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的名言 《谈美》喜欢的句子摘抄

2023-03-12 08:38   geyange.com

谈美的名言

(一)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

(二)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三)美感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相于直觉时的特质。

(四)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五)本来是习见不以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六)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和某银行去的指路标。他们能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相。他们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七)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八)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

(九)”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

(十)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十一)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主张文艺常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美感。

(十二)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

(十三)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基础,

(十四)欣赏之前要有了解。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十五)批评学者有派别的不同,所认到的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第一类批评学者自居“导师”的地位;第二类批评学者自居“法官”地位;第三类批评学者自居“舌人”的地位;第四类就是近代在法国闹得很久的印象主义的批评

(十六)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而这种形相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相。从消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一不带意志欲念,有异于实用态度,二不带抽象思考,有异于科学态度;我们已经知道一般人把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

(十七)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

(十八)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

(十九)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

(二十)形相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

(二十一)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说得极好,“情人眼底出西施。”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你在初尝恋爱的滋味时,本来也是寻常血肉做的女子却变成你的仙子。你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应有尽有。在这个时候,你眼中的她也不复是她自己原身而是经你理想化过的变形。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二十二)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它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不过美的欣赏和寻常恋爱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寻常恋爱都带有很强烈的占有欲,你既恋爱一个女子,就有意无意地存有“欲得之而甘心”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占有欲。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或是插在你自己的瓶子里,你只要能欣赏,它都是一样美。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古董商和书画金石收藏家大半都抱有“奇货可居”的态度,很少有能真正欣赏艺术的。我在上文说过,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不带占有欲。这种恋爱是否可能,颇有人置疑,但是历史上有多少著例,凡是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二十三)所以就自然美而论,猪不如狗,龟不如蛇,樗不如柳,老年人不如少年人。非生物也是如此。山的常态是巍峨,所以巍峨最易显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明媚最易显出水的美。同理,花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雨宜凄厉。

(二十四)纯粹主义者拣选精粉,感官主义者杂取秕糠,至于自然主义则兼容并包,是粉就拿来制饼,是草就取来塞床。

(二十五)纯粹主义者拣选精粉,感官主义者杂取秕糠,至于自然主义则兼容并包,是粉就拿来制饼,是草就取来塞床。

(二十六)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相,都要根据想像与情感。

(二十七)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艺术家既然要藉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

(二十八)“懂得”就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像。

(二十九)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三十)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三十一)联想是知觉和想像的基础。

(三十二)“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我们在上文说过,艺术最怕抽象和空泛,象征就是免除抽象和空泛的无二法门。

(三十三)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三十四)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三十五)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采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

(三十六)总之,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三十七)诗和散文不同。散文叙事说理,事理是直捷了当、一往无余的,所以它忌讳纡回往复,贵能直率流畅。诗遣兴表情,兴与情都是低徊往复、缠绵不尽的,所以它忌讳直率,贵有一唱三叹之音,使情溢于辞。粗略地说,散文大半用叙述语气,诗大半用惊叹语气。

(三十八)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

(三十九)我如果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

(四十)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

(四十一)做诗文的人一要懂得字义,二要懂得字音,三要懂得字句的排列法,四要懂得某字某句的音义对于读者所生的影响。

(四十二)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摹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

(四十三)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

(四十四)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四十五)“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什样的人,感到什样情趣,便现出什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四十六)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四十七)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四十八)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四十九)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相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但是这个想像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五十)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本来是一走理想主义的极端,一走经验主义的极端,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意见却是一致。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这种见解在西方哲学思潮上影响极大,斯宾诺莎、黑格尔、叔本华的学说都可以参证。

(五十一)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渴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五十二)第一,美的欣赏是一种完整的经验,而科学方法要知道某特殊现象恰起于某特殊原因,却不得不把这种完整的经验打破,去仔细分析它的成分。第二,个个人不一定都知道什么叫做“美”,但是个个人都知道什么叫做“愉快”。美感虽是快感,而快感却不一定是美感。

(五十三)颜色的偏好不仅因种族和年龄而异,就是在同一种族、同一年龄的人也有差别。以前各种实验大半都是窥测大多数人的普遍倾向,首先顾到色觉的个别的差异者要推布洛。他的实验结果是对于美学颇有贡献的,不像从前的试验把“美”和“愉快”混为一谈,在一切颜色实验中它最为重要。他的方法和从前所用的也微有不同。从前人大半取两种或数种颜色叫受验者看,问他偏好哪一种。布洛每次只取一种颜色给受验者看,问他欢喜不欢喜,并且要他说出缘故来。他先后试验过四十三个成年人,每人都看过三十种颜色。结果他发现人在色觉方面可分为四类。一是客观类(objective type):这一类人看颜色只注意到它是否鲜明,是否饱和,是否纯粹。他的态度是理智的、批评的,不杂有丝毫情感的成分。二是生理类(physiological type):这一类人看颜色,偏重它的生理的影响。三、联想类(associative type):这类人看颜色,往往立刻就想到和它有关联的事物,例如见蓝色联想到天空,见红色联想到火,见青色联想到草木。四、性格类(character type):在这类人看,每种颜色都像人一样,都各有特殊的性格。有些颜色是和善的,有些颜色是勇敢的,有些颜色是狡猾的,有些颜色是神秘的。他们和以上三类都不相同。

(五十四)移情作用是美感经验的要素,凡是线形可以引起移情作用,大半都可以引起几分美感。

(五十五)美的形体无论如何复杂,大概都含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平衡(balance)或匀称(symmetry),这在自然中已可见出。

(五十六)用两件东西摆在一个固定的平面之上,如果要把它们摆得美观,轻的东西须离中心较远,重的东西须离中心较近。这就是“代替的平衡”的原则。

(五十七)叔本华把音乐认为最高的艺术,因为其他艺术只能表现意象世界,而音乐则为意志的外射。

(五十八)“造形的想像”以知觉为中心,宜于图画,因为它能产生极明确的意象;“流散的想像”以情感为中心,宜于音乐,因为它所产生的意象虽极模糊而却常深邃微妙。

(五十九)人事和物态本来是很固定明晰的,印入音乐家心里之后,便酝酿成一种不易描绘的情调,这种情调译为音乐的语言,便成乐谱。

(六十)据弗洛伊德派心理学者说,幻想都是意识欲望的涌现,所以幻想中的意象都象征情欲中一种倾向

(六十一)美国心理学家华希邦(M.F.Washburn)和狄金生(G.L.Dickinson)尝把音乐快感的来源分为节奏(rhythm)、旋律(reelody)、布局(design)、谐声(harmony)及音色(Lonecolour)五种。

(六十三)“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六十四)格罗塞(E.Grosse)在《艺术源始》里也说:“原始的抒情诗最重的成分就是音乐,至于意义还在其次。”

(六十五)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表现,都是实质和形式婚媾后所产的宁馨儿,有实质而无形式则粗疏,有形式而无实质则空洞。

(六十六)这些实验都足证明我们的见解。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