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的一面名言 苏轼:不能只看事物的一面,认清自己,凡事多看多想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的是庐山层峦叠嶂的迷人美景,百看百样,美不胜收。若能展翅高飞,俯瞰大地,庐山壮美尽收眼底。但以上这些只是此诗的表层含义。此诗意境深邃,耐人寻味。诗中有画,画中寓理。看似写景诗,其实重在说理。
那么,苏轼的这首诗究竟说了哪些哲理呢?今天咱们就来解构分析下。
首先,观察问题要多角度。
这一“横”,一“侧”,在空间上便实践了跨越。
把这两句诗的内涵以及意义,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去,产生的启发很深刻。我们对一些“人”和“事”的处理上,往往做得不够周全。凡事都有它不同的方面,就像庐山一样,你可以把它看作“岭”,也可以把它看作“峰”,也可以把它理解成由于远近高低而产生的若干个不同的义项。同一件事,“横”看,可能是件坏事,而“侧”看,也许就是好事。
伟人,也有缺憾;庸人,也有闪光点。看一个人,最好是多看到他的长处,少看他的不足。一定找好自己的观察点,不能以偏概全。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能一味的“横”看别人,“侧”看自己,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头,那是绝对的错误行为。我们从正确的角度去看人,“横”看时,提高自己的修养,“侧”看时,弥补自己的过失。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二,研究问题要多层次多方面。
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我们既要利用它积极的一面,又要克服它消极的因素。不能一味的悲观,也不能盲目的乐观。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你一定要努力,将坏事变为好事,同样处于困境时,也不要悲观,要看到事物积极向好的一面。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研究表面现象只能看到量变,深层次研究问题的本质,才能发现质变的过程和结果。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三思而后行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远近高低代表着四个方位,四个角度,四个点。角度不同,方位不同,视力所及的范围就不同,所观到的景色也就不同。
高,就是要有高度;远,就是要有远见;近,就是要做好眼前事;低,就是要谦恭礼让。要高看别人、低看自己、远离恶俗、亲近贤人。选择不同,视野不同,境界不同,成就和修为也不同。
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有时会得出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不同的论断。因此,遇事应多看看多听听,正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其三,解决问题要多方法。
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要机智多变,不能一条路走到黑,有时一条路子行不通,要研究其他的方法。要善于创新,不断转变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
身在山中,无法观山。这是因为你视力所及受到了限制。你美美的感觉自己正居高临下,登高望远,岂不知,你所感知的只是庐山的一角罢了。如何得庐山全貌呢?那就是远离庐山,跳出庐山。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当局者为何迷?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由于所处位置所致,我们应该从主观上努力,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位置。二是主观原因,自己头脑思维出现了故障,缺乏客观分析,应从主观上透视其“迷”,走出“执迷”。知道了当局者“迷”的原因,就要引以为戒。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以为“迷”的都是别人,而自以为是。这就是此诗蕴含的哲理。
学完这首诗,最大的收获,是明晰诗中蕴含的哲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将这些可贵的真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我们的品位,做一个日趋完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