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的含义
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兵法·图国》
“和”,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有了和谐一致的心理,才会有协同运作的可能,才能确保战略战术的准确执行。将帅失和、兵将不和,不要说取胜,能否执行指令、有效作战都会成为重大问题。所以,欲向外取胜,必先向内求和,甚至可以为了“和”的环境而损失一些成本与效率。这便是跳出是非看因果。
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趁其危,急击勿疑。——《吴子兵法·料敌》
带兵作战的将领,一身所系的是千百子弟兵的性命攸关,所以不可冒险、不可盲动、不可躁进,尤其不可意气用事、不可自曝其短。为了取胜于敌,就必须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而当敌人立足未稳、露出破绽、人心浮动时,正是确定性出现的机会,这种时候不能有“趁人之危”的道德顾虑,应当毫不犹豫地出击歼灭。稍纵即逝的良机一旦错失,自己就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中了。
兵以治为胜。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用兵之法,教戒为先。每变皆习,乃授其兵。——《吴子兵法·治兵》
战争的胜负从不简单取决于兵力的多少,而是队伍治理的水平。号令不明、赏罚不分、后勤不利,人再多也只会成为负担。
而队伍的治理源于三点,一要尊重规律、进退有据,二要关注补给、确保生活,三不让队伍陷入疲惫的绝望。惟此,队伍才能对将领产生足够的信任,也才能服从上级的命令,治理的基础才可能牢固。变化多端、无迹可寻,是用来对付外人的。
而用兵作战,教育和训练要摆在首位,而首先要学会的是“每变皆习”,即让单兵能够与整体一致行动、融入队伍、应对变化,再去授予武器、训练实战。避免士兵因为自我高估和技能不足而白白牺牲。
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用众者务平,用少者务隘。——《吴子兵法·应变》
因为对抗中时刻存在的凶险,还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扩大自己的赢面。如果己方占优势,那就不要涉险,应该寻求正面作战的必胜机会;如果己方占劣势,那就务必出奇,身处险要阻绝,而让对方的优势无法展开。这就是善于“定义战场”。
严刑明赏,非所恃也。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吴子兵法·励士》
赏罚严明,不足以成为致胜的充分条件。因为奖惩是一种被动的、应激的、后发的机制,只是对客观结果的处置,而不能够成为将士内驱力的动因,更不足以成为忠诚的保证。要唤起队伍自主的、积极的、进取的行动,需要的是勉励关怀、消除顾虑、支持到位。
严厉的惩罚,可能招致表面的应付、内心的抗拒、信任的动摇;不当的奖励,可能勾起私利的欲念、钻营的机巧、曲意的逢迎。
队伍不够勤勉作战,为将者应先检讨自身:是否部署得当、士气高涨,是否研判形势、把握时机,是否将士同心、和谐团结,是否熟习战阵、训练有效,是否威德仁勇、表率三军?
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兵法二十四篇·举措》
国难思相,国战思将。越是面临重大问题和危难时刻,越是显现出对人才的渴求。荟萃天下英才,是否就一定能走向胜利呢?并不尽然。精英所能者广,所求者亦多;虽有惜才之心,还要有容才之量、用才之胆、待才之厚、御才之道。
人岗匹配,其实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常需要在满足贤才的个体需求与匹配组织的实际需要之间,求得最好的平衡。组织与个人,是相互依存的,绝对偏向任何一方都是不妥当的。这就是以辩证法摆脱形而上学。
令者,一众心也。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故令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尉缭子·战威》
决断力,是将领的必要素质。遇事不可轻动,动则如雷霆。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言出必行、踏石留印,因而能获得队伍的尊重、信任与服从。
为将者若犹豫不决,则丧失权威;若朝令夕改,则断绝信任;若无迹可寻,则军心涣散。所以号令一出,就确定了内心的正道,绝无动摇——无须在意枝节的差错,无须重申细微的疑惑,以自己内心的坚定扫除队伍的茫然无措。所以,行动飘忽的将领,跟随着他的只会是无所适从的士兵。
信在期前,事在未兆。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人。——《尉缭子·攻权》
率领军队行动,是必须高度谨慎、绝不可冒险的。因为在每一次行动中,将领赌上的是权威,士卒赌上的却是性命。所以,对将领来说,每一次战役,不是在不确定性中搏概率、求胜机,而是在把握了确定性的战机后,将其付诸实现而已。
因此,真正的威信在战役之前就已确立,战役的结果在尚未开始时就清晰预见。如果是这样的深谋远虑,那么又怎么会有大动干戈却毫无战果的尴尬?又怎么会有浩大的声势却空手而归的懊丧?将领必须明白,指挥队伍做的动作越大,对队伍团结信任的赌注就越大。所以只要发兵求战,就只能志在必得、毫不犹豫、不胜不归。
无必救之军者,则无必守之城。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憃妇无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尉缭子·守权》
坚守孤城的意义,在于确定会有外部的援助来打开包围的缺口——无救援则不必守,是因为会陷于孤守的困境,无论从逻辑上还是表面上,都已经是穷尽了现有可能性的结果,而难以再就现状产生新的期待和希望——而希望只能来自于外援,因此对于身陷绝地的孤军,统帅必须救援,必须给予外力的帮助,困守的人才有生存和战斗的勇气。
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尉缭子·武议》
三千年以来,战争的本质始终没变——在到达战场之前,左右胜负的是补给;到达之后,左右胜负的是指挥作战的能力。因此,将领天然的使命就包含前线作战与后方运营——决定作战能力的是补给,决定补给能力的是后方市场治理。能够调遣百万雄师、指挥重大的战役,也就必须有能力协调百万的辎重、装备、给养,有能力治理百万的市场供给、品类丰盈。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黄石公三略》
要成为军阵中的主帅,首要在于收揽英雄,让更多的“能人”为己所用。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能够调遣多少庸凡之人,而在于能够在身边团结多少豪杰异士。虎狼之师,自然所向披靡。但虎、狼为何愿意受人驱策?又如何能收伏心性中的骄横与狡黠,而只将自己的凶狠与威慑都只用于战场?
