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怎样的关系

2024-01-17 12:02   geyange.com

灾难总会过去的名言

瘟疫爆发为罗马帝国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埋下伏笔;

瘟疫蔓延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激发起影响深远的黑奴贸易;

乃至如今,新冠肺炎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心情跌宕,好奇、害怕、恐慌、了解、焦虑……平静而忙碌的生活突然改变,像是蒙上了一层蓝色的阴霾。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指出:“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与瘟疫共生,也许就是一次次瘟疫教会我们的。

所以,我们一点也不能放松警惕,人类与瘟疫的搏斗、抗争远远没有结束,瘟疫还会经常出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威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灾难总会过去,生活还在继续,一切都会归于日常。但是,可能通过灾难的考验,通过这一次非凡的人性考验,我们都成长了、都进步了。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地与瘟疫以及各种疾病做斗争的历史。无论是民间信仰的种种神话传说,还是祈福消灾的种种风俗祭祀仪式,或是各个世代的医生和科学家进行的艰苦探索,都表达了人类克服瘟疫、战胜瘟疫的强烈愿望,显示了人类与命运抗争、与顽敌搏斗的智慧和勇气。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对于瘟疫这个顽敌的认识,逐渐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直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灭它。人类文明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瘟疫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千百年的努力之后,人类建立起灿烂辉煌的文明大厦。我们将探测器送出太阳系,去问候寂寥空旷的宇宙;我们拿起上帝的手术刀,去操纵细胞深处历经亿万年进化而来的遗传密码;比特洪流汇聚海量信息,地球人类从未如此真切地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但是病毒,这种轻如芥子、渺若浮尘的卑微生命,却隐藏在黑暗中,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文明乃至整个物种,都脆弱地暴露在它的凝视之下。

所幸的是,从古至今,每逢危急,人类永不缺乏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与病毒缠斗,也与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微生物交手。18世纪,英国医生詹纳顶着骗子医生的毁谤发明了牛痘疫苗,人类第一次有能力主动阻击天花病毒的侵犯,并在200年后彻底消灭天花。19世纪,身处对立敌国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医生科赫,共同开启了认知和对抗微生物的全新时代,人类抗击传染病从此有了科学的武器。

直到现在,用专业知识追踪病毒的病毒猎手们仍在路上。无论是追寻西尼罗病毒的维尔特·伊恩·利普金,还是发现埃博拉病毒的彼得·皮奥特,他们都为认知病毒、战胜病毒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历史上也有许多值得铭记的名字。1910年,伍连德医生孤身赴难,几乎以一己之力在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的土地上,用古老的隔离手段阻止了鼠疫的大规模传播。二战的炮火中,汤飞凡医生制作的天花和狂犬病疫苗救人无数。从上世纪60年代起,侯云德和甲流、艾滋病、非典等多种传染病交手,为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现在,新的战争开始了,以钟南山为代表的成千上万正直无畏的医生和科学家们,再次冲在了最前方。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总有勇士和智士提着一只小小的灯笼,离开温暖的人类家园,走进那个暗夜沉沉的、属于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未知世界。他们可能走得并不遥远,也可能走得充满彷徨和迷茫,但是他们走到哪里,人类智慧的光就照到哪里。在无数星星点点的微光照耀下,我们相信,人类最终会彻底看清这个隐秘世界的模样。到那时,我们会战胜这些微小而危险的生命,甚至与之和睦相处,让其为我们所用,建立一个更强大、更温暖、更光明的人类家园。[1]

《瘟疫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人类于抗疫的探索,对微生物的观察进行的生动的讲述。

书中的抗疫方法或许今天看来是天真的,消极的,无效的甚至可笑的。

但无论是民间信仰的种种神话传说,还是祈福消灾的种种风俗祭祀仪式,或是各个世代的医生和科学家进行的艰苦探索,都表达了人类克服瘟疫、战胜瘟疫的强烈愿望,显示了人类与命运抗争、与顽敌搏斗的智慧和勇气。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对于瘟疫这个顽敌的认识,逐渐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直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灭它。人类文明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瘟疫的能力越来越强。

在与瘟疫的每一场大搏斗之中以及之后,人们总是会有更多的思考——关于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关于文化与道德的思考。

站在生活的极端环境中,反省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反省我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认识。反省使我们提高,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生活起点上,重建我们对于生活的信念和信心,重建我们的生活目标和价值理想。

灾难总会过去,生活还在继续,一切都会归于日常。但是,可能通过灾难的考验,通过这一次非凡的人性考验,我们都成长了、都进步了。

在思考中,人类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也更加健康和文明。

[1]《环球人物》杂志2020.4《人类战疫,悲壮千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