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的典故 《论语》解读——“仁、义、礼、智、信”

2024-01-09 17:12   geyange.com

仁义礼智信的典故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从今天起,我们就将正式开始《论语》的解读之旅,《论语》原书共分20章,这一节我将先讲前两章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教学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其实在《论语》这本孔子的语录集里,除了“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之外,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说过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其中的“入则孝,出则弟”指的就是齐家的基本原则,“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指的就是修身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君子自身的修为和与人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孔子说做到了这些之后再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泛指一切书籍知识。

按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原文两章中的多条语录可以总结概括为三大内容:孔子讲如何修身、孔子讲如何学习以及孔子讲如何治国。其中“齐家”的内容也放在了“修身”的部分里。

《论语》原书的前两章里包含了37条语录,其中有7条不是孔子本人所说,而是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论。出于孔子之口的30条语录里,涉及修身的有17条,涉及学习方法的有7条,涉及治国的有5条。我们先来看这17条讲如何修身的内容。

孔子主张的修身原则大体可以总结为两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我修为,可以概括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就是仁爱,比如孔子讲“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

常规来说,不被理解甚至还被误解,这是很容易让我们生气的事情。但孔子教导我们不要因此生气,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反过来看,我们要正确理解别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当我们误解了别人时,我们会希望对方不要生气,那么当别人误解我们时,我们就也应该做到宽仁。

“义”就是正义,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勾结的意思。君子不因利益交换而结党营私,而是遵循普世的价值观,小人则恰恰相反。这种对普世价值观的坚持就是“义”。

“礼”就是礼法,也是孔子“克己复礼”的核心主张。孔子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歪门邪道、不学无术的东西是非常有害的,孔子认为东周战乱不断、世道不安,就是因为人们心术不正,导致了礼崩乐坏。那么异端的反面是什么呢?就是“礼”。

“智”就是知识、智慧。对待知识和智慧我们要实事求是、敏而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是要在事情上多观察,说话要谨慎,多和有智慧的人交朋友,然后向对方学习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最后的“信”就是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就像“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輗軏指的是车上的轴承,车没有轴承肯定无法前行,而诚信就像是人的轴承,人无信就会像没有轴承的车一样卡死自己。

仁义礼智信就是孔子主张的君子修身之道,再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德”。有书友可能想问,那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做到了这些呢?毕竟品德之事不像数学,无法量化。不过孔子也给出了三个判断标准,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看这个人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是用什么方法在做这件事,以及是否是心甘情愿地在做这件事。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者用了投机取巧的方式,或者心不甘情不愿的,那就肯定是没有做到真正的仁义礼智信。书友们也可以用这三个原则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领取育儿干货资料,与崔老师交个朋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