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石达开的诗句 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石达开

2024-01-21 04:38   geyange.com

评价石达开的诗句

石达开是倔强的,但他的倔强有一种高贵精神。

这种倔强近似于一种独立的人格,尤其在乱世显得更加珍贵。

假如一个奴才,主人说去杀人,这个奴才就会扩大杀戮范围以讨好主人。

我想假如洪秀全命令石达开去杀无罪的人,他是会拒绝执行命令的。

在他的多次言行中,他都展现出独立精神,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这是一种现代军人才可能具备的贵族精神。

石达开是客家人,出生于1831年,比洪秀全小17岁。

他祖上一开始是赤贫的,后来经过祖父、父亲两辈的努力,虽然比不上韦昌辉,但在当地也算是非常富裕了。

李秀成说他家富读书,文武备足。

1847年,33岁的洪秀全遇到16岁的石达开。

洪秀全很快发现了这个小伙是个人才,后来还在石达开家住了一段时间。

据石达开家乡人流传,有一次地主霸占渠水,不准佃农灌田,农民的田快旱涸了, 石达开就让农民去打地主,说天大的事由他担当。佃农信他的话, 就打伤了地主,这个地主(不知道是不是周凤鸣)就想报复石达开。

这个故事没头没尾,但能流传这么久,说明石达开的性格是公认的,石敢当的绰号名不虚传。

萧朝贵装神弄鬼,说自己是天兄耶稣下凡,洪秀全明知是诈,但对其唯命是从。

石达开是在当时唯一一个敢反抗萧朝贵的人。

在1849年,石达开18岁,带兵跟地主周凤鸣打仗。

在取得胜利后,萧朝贵就让人传令班师休息。

结果传令的人回来报告:石达开说不可班师。

不一会儿石达开等人到了。

萧朝贵见自己说话不顶用,就用天兄的名义让大家表态。

韦昌辉作为萧朝贵的小跟班说:

现在既然毁了周凤鸣的房子,他畏罪逃跑,大军应该回朝,朝见天王。

萧朝贵说:你说得对。

石达开仍旧说不能班师。

萧朝贵厉声说:

这些都是指甲盖大小的事情,你们怎么这么毫无胆识,石隆福家粮草将尽,你还不知道吗?

石达开说:小弟二人在后顶起也。

家里有钱,就是底气,这句话把萧朝贵噎得说不出话来,只好作罢。

过了几天,萧朝贵主动低头,拉拢石达开说:别信人挑唆(咱俩的关系)啊。

要知道,当时洪秀全可是对萧朝贵唯命是从,战战兢兢,动不动就请求天兄指示,所以我说洪秀全软弱可欺。

35岁的洪秀全的胆识,竟比不上18岁的石达开。

洪秀全在起义初期,其实是可以剥夺萧朝贵的下凡权利的(因为萧杨之后其他人下凡都被否定了),但他没有做。

但凡洪秀全在初期强硬一点,后面的天京事变就不会发生。

洪秀全信任石达开,杨秀清重用他,萧朝贵想拉拢他。

可见一个人只要耿直光明磊落,即使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也可以被各方信任的。

相比之下,韦昌辉毫无限度地腹黑隐忍就像个笑话,害人害己。

1856年,得知天京事变后,北王大肆杀戮,石达开仅带几个随从,就敢进城。

进城后,就敢当面指责韦昌辉。

但凡他有点心机,都不会这么鲁莽。

有自媒体文章说,韦昌辉为什么不杀石达开,是不敢杀。

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石达开在被人告知有危险后,连夜缒城而出?

为什么韦昌辉敢在石逃走后,屠他满门?

为什么杀石达开全家后,还敢让秦日纲带兵追击?

所以说,石达开是冒着生命危险回天京主持公道的。

在当时外国人的记载中,这样描述石达开:

他英雄侠义,正直耿介。石达开回抵天京, 即诚责北王和秦日纲, 竟然胡作非为屠戮兄弟也!

在天京事变后,他到底是站杨秀清,站洪秀全?

我认为还是应该采信李秀成的说法:

石达开事先跟韦昌辉约定,只杀杨秀清兄弟三人。

李秀成是石达开一手提拔的,又是当时一个将领,应该比后世史学家信息来源更为可靠。

傻瓜秦日纲奉命带兵追出去,追到跟前,却不敢跟石达开干仗,只好停下来假装攻击清军。

他很像撩贱的小狗,扭头装作无辜的样子。

但作为石达开,他怎么能放任坏人作恶,而委屈求全呢?