管理的方法,就在于让能人异士“得其志”——唤起他内心的使命感、坚定他的意志和信仰、实现共同的抱负和渴望;让他时刻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肯定、期许、信赖、依靠。这是为将帅者重要的智慧,也就是俗话说的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黄石公三略》
领导者要审慎地对待属下:要让干部懂得谦卑而不可骄横,干部骄横了就会激起队伍的逆反和不服;要让领兵作战的长官心情愉悦而不可忧虑,将官为自己的处境忧虑就代表内外之间已经丧失了互信;谋略部署可以深思而不可犹豫,迟疑不决只会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孙子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也是这个道理。发动战争不是在不可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是去将已知的优势充分发挥到歼灭对手的过程。如果干部骄横、将官心忧、举棋不定,那就是败亡的必然了。
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黄石公三略》
如果我们选用的是道德底线高、有任侠之气的人物,作为自己征战的同袍,那么就要清楚这些人是不可以用金钱激励的。如果在遴选时以不功利、不短视、有节操为标准,而共同战斗时又责问他们为什么在重赏之下也不为所动,这本质上是指挥官自己的逻辑错乱、对人性存在误解。要想唤起侠义之士的行动,需要的是将官自己以更高尚的情操来引领;要想激发智谋之士的献策,需要的是将官自己以更明智的见识来交换。这正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黄石公三略》
在没有解决近期目标、眼下困难、生存局面的时候,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远期谋略、长期价值、发展空间等问题,会遭到群众的怀疑和埋怨——因为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不同人的认知能力是参差的,而多数人的眼界和格局是有限的,希望他们舍近求远、延迟满足是存在很大困难的,而他们在付出大量劳苦却无法收获可见回报时,难免会产生质疑、怨怼、非难。所以,为将帅者一定要善于统驭、平衡、捭阖,在远与近、眼下与将来、生存与发展之间,灵活穿梭、因时而动、游刃有余。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六韬·立将》
不要认为自己人多势众就轻视对手,因为形势的转变往往突然而剧烈;不要认为受托深重就以死相报,那样只会阻断后来者的进路和勇气;不要认为自己身份贵重就待人轻慢,为将帅一定要与士卒同甘共苦;不要认为自己有独到的见解就违背众意,人不必用距离感来证明自己的不凡;不要认为听起来振振有词的言论就一定正确,永远要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寻找最具确定性的观点。
六十四卦中,唯谦卦六爻皆吉。谦卦上坤下艮,山在地下,比喻有德君子不倨不傲,能卑以自牧,方得始终。真正的谦虚,是懂得所有的优势都只是暂时的风景,是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未必与自己有关,是理解所有的智慧都需要众人的承认。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六韬·军势》
伟大的智慧,在于能够穿越时间、直抵未来,在于能够准确根据当下的情状和世间的法则,预判事态的演进。
因此,在军阵的对峙展开之前,胜负形势已有定数;在真正的危机爆发之前,各种隐患早已暴露;而所谓决胜于无形,实际是占据了因果的源头。
到了兵刃交锋的时候才去求取胜机,到了失去阵地的时候才去设置应对,这又怎么能称得上出色的领导者呢?对作战双方而言,常常比的就是谁先犯错,棋差一着则满盘皆输。因此,犹豫不决、迟疑不定就是为将者的大忌,疾雷迅电、唯快不破才是不可阻挡的威势。
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六韬·教战》
军队能够按照战略部署、战术指挥,高效、准确、完整地执行作战任务,必须经过完备的教育、严格的操练、反复的申明,才能让士卒形成应对自如的战斗技能、高度警惕的战场意识、紧密配合的团队精神。
而在士卒的教战训练中,首先是完成单兵的训练,单兵只有在不断地战斗技能提升中,才会自己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战场的残酷、团队的重要、服从的意义。因此,先单兵训练,再团队训练,最后是兵种集成、合成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