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自己名言(关于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也是某神庙的铭言。但这个世界上有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想说,人有本质吗?恐怕也没有。佛家有类似的论述,人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组成的,符合“万事因缘和合而成”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说,先不提认识自我是否可能,就是自我是否值得认识,都是个谜。
假期内看了《肠子的小心思》,本书去年风靡德国,讲的是消化道。某章节指出,肠和人的脑干等组织有密切联系,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来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指着自己,说出:这个就是我。这个能力一部分要归功于我们装满食物和粪便的肠子。或者换一种科学的说法:自我,一种往常被我们视作高级精神的产品,并不局限于大脑,而是广泛分布是在身体各部,是生物知觉的一部分。
曾经有人追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最后不耐烦说,在粪尿里。现在看是一语成谶。自我与粪尿,精神与肉体,空灵与俗鄙,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我们需要认识的对象:自我,都是这样的复杂——甚至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对象,而是一种幻觉,一种造作,没有可认识的本质。那么可以想见,所谓认识自我,有多难了。因此,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算不上错。
在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圣贤,区别只在于,错得严重与否罢了。
这样说还是比较虚,说具体一点。
关于正确认识自我,我记忆最深的故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暗自和徐公比美,连续问了老婆、小妾、朋友,都说自己美,如果换做一般人,可能也就将错就错了。幸运的是邹忌有自知之明,好好看了看徐公,又回家照照镜子,发现还是徐公美。并领悟到,老婆爱自己,小妾怕自己,朋友有求于自己,所以,每个人都是从他们自身利益的角度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罢了。
他因此觐见齐王,说,大王之蔽甚矣。这里又幸运的是,一来邹忌居然敢说,二来齐王居然也能听得进去。
于是齐王广开言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很快周围列国听说了,佩服不已,纷纷前来朝拜,最后全文总结: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不用打仗,内政做好了,别人就服了,天下归心,事业做大做强。
我来知乎后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正因如此,也越发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和优秀操盘手之间的距离。很荣幸地“骗”到不少朋友点赞,忍不住要飘飘然,好在勉强能保持住清醒。
这个世界很大,能人很多,且不谈江湖上成名成家的前辈大师——包括国内、国外的,每次阅读他们的著作,常常数遍之后,才品出点点味道来——就是仅在我的小圈子里,不论是生活里还是网络上,也见过、或认识一批水平远在自己之上的同龄人(40岁以内)。所以,揽镜自照,自己值个几毛、几分钱,这个问题还是很清晰的。
从认识自己出发,我重新发现了“谦虚”这2个字的意义。我认识到,我们其实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谦虚的。我们从来都是嘴上客气客气,心里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根本没有耐心听别人讲话,尤其是当他们罗里吧嗦的时候。我们只想等他们讲完,然后连接一个语气助词,话锋一转,就带到自己熟悉的话题上来,然后充分展开,让自己的“自我”炫舞起来。
如果天底下只能存在一种正确的思路,那自然是“我的”。如果别人不能跟上该思路,说明他智力低下;如果有人反复强调他的思路,那说明他冥顽不灵;如果有人胆敢反对,那么此人不可救药。
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谦虚?以我以往的认识,谦虚是一个被动触发的动词,那就是,当别人说“你真行”的时候,就条件反射地说:哎呀我不行我不行。其实心里觉得不满足,好像搔痒不到位,还恨不得他加点力才好。
现在我懂得了,谦虚是一个主动释放的动词。就在带着一种欣赏和学习的眼光看待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可取之处。
说白了,真正的谦虚,意味着尊重他人。
一切高低、优劣总是从对比来产生。如果没有合适的参照物,就不可能在客观、合理的框架内,对自己进行评价了。
邹忌看到了徐公的美,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俊美方面的不足。他之所以能相对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他对徐公的美,有尊重。
如果脱离了这一点,那么后面的故事都无从谈起了。
一个失去了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的世界里没有参照物,没有客观、合理的框架:我说是啥就是啥。
或许我们还有一丝侥幸,提醒到:镜子,还有镜子呢。
哦,镜子不能,镜子确实能够映射客观事实(类似交易员的资金曲线),但如何解释这个映像?决定权依然在自己。
“自我”是如此的爱我们自己,所以,他总能帮我们制造出合理的解释。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真的该感谢自我,如果没有这个好朋友的支撑和鼓励——或者说麻醉,人生将会艰难很多。
一个人的自我越浓、重、大,意识空间几乎完全被占领,容不下一点周转余地,也容不下别人、参照物和镜子,则其执着也就越严重。
因此,要发现改变的契机极其困难。更别提真正进行改变。
结果就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滴,在原地打转。
逻辑逆推的结果是:因为“自我感”爆棚,一个人不能包容,因而不谦虚,因而对人缺乏尊重,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因而不会改变,因而难以进步,最终故步自封,成了自己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解决之道,根本还在于放下——放下自我。
去年有幸见到丁圣元老师,他捎带着谈到这个问题,他讲交易到最后是一种修行,从分子(凡事从自我的角度考虑)到整体(融合了全部分子的合力),这是一种极小概率才会发生的思维境界的跃升。这种跃升的本质就是修佛修道所谈的证悟。
我后来想着丁先生的话,一个分子能容下另一个分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容下所有分子?这种转变太难了。后来明白,这实际上是一个“站位”的问题。
灵机一动,想起《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私,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