石达开带兵扬言,不杀韦昌辉,就进攻天京。

这是极其赞的一个做法。

自古以来臣子清君侧都是个幌子,而石达开清君侧,是真的清君侧。

这样正直正义的人亘古罕见。

所以,看得出石达开的倔强是,带着高贵、正义和独立精神。

如果石达开不扬言进攻天京,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今天肯定有无良自媒体分析:为什么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手握重兵,却不选择进攻天京?

石达开这一做法,直接堵住了后世的嘴。

爱憎分明,快意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

石达开是倔强,但他不固执。

在得知韦昌辉被诛后,石达开回到天京。

这场事变其实最受伤害的是石达开,全家被屠,独自而活。

他成为最孤独的那个人,在偌大的王府内形单影只,痛苦不可名状。

他不再说话,不见任何人,凡事文书请示,他夜间批示,第二天张贴在王府外墙上。

一个臣子扬言要攻打都城,原本这是罪无可赦的行为。

但石达开这样做之后,还敢前往天京,可见他内心坦荡。

考虑到洪秀全的小心眼,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这样做吧。

很快石达开的兵权被剥夺,被软禁起来。

洪秀全让两个草包哥哥处处与石达开作对,石达开逐渐感到在天京呆不下去了。

连湘军将领李续宾都得到情报说:

石达开能结交人心,石达开每次说事,其他人都认真听,而洪秀全的草包哥哥说话,底下人没有人想听的。

所以洪秀全忌惮他,有阴图找害之意

洪秀全的俩哥哥全无主见,其实这一切都是洪秀全在背后指使。

既然洪秀全会放任韦昌辉去杀杨秀清,难道就不能放任哥哥杀石达开吗?

如果石达开不走,大概率会被杀,那么这就是第二次天京事变。

石达开的出走像“杯酒释兵权”一样——虽然不完美,但却是唯一正确的解决方式。

如果是你,你会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吗?

石达开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洪秀全也频繁下旨,责怪石达开。

终于他找到一个机会,声称去天京城南的雨花台,向太平军将士讲道三天。

这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做法,洪秀全没有理由拒绝。

石达开借此离开,他写的布告有这样的诗句:

去岁遭祸乱,狼狈赶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

万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

这份布告是比较克制的,表达了一言难尽的心情,我们从这几句诗,可以隐约体会石达开的处境。

尽管石达开对洪秀全彻底死心,但并没有声称决裂,只是说我去远征了,有愿意跟着的就跟我走,等推翻清朝,我解甲归田。

石达开离开后,清军见有机可乘,大肆进攻太平天国城池。

洪秀全慌了,以南京全体官员的名义请求石达开回来,并快马加鞭送去为他加封“义王”的金牌。

在受到清军进攻后,洪秀全又多次派人到石达开处请求援助,但石达开不为所动。

洪秀全真的回心转意了吗?

