重”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最困难”的前缀定义是主观的。也就是说,问题就摆在那儿,我们解决得了,它就不算是困难;我们解决不了,那它就是最困难的。但太多人把关注点放在了客观存在的问题上,而忽略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提升去解决自己的困扰。
这里说一下我朋友的例子。她连续考公务员考了四五年,每年查询成绩时都是哭哭啼啼地,说为什么自己总是考不上,“考公”太难了!可是我一了解她的学习状态我就知道了症结点,她根本没有在好好备考,每年考试都是知识储备空空地就上了考场,当然考不上。我告诉她,与其每年都要花上一段时间沉浸在落榜的悲伤里,不如空出一段时间认认真真地复习,增强自己的应试能力。她照做了,然后又连续考了两年,才终于在今年成功上岸。
想想每年公务员考试那几百甚至几千比一的竞争率多么恐怖,挤出头进入面试圈的人分数多么高?是不是想想都觉得很难?但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当我们不再只盯着问题的“难”,而是关注自身能力的成长,只专注于自己脚下的奔跑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早已超过了太多人,以绝对的优势,轻轻松松地过线取胜。
出现错误为“轻”,从错误中找准方法为“重”
出现错误是解决问题的附生品,多少人在这些错误面前打了退堂鼓?但即使天才如爱因斯坦,也曾坦言自己,“花上好几月好几年在思索,十次有九次得到错误结论,只有百分之一猜对了。”
有的时候,问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屡屡被那些大大小小的损失和错误所耽搁,又屡屡被它们所打败。没完没了才是问题困难的真相。但其实,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论,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在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做行政工作的,每次分发节假日福利时都非常伤脑筋,不是物品数量对不上得自己掏钱买,就是种类跟清单不对版要反反复复地检查清点,花钱、耗时,还吃力不讨好。我也曾因畏难情绪而想过辞职。后来还是我的一个领导教我,不要眼盯着那堆满仓库的礼品以及公司几百号人,而应该有化零为整的思维,以部室为单位,把工作分摊给其他部室的后勤。只要对清楚公司八个部室的总礼品数量和种类,把东西交到对应的部室代领手里,就算完成自己的工作了。至于部室内部间人员怎样分发调换,就不是我需要顾及的事情了。事实证明,我使用这个方法后,工作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
所以说,“最困难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正是解决方法本身。意思是,我们要去找答案,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这原本是再自然不过的想法,但事实上,有很多人眼盯着问题本身的繁琐困难,而偏偏忘记了要去找出解决方法。
能力为“轻”,态度为“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那些最终解决困难的,往往不是队伍中最有能力的人,而是态度最端正的人。这也在哈佛大学的某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认为能够达成目标要归功于自己的态度,只有百分之十五的人认为要归功于自己的能力。结论是,想要梦想成真,正确的态度不可或缺。”
在解决问题前,先端正自己的态度,这多简单啊。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们没能不畏难不懈怠地积极应对问题,相反,他们只会哀叹着自己能力不足,然后自暴自弃;或者倚仗着自己有能力,以为随便应付也能解决问题。“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中“总有”一词的妙处就在于,如果能力的强弱会影响结果,那么问题就有可能被解决,也有可能不被解决。但每个人都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因此最困难的问题都“总有”答案,也总会被解答。
阿兰·珀西在《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一书的结尾附上了爱因斯坦作为人类学者的详细生平,从那足足8页纸的介绍里,我们会发现,爱因斯坦也不是天生的人才,他也是从“丑小鸭”逐渐变成“天鹅”的,他也曾连续碰壁屡屡失败,但他最终所取得的成就颠覆了整个物理界。对此,阿兰·珀西的看法正是,爱因斯坦的天才“并非他的数理能力,而是坚毅、好奇和对世界永远感到惊异,想要去发掘的那颗心。”事实上,“坚毅、好奇和对世界永远感到惊异”也是态度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态度不会把问题的难度降低半分,但态度永远能让人更容易地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有时候,刹那的灵光一闪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遇到问题,便停下来解决问题,是很多人做事的惯性。这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所以会存在的原因,明白吗?当你将某些事情定义为“困难”,并把它提上了解决的日程,它就成为了“困难”。而一旦由于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我们无法顺利解决时,“最困难的问题”便产生了。
但正如阿兰·珀西在《最困难的问题总有最简单的答案》一书中所提及的爱因斯坦锦囊,“知识分子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天才则是直接躲开问题。”多么朴素而简单的智慧!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把时间耗在解决问题上,不如把精力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
事实上,没有困难,才是解决困难的最优答案。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