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掌控自己才能掌控生活 这8个小习惯能帮你掌控生活——
在这个随时可能“失控”、充满了焦虑的时代,一个人是否具备掌控感显得格外重要。
当一个人拥有了对自我和生活的掌控感,ta不仅更可能过上一种松弛的生活,也不会再轻易因为外界的影响陷入迷茫,拥有更多的关于生活和人际的安全感。而这,无疑是通向真正幸福生活的一把钥匙。
那么,如何获得这份掌控感?我们为大家准备了8个「提升生活掌控感的心理学必备技巧」,一起来看——
Tip1
重建日常生活中的秩序
清理混乱、维持秩序是获得掌控感的关键一环。这里秩序并非指强迫性的整齐划一,而是一种自己习惯、适应,且很少受到外界干扰的有序状态。想要重建秩序,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入手:
拒绝“别人的节奏”,如工作上强制的“996”,或是你不想赴约的聚会;
按照个人习惯,制定「日计划」或是「周计划」;
建立自己的生物钟并坚持。并不是早起早睡就是好的,如果你可以一直晚起晚睡,也不失为另一种秩序;
提前设定好一周的闹钟;
督促自己每日按时三餐;
有弹性地分配精力,兼顾“task”和“rest”。掌控感并不意味着你要尽可能多的完成任务,而是可以劳逸结合,达到更高的效率。
当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秩序慢慢建立起来时,我们就会从这种秩序中感受到掌控感,并因为这种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不断加强掌控感。
Tip2
越多的“内部控制点”,
越让你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
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认为:控制点导向是一种信念,即我们行为的结果是“取决于自己所做的”(内部控制导向),还是取决于“个人控制之外的事件”(外部控制导向)。
如果倾向于内控型,我们会觉得自己对大部分发生的事情,是具有决定权和影响力的;如果偏外控型,就会觉得很多事情是由外界决定的,自己无能为力,这就很容易丧失掌控力。所以,寻找更多的“内部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就尤为重要,下面这个方法,或许有一定帮助:
Step1: 回忆一些“很困难、很有挑战,但你成功完成了”的事情;
Step2: 标记出这些事情中,真正存在的困难点有什么;
Step3: 对应这些困难点,回想“我做了什么”以及“我的什么能力起了作用”;
Step4: 找到自己真正具备的能力,成为你的内部控制点。
当你找到自己更多的内部控制点时,也会更从容、更有信心地去“掌控生活”。
Tip3
从控制情绪开始,提升整体掌控力
能与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不轻易被情绪吞噬、左右,才更可能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
为了避免情绪积压影响身心状态,我们要学会让情绪流动起来。比如,可以用创造性活动将情绪具像、实体化;参与高强度运动排解愤怒和攻击性,当然,仅仅是将情绪言语化,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另一方面,要做到情绪自由,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绪耐受:当你有“可能控制不住的情绪”时,先让自己暂停10秒钟,然后识别、描述、标记自己的情绪。
比如,忍不住要发飙时,暂停十秒。在这十秒的时间里,标记自己的愤怒与不满:我感受到什么类型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这个情绪带给我的具体感受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因为识别、标记自己的情绪而重新冷静下来,更顺利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能控制住自己,才能更好地掌控生活,过上期待中的美好生活。
Tip4
从小事积累,试着制作《掌控力清单》
其实生活本就是由细节和琐碎小事组成的,而如何去处理和看待这些“小事”,其实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想要提升自我的掌控感,可以从生活的这些小事入手。如果你在每一件小事上都能获得一些掌控感,感受到一些小确幸,那么从整体来看,生活也会变得美妙,令人向往。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对每件事的掌控感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列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掌控力清单”。比如:
1、决定日常的穿搭
2、规划周末的安排
3、打卡种草的小店
4、化个自己喜欢的眼妆
5、去向往的目的地旅行
清单内容最好是有益的事。这样的话,每一次使用清单,也是为身心健康、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出一次实际行动。
Tip5
建立明确的个人边界,并遵循它
建立合适的边界,是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帮我们增强自己对人际、对生活的掌控力:别人该如何对待自己,以及越界时自己该如何应对,完全是自己有权力决定的事。
通过建立明确的个人边界,我们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样的底线是不容被侵犯的。那么,对于那么越界的行为我们可以say no,而这些原则和底线,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远离那些有害的关系,找寻自己更舒适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在维持个人边界的同时,找到与不同人相处时最合适的距离,这是一件很有确定感的事情。
建立并明确个人边界的过程,是主动选择的过程。主动远离的决定,也是对自己负责,主动掌控人生的体现。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将就自己,我们值得更好的生活。
Tip6
具象化愿景,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掌控力,可能是因为ta内心并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因此,现在所做的、所经历的一切,是被一股洪流推着走的,承载着他人“绚丽多彩”的期待,却没有好好考虑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形状。一旦遭遇既定轨道外的事情,就很容易陷入失控和无意义。
清晰化自己的人生愿景(vision),那些源于你自身想法的,才是最符合自身情况和能力的。你也会因此感到更有掌控感,因为外界的影响根本无法撼动你。一种基于自身的真实需求、自己认同的价值所构建的生活,才是更稳定可控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那条个性化的人生道路。
而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一个笼统的答案可能并没有帮助。你可以试试看问自己这些问题:
你认为成功是什么?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的伴侣是什么样的?你希望在哪个城市生活?你梦想中的工作是什么?