从李秀成后来的遭遇能看的出来, 当然是没有的。

太平天国泰斗学者罗尔纲说,洪秀全的神经系统不健全,他的意志不能控制他的感情。

这种评价并无不妥,要知道洪秀全是个疯子,他有精神病史。

石达开任由部将前来或离去,他并没有刻意胁迫将领跟随他。

就连他亲手培养的李秀成和陈玉成,都没有选择跟他出走。

一开始有很多杨秀清旧部跟着他,但也有很多人后来又回去了,石达开并不阻拦。

石达开对家乡相当留恋,他曾带领卫队,赴贵县县城和故乡奇石墟,摆了酒席,欢宴父老。

最后,石达开越走越远,兵败大渡河。

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要知道当年23岁石达开,吊打43岁曾国藩。

曾国藩苦心,曾国藩气的投水自尽,结果被部下救起。(曾国藩对投水自尽这事,讳莫如深,跟随者大都身居高位,唯独救命人终生未被重用)。

也就是说,历史只要稍微阴差阳错一点,也就没有曾国藩这个人了。

要论军事能力,石达开在当时可能无出其右。

但他带兵流动作战,也没有稳定的兵源和饷源,容错率是非常低的,一次失误就没有机会了。

要位置互换,按曾国藩的打仗水平,早死翘翘了。

在最后的困境中,他本想誓死不降,但为了部下,他甘愿接受凌迟。

清军见石达开军队坚持不投降,有两个将领为了邀功,亲自赴石达开营中,指天发誓,可保全体将士生命安全,一律遣散归田。

石达开为了保全将士性命,下令剃发,将所造船只凿沉,枪炮和刀矛尽弃河中,淹死妻妾和刚出生的婴儿,率领5岁儿子石定忠等5人赴清营乞死,同时为士卒请命

可惜的是石达开的凌迟,依然换不来几千旧部的性命,几乎全部被杀害。

石达开被处死前,得知部下被屠的消息,大骂审讯官“儒仕”杨重雅和唐友耕。

5岁的儿子石定忠按照清律,应该等11岁的时候,阉割遣送关外为奴。

骆秉章也批示,照例办理。

石达开被害后,儿子石定忠日夜啼哭,上文被石达开骂的杨重雅,建议用布包石灰堵住口鼻杀之。

据时人记载,有个狱卒悄悄告诉石定忠。

只有5岁的石定忠,大概还不懂的死亡的含义,就问:

那我死了就可以见到我父亲了吗?

狱卒不忍让他悲伤,就说:

是的,你们父子就能在天上相见了。

石定忠破涕为笑。

石定忠死后,官场有看不惯这种行为的,一致谴责“儒士”杨重雅,杨重雅说自己只是提建议,唐耕友才是执行者。

唐耕友听后大怒,找到杨重雅,二人大打出手。

可见清廷的官场人性也是存在的,虽然不多。

如果石定忠不被杀,有机会活着吗?

参照李秀成的儿子也被判“照例办理”,但后来娶妻生子,活到90多岁。

其实是有机会的,一个小孩谁养几年都会有感情,可能几年后也就没人深究了。

我们再回头看石达开的一生,面对兄弟相残,他不顾安危当面制止;面对敌人残害,他舍命保护部下。

他心怀苍生,敢于讲真话,敢于坦露自我,试问当时天下能有几人?

他真的只是倔强吗?也许他只是看不惯荒唐的世道罢了。

我们反观那些所谓的大儒们,他们背着厚厚的面具活着,心肠毒辣,却以君子自居。

一个半世纪前的石达开,品质不输于任何一位现代职业军人,他超越了时代。

他有一种来自人类远古时代的英雄主义和以悲悯心态俯瞰人间的高贵精神。

但可惜那个世界,无法容忍这样的人活着。

石达开有4次选择,选对一次,太平天国运动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惜,石达开缺乏“大格局”,每一次选择都是错误,将自己带进了深渊,兵败大渡河畔,受凌迟处死。

一、回京“勤王”,与韦昌辉联手,稳定局势

1856年10月,南京传来消息:“北王杀人太多,滥杀无辜,局势不可控”。石达开心急如焚,找来张遂谋、曾锦谦商议,究竟如何是好?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听闻杀戮太多,翼王与张遂谋、曾锦谦三人狼狈赶回京师,商议免杀之事。”

从忠王的自述中,可知石达开并没回京“勤王”,而是留在武昌洪山大营。诛杀东王杨秀清,是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三人一起策划,他们是盟友关系。

杨秀清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经常杖责韦昌辉、石达开,羞辱洪秀全,引起了大家的愤怒。杨秀清被杀,咎由自取,为自己的专横买单

但是,诛杀杨秀清容易,如何妥善处理后事,问题就很棘手了。杨秀清,不但手握重兵,还能代“天父”传言,是太平天国信仰的纽带,地位很特殊,没人愿意承担诛杀东王的责任。

1856年9月,洪秀全向韦昌辉、石达开发布“勤王”令。此时,韦昌辉在江西瑞州,石达开在武昌洪山,两人距离京师的路程差不多。但是,石达开耍了小聪明,在张遂谋的劝说下,按兵不动。

韦昌辉独自回京,率3千兵马“勤王”,虽说大事告成,自己也陷入孤立。洪秀全不想承担诛杀东王责任,没有立刻颁布“圣旨”,承认事变的合法性,韦昌辉成了太平天国的“公敌”,杀害“天父”的凶手。

按照协议,“只杀东王,及其兄弟三人,原清、辅清,其余皆不得多杀”。因石达开没有及时回来“勤王”,协议注定无法遵守,事态扩大化不可避免。

没有“圣旨”,韦昌辉无法解释杀杨秀清的原因,东王的余党也惶恐不安,双方势必大战一场。此时,留在京师的东王兵马7千余人,装备精良,在傅学贤的率领下,与韦昌辉开战,若非秦日刚赶来增援,韦昌辉就是输家。

