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名言 马嘎尔尼对清朝的评价,你怎么看
看《乾隆英使觐见记》也就图个热闹,真想看马戛尔尼对清朝的客观评价,还是得看他的《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
没有一味的诋毁和夸大,也没有一味的以“文明”的姿态高高在上,相反却对清朝运行的内在逻辑,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甚至不少地方还有褒赞和认可之语。
当然也揭露了很多落后腐朽的黑暗面,以及深刻的分析了清朝始终存在的满汉矛盾和阶级压迫,并预言乾隆之后会爆发农民或民族起义。
事实上他离开清朝没两年,的确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证明马戛尔尼的阶级矛盾的分析,是很有确信和前瞻性的。
总体来说他的私人日志就很客观,带有的外国和“文明”偏见比较少,或者说愿意为清朝说一些实话。
甚至他开篇就说:
“由于我不懂语言,有时误解人意,在我们要用手、眼代替说、听的地方,错会表情和态度,我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自我欺骗。”
就很严谨,并没有印象中的老阴阳人,咄咄逼人的“文明”态度。
评价清朝人的品行:
“他们本性开朗,话多而且愉快。”
“中国人民是极为坚强的民族,能吃苦耐劳,对生意买卖和种种赚钱的手段,都十分感兴趣;即使在最艰苦的劳动中,他们也快活而且喜欢交谈。”
关于清朝所谓落后和肮脏的生活方式,以及清人繁琐的服侍等方面,马戛尔尼很坦率的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反应文明的大问题。
不能用穿西装与喝咖啡去衡量:
“我们无权因为生活方式和服侍,与我们略有不同就轻视和嘲笑别的民族,因为我们能够轻易地将他们的,和我们的愚蠢和荒谬相比较。”
承认清朝或乾隆的贡献:
“不仅保存了王位,还将领土大加扩展。”
“治理如此大国,必定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然而迄今他的治理却是成效惊人,空前成功。”
“康熙的英明一如其父,雍正也不差,乾隆的功绩超过他的前人。”
当然类似的认可和赞许在各方面都有,不过也不能光选择性的看好听话,马戛尔尼对清朝统治内部的矛盾。
我觉得更有启发性。
首先是阶级矛盾:
“百姓极端憎恶曼达林(官员)和当官的人,他们害怕官吏任意处罚、迫害和凌辱他们,痛感官吏之不公,他们必须满足官吏的贪婪。”
其次是民族矛盾:
“目前是一小撮鞑靼人对3亿多中国人彻底的独裁统治。”
“省的总督、军队的将官、国家的大臣,几乎全是鞑靼人,真正具体的工作和吃力的部门,主要由中国人负责。”
“中国人每当私下聚会时,鞑靼人的霸道和皇帝的偏心,就成为了共同话题,一直讨论的内容。”
“中国人现正从他们遭受的沉重(民族)打击下恢复,正从遭受鞑靼政治懵逼下觉醒,开始要重振他们的民族精神。”
最后着重预言,清朝将会因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爆发可能足以推翻清朝的内乱:
“微小的摩擦,可以诱发火花,将造反的火焰燃遍全中国。”
“事实上帝国已经发展到不堪重负,失去平衡,不管它多么强大有力,单靠一只手不易掌控局势。”
“如果在我去世之前,它(清朝)已经崩溃瓦解,那么我将不感到意外。”
不过更深刻的是,在预言清朝近期会爆发内乱后,无论清朝是否能够被推翻,对于底层民众都不是好事。
因为没有推翻清朝,将会遭到清廷的血腥报复,这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何时出现民变,鞑靼统治者都必将血腥镇压,百姓在目前迫害下,不易忘记过去的灾难。”
而如果是推翻了清朝的阶级和民族压迫,对于新生的政权和百姓、社会来说,都将不会是什么好事。
至少仍然是打倒皇帝当皇帝的循环。
“从奴役到自由,从奴才到主子,很难有稳妥、慎重的突变,地位的每次变化,都应当温和渐进,否则必定会害及自身。”
“因此中国人如不是逐步获得解放,而是放任激情奔流,必将掉进愚蠢的陷阱,为自己的种种疯狂行动伤害。”
最有趣的是马戛尔尼提到明、清易代,清朝取代明朝是百姓为求安稳的选择。
“他们厌倦了(明末)仅仅为了争权的内斗,甘愿服从异族的统治。征服者(清朝)人强马壮,性格凶悍,又有一位冷静、坚定的领袖指挥,他谨慎精明的统治,使矛盾得到缓和,以至于中国人现在觉得,比起骚乱的日子要好过。继内乱的惶恐后出现一个时期的平静,政府(清朝)虽是独裁统治,但至少施政井井有序。威猛而无害,镇压虽可怕,但打击面不大。”
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意见。
有读者问原著,链接就挂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