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相同的名言(“俭以养德”:淡泊朴素的人生志趣)

2024-01-17 21:53   geyange.com

俭以养德相同的名言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汉语成语的“俭以养德”,富有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涵义。透过字面涵义,我们可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基因精髓,找回其朴素澹泊的本来精神和灵魂。

现在的俭朴、节俭、俭约等词语,在原本的价值内涵上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只有把之放在文化源头的思想语境中,方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意蕴和真谛。

俭朴,非只是朴素无华,而更具有“俭故能广”的道术意蕴;节俭,非只是省吃俭用,而更具有节用爱人的价值真谛;俭约,非只是自我克制,而更具有克己复礼的道德意义。

“俭”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乃自孔子、老子时代就已经奠定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在《老子》中,提出了“俭故能广”的道术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礼与其奢而不如俭的思想主张。

“俭以养德”的成语,出自三国中蜀国诸葛亮所著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俭以养德”,就在于揭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旨,而后者又在揭示“俭故能广”的道术。

人生价值观上言,“俭以养德”,本身就是澹泊之真的人生体验。作为人生价值真趣,“俭以养德”体现了高雅高贵、朴素澹泊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追求。在节用中仁爱,在俭朴中澹泊,在俭约中安分,在勤俭中自足。

人生方法论上言,只有藉由“俭以养德”,方能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而有一份淡定、分定和坚定。面对物欲保持淡定,面对诱惑保持分定,面对侵蚀保持坚定,面对疾苦保持悲悯。

“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

相较于“非宁静无以致远”,则可类推以知“淡泊”乃是“明志”的前提和基础。犹如“养心莫善於寡欲”(《孟子·尽心下》)。为人也俭朴,寡有不能澹泊明志者。为人也骄奢,鲜有能保持澹泊之志。

“俭以养德”的价值意旨,重点不在突出节俭、俭朴的生活,而在聚焦“养德”的人生自得。“养德”之路径和修为工夫,就在于俭。藉由俭之修为,培养一种淡泊名利之志趣,养成一种寡欲知足之情趣,追求一种安分德真之乐趣。

“俭以养德”的澹泊明志,非是不求进取,不思创新,而在于如何对待成功、名誉和利禄?保持一种澹泊心,看淡已有的获得,方能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或宠辱不惊。

淡泊之志,既要由“俭以养德”以修成,则“俭”之德性修养就成为人生首要的学问功课。俭之德行,既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又要有克己爱人的情怀。普通人的俭德,只是节俭、俭用,而君子之德行,乃在于“俭故能广”。

“俭”之所以能“广”,一方面在于克己自节,俭约戒奢,俭以养廉,一方面在于节用而爱人,不夺于人。俭之德性,蕴含我与人的取与关系。对于统治者和管理者而言,自养有度,方能取于人有节。

古之明君,正因自养有度,而能取下有节,“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文子·上仁》)。如此,方能使人民离于饥寒之患。“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天下无哀民”作为良政,有赖于人主的俭德修养。

在上位者能俭,方能“与民同苦乐”,而“与民同苦乐”必以俭德修为为前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诗句)从俭之德政上言,非俭则无以休养生息,无以爱民。上骄奢而不俭,则必是“取民不裁其力,求下不量其积”。适无极之欲,而涸渔其下,则百姓无以聊生。

政治上践行俭朴之德,既是仁爱之心的体现,“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又是仁德的简为,节俭方能轻徭薄役,“使民以时”,而不夺民时。

“俭以养德”,知足而常乐

“俭”之为德,在孔子、老子的思想中,具有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价值意蕴。在《老子》中,“俭”为“三宝”之一,具有与慈、不敢为天下先一起,彰显了道德博大而德真的价值旨趣。

孔子提出的“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思想,道出礼的根本价值。礼之奢华,必然背离礼以践行仁义的根本宗旨。礼制之本,在于节制、修饰以为养生和礼尚往来。礼教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人过上小康和大同的生活。

俭朴、节俭,非只是省吃俭用,而更具有爱人、敬人的价值真谛。俭作为“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的“五德”之一,具有求之有道的意义。在俭朴中与人相处,方能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富有同情心、恻隐心。

一个把金钱、财富看得过重的人,必然是吝啬鬼、守财奴,怎么会乐意施舍于人?怎么会体验与他人分享财富的快乐?怎能觉悟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创造财富的道理?保持一个俭朴心,方能感受到一种澹泊之真,知足之乐。

知足的常乐,非是乐在知足寡欲,而是乐在一种自我的坚守和真趣的自得其乐。知足常乐,是在知足中体验精神的自由,亦即是不为外在纷华的物诱所牵引,不为膨胀的物欲所系累,不为世俗的风气所侵蚀,不为金钱的诱惑所折腰。

俭以自制,则志不可夺。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正,贪婪使你获得越多而越不知满足。奢求者,富裕而永不满足;俭约者,贫穷而节约有余。俭以养德,方能不失其澹泊之志,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俭以养德的修为,落实在齐家上,是勤俭持家。谚语既有云:行穿靠掌舵,理家靠节约;又有云: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这两个谚语,揭示了生活上的真谛。俭不是吝啬、吝惜,而是杜绝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量入为出,以备不时之需。

“俭以养德”,安分而淡定

俭以养德的修为,落实在修身上,是以俭克治奢侈之欲求。俭之德行,是克己而复礼的统一。俭朴、俭约,非只是自我克制的节俭,而更具有“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道德修为意义。

人生之趣向,或是俭,或是舍。俭者合理,符合中庸之道。通过合理获得而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并不背离俭德的价值意蕴。浪费奢靡,只顾自己享乐而吝啬无施,失去恻隐心和同情心,方是无德的体现。

从养心养气上言,俭朴是对本来真趣的复归。保持朴素、俭朴,乃是道德之真的一种人生体验。在俭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体会到身在光怪陆离中的淡定,享受到处在繁华尽欢中的知足。知足的常乐,非是乐在知足寡欲,而是乐在一种自我的坚守和自得其乐。

从养生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身体健康、幸福长寿的关键修为。知足常乐,不仅能使你心态恬淡自然,悠哉游哉,心理和顺,而且节制饮食、玩乐能够保持营养平衡,保持形态优美,身体康健。

从养心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心性自然、志趣高雅的重要工夫。澹泊名利,不仅能使你养心明志,兴趣高雅,习情闲静,而且藉由自我节制和克制,能够防止喜怒无常、患得患失,达致心理的中和安适。

从保身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心情愉悦、安分节制的必要操守。戒奢以俭,方能安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语)奢则妄取苟且,而志气必趋向辱卑;俭约而无求于人,于己无愧,则足以养气镇定。

俭以养德,贵在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语)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邻。不知流于逸乐之祸害,岂有持守俭朴之福利?

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藉由“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而追求高雅的生活,高贵的情趣;又要在“俭以养德”中保持一份淡定、分定,不为世俗浮云遮望眼,还要体验“俭以养德”的乐趣,知足常乐,悠然自得。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