既然撕破了脸皮,韦昌辉只能大开杀戒,诛杀异己,确保自己安全了。韦昌辉的滥杀,数万太平军将士相继卷入内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便宜了清军。

如果石达开足够明智,大局观强,就不应该听从张遂谋的“昏招”。石达开应该赶回南京“勤王”,与韦昌辉联手行动,尽量确保“只杀兄弟三人,其余皆不得多杀。”

石达开回京,翼王、北王兵马加在一起,碾压在京的东王力量,傅学贤也不敢轻举妄动。韦昌辉、石达开联手,向洪秀全施加压力,得到“圣旨”的可能性非常大,事变合法化解决,岂不美哉。

退一万步讲,韦昌辉就算想滥杀,也得考虑石达开的态度。韦昌辉、石达开、东王余党三足鼎立,单打独斗,谁都奈何不了谁?如此,大家只能坐下来商议,各自妥协,维持太平天国内部平衡,稳定局势。

二、在安庆督师,节制天下兵马,效仿王敦、桓温、刘裕

石达开的“故意迟到”,将韦昌辉、东王余党推向了绝境,双方相互厮杀。石达开回京时,又将韦昌辉一顿数落,导致矛盾白热化,盟友兵戎相见,翼王一家老小千余人被杀。

韦昌辉“疯狂”,终究挡不住来自各方面的攻击。1856年12月,韦昌辉在众叛亲离中走向灭亡,被洪秀全斩下首级,尸身悬挂在城门上,不许他人拿下来。

北王的“首级”送到安庆,石达开亲自检验,方才停止进兵。随着杨秀清、韦昌辉相继出局,“首义五王”中仅剩下翼王石达开。再则,石达开躲在武昌,没有直接参与“天京事变”,人设形象相当完美,自然能回京辅政。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群臣商议,翼王回京辅政,人心欢悦”。石达开得到朝臣的拥戴,他众望所归,是太平天国新一任掌舵者,前途一片光明。

遗憾的是,洪秀全、石达开之间已经没啥信任了。石达开回京后,立刻诛杀天王的亲信陈承瑢、秦日刚,让洪秀全没了安全感,彼此矛盾尖锐。陈承瑢、秦日刚虽然有错,但石达开当着群臣之面,“强迫”洪秀全动手,也是不应该。

1857年5月,石达开受不了洪秀全的掣肘,干脆离开京师,带着10万兵马出去单干,这更是一大错误。此时,石达开正确的做法,就是留在安庆,节制天下兵马,掌控太平天国军政大权。

都知道,洪秀全是虚位元首,没有实际权力,石达开人际关系也不错,压根不用担心成为杨秀清第二。当然,天京城内情况复杂,也难免遭遇不测,坐镇安庆则没有这个忧虑。

安庆,石达开的大本营,翼王经营多年,根深蒂固,是创业的理想之地。纵观历史,掌握朝政大权的大将、名臣,都是采取“遥控”方式管理,自己回到大本营居住,处理文件;京师则安排亲信监视,密切监视朝廷,随时汇报工作。

尔朱荣、王敦、桓温、刘裕,无不是如此。刘裕建立“宋朝”,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站稳脚跟之前,一般都不会久留京师,而是去京口办公,开设“小朝廷”。

石达开去安庆,没有脱离太平天国,则人心就不会乱。此时,石达开以“首义五王”的身份节制各路兵马,处理太平天国军政事务,谁敢不从?韦志俊、陈玉成、林启荣、李秀成等名将“心有所属”,也会相互配合,湘军进展不会那么顺利。

三、快速进入四川,不要犹豫,不要攻打宝庆

石达开负气出走,不懂得见好就收,洪秀全屡次派使者来“求和”,翼王就是不回京,也不留在安庆。张遂谋,一个“蹩脚”谋士,终于将翼王石达开带进了死胡同;石达开出走,张遂谋“功不可没”。

离开太平天国这个平台,创业就不顺利了。韦志俊、林启荣、黄文金、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都不愿意跟着石达开,而是留在太平天国。没有名将加持,没有队友配合,石达开的“战绩”就可想而知了。

1857年8月,石达开离开安庆,进入江西作战,毫无成绩,损兵折将。旋即杀入浙江,在衢州城下打消耗战,与清军死磕三个月,灰头土脸,屡战屡败。

浙江受挫,石达开立刻进军福建,又跟杨辅清起了冲突。杨辅清离开福建,杀入江西、皖南,重新回到太平天国怀抱,册封为中军主将。石达开在福建,非但不能开拓基地,连杨辅清打下来的地方,也全部丢失。