接着,具象化你的答案。此外,你还可以通过绘画、拼贴、书写等方式,制作一个承载了你的愿景的作品,把愿景板放在你的家或办公室,这会强化你的方向,离想要的生活更近一步。
Tip7
做家务吧
这是认真的。
一方面,对于处在长期高强度工作中的人而言,一个整洁的环境本就是更有利于让人们放松的缓解焦虑的(Alleyne, 2015)。调查显示,处在整洁的工作环境中的人,工作效率能够比处于杂乱无序环境中的人的工作效率提升25%(Zhang, 2014)。
另一方面,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定期打扫、维护,让自己居住的地方从凌乱变得整洁、有秩序,这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是可控的,也有助于我们提升对生活的掌控感。
Tip8
控制能控制的,放手你不能控制的
提升掌控感,并不意味着,要到对生活分毫不差地全面掌控的程度。事实上,在生活中「意料外」是一种常态。这时候我们得学会:控制能控制的,放手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
然而,不少人容易因为生活中的短暂“失控”,就开始全盘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个灾难化视角令人焦虑担忧。事实上,我们应该把关注点聚焦到“我能够掌控”或“已经掌控”的事情上,看到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提升对自我掌控力的认可度。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哪怕我们竭尽全力,仍然无法把控和预料的事情。但也许,正是一部分自己所坚定的、能掌控的人生,加上一部分世界带给你的“意外之喜”,才是所谓圆满的人生意义吧。
以上,正文到此结束。
掌控感,不是事事如你所愿,而是当你无法掌控时,依旧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掌控感,是看清内在世界,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感受,为自己创建更美好的生活。
要在复杂多变的世界获得身心健康。首先要深入认识和了解自己,有自我接纳的能力;明确自身定位,坚定自己的热爱。能够准确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具备抗压力;实现人格独立,才能够自主掌控人生。
我们要看清自己,也要看清外在世界,看清时代的风浪。“睛春视界,高清可控”。KnowYourself近期发起了一项公益活动,由爱尔康-睛春赞助,旨在希望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清晰可控的“视界”,帮助大家获得生活的掌控感。拥有一个清晰的“视界”,不仅会给生活中带来很多便利之处,更能够很好地提升自身的信心,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人际社交中更轻松自在。拥有对生活更好的管理能力,很大程度上积极影响着我们对人生掌控感的感受和体验。看远不疲劳,看近能聚焦,全程清晰的视线调节【1,2】,清新的视觉自由,也是一种掌控。
【1】Contoura Vision Topography-Guided Ablation.
【2】M. Vinnikov etStudies 91(2016)37-51
对自己负责是持续一生的事情,我们更要学会和“将就”对抗,和退缩和妥协的声音对抗。不轻易给自己设限,不为舒适区里的习惯妥协,不向想象的恐惧退让,不让年龄限制人生更多可能。
掌控能掌控的,坚定自己能坚定的,高清可控的人生,才配得上独一无二的、美好的你!
CN-WLO-2200106
References:
Crocker, J., Luhtanen, R. K., Cooper, M. L., & Bouvrette, A. (2003).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n college students: Theory and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5), 894–908.
Deci, E. L., & Ryan, R. M. (2010). Self-Determination.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Mochari, I. (2014). The psychology of messiness:
Rodale, M. (2012). Clear the clutter: Organization boosts health and vitality. Huffington Post.
Shapiro, D.H., Schwartz, C.E., & Astin,J.A. (1996). Controlling ourselves, controlling our world: Psychology’s role inunderstan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and gainingcontro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12), 1213-1230.
Stulberg,B. & Magness, S. (2017). Peak Performance: Elevate Your Game, Avoid Burnout, and Thrive with the New Science of Success. Amazon Digital Services.
Zhang, M. (2014). 5 Myths about highly organized people. Business Insider.
Zimbardo, P. G. (1985). Psychology and life 11th ed Glenview. IL: Scott-Fore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