江西、浙江、福建都行不通,石达开决定进入四川,效仿刘邦、刘备,在川蜀地区建立根据地。川蜀地区,物资丰饶,周围地势险要,是建立霸业的理想之地。

李蓝西南起义横扫云南、贵州、四川,清军元气大伤,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为石达开提供了绝佳条件。石达开进入四川,收编各地起义军,扩大势力,也是一招妙计。

进军四川没错,这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但石达开太糊涂,非要停下来去攻打一座毫无意义的城市——宝庆。兵贵神速的道理,石达开不懂,也不知道汲取经验教训,碰得头破血流。

宝庆,湖南邵阳市,是湘军的桑梓,岂能轻易攻破?太平军攻打宝庆,湘军一定会全力以赴,从四面八方赶来增援,甚至从江西、安徽、湖北战场返回,守住自己的家业。

再则,宝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夺取城池谈何容易?要知道,太平军的攻坚能力非常差,石达开缺乏重武器,夺取城池只能靠“围困”,打消耗战,压根就行不通,衢州惨败的教训,石达开估计忘记了。

退一万步讲,即便拿下宝庆又如何?湘军焚毁粮食、物资,太平军只能得到一座空城,无法得到补给,还遭到清军反包围,也许惠全军覆没。1854年,曾立昌率兵增援北伐,就是因为攻打临清,遭遇反包围,全军覆没。

攻打宝庆是个败笔,石达开在城下死磕3个月,与湘军打持久战,拼消耗。李续宜、刘长佑等率湘军精锐相继抵达,从外面包围太平军。石达开作战失败,太平军损失过半,只好逃到广西避难。

宝庆之战失败,石达开不但损失众多兵马,个人威望也一落千丈。此时,石达开成了“战五渣”,部将对他失去了信心,怀疑翼王的军事水平,纷纷离他而去。

1860年,包括汪海洋在内的七十多位将领,带着裹挟而来的二十万杂牌军北上天京,石达开差点成了孤家寡人。就此而言,宝庆之战是个败笔,如果能放弃攻城,直接进军四川,结果将大不一样。

四、抵达大渡河时,立刻渡江,夺取成都

广西“流浪”的日子,石达开颠沛流离,在柳州差点被清军打死。童容海、汪海洋等70多位将领,率领二十多万杂牌军北上后,石达开心灰意冷,有了退隐山林的打算,终了一生。

退隐山林,无疑是个笑话,石达开战争多年,死于他手中的封疆大吏众多,清朝岂能放过他呢?此时,广西“大成国”起义失败,将士纷纷投奔太平军,加上赖裕新等人的支持,石达开重新鼓起勇气。

1861年,石达开四处招兵买马,得到6万大军,声势大振。想当年,李自成仅剩下18个骑兵,在商洛山东躲西藏,也能东山再起,灭了明朝。如今,石达开手握6万大军,何愁清朝不灭,翼王信心满满。

推翻清朝,广西不是理想基地,这里“土客矛盾”尖锐,太平军不受欢迎。广西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赤地千里,也没足够的粮食支撑石达开的宏伟大业。想来想去,石达开还是选择了四川,效仿刘邦、刘备的故事。

选择四川没有错,这里是“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足以支撑太平军生存下来。再则,湘军主力在湖北、安徽、江浙与陈玉成、李秀成死磕,无法分兵四川,况且这里不是湘军的“老家”,他们也不会拼命相救。

留守四川的清军,以绿营为主,不堪一击。如果能抓住机会,夺取成都,招纳当地起义军,石达开还是能有一番作为。可惜,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犹豫不决,为了给刚出生的儿子庆祝生日,痛饮三天三夜,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间。

石达开错过了时间,清朝各地的“土司”兵云集大渡河,局势急转直下。绿营军打仗不行,但“土司”兵相当强悍,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的许多劲旅,都败在他们手下。

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后面是“土司”追兵,石达开进退不得,又没有决一死战,血战突围而出的勇气,只好选择“请降”。1863年6月,石达开前往清军大营“请降”,骆秉章将他凌迟,放下武器的数千太平军将士,也被处死。

从天京事变到兵败大渡河,石达开有4次选择机会,可惜都抓不住,否则太平天国将会是另一番景象。石达开能打仗,是建立在杨秀清全盘调控之下,翼王本身缺乏大格局,以及孤注一掷的魄力,败亡不可避免。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