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炎黄子孙的词语 我们真的都是炎黄子孙吗
“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来并不久远,虽然从先秦时代开始,古代帝王贵胄,甚至包括入侵华夏的游牧民族,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和炎帝,但是“炎黄子孙”作为一个成熟的词语流行起来是在清朝末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运动中。同样在那段时间流行起来的,还有“中华民族”这个词语。
孙中山手书兴中会誓词
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来只有天下的概念,没有国家的概念;历来只有改朝换代,没有亡国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古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是很淡薄的。试想一个汉朝人,觉得全天下都是我大汉的,即使有匈奴人捣乱,那也是我住在化外之地的穷亲戚,我嫁个公主给他,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你说:我是炎黄子孙,匈奴人说:我也是炎黄子孙,你跟我扯这个干嘛?
一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意识到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高等的文明,需要把所有中国人团结起来抵御外族,情况才有所变化。此后的抗日战争,则在民族对抗中更加强化了“中华名族”,“炎黄子孙”的观念。
“炎黄子孙”是中华文明黄河一源论的产物。《国语•晋语》里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姬水(今陕西武功境内)和姜水(今陕西宝鸡境内)都在黄河上游。我们知道黄帝名叫姬轩辕,炎帝未知其名,但是出自姜姓部落是可以肯定的。黄炎两帝的联合虽然是上古传说,在历史上和考古学上还是能找到依据的。
史书上称黄帝是姬姓轩辕氏
小说《封神演义》以商周交替之际,周武王伐纣的史实为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周武王名姬发,是姬姓部落的首领,以黄帝的子孙自居。而他的大军师姜子牙则出自姜姓部落。实际上,姬发称姜子牙为“尚父”,很有可能就是岳父。《诗经•大雅•生民》开头说:“厥初生民,时唯姜媛”,则姬姓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就是姜姓。姬姜两姓在整个西周直至春秋时期都是世婚,这可能是炎黄两个部落联合、通婚、直至互相交融的一个历史明证。
《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实际上是黄河上游姜姓部落的首领
但是问题来了,姬姜两姓,或者说他们代表的炎黄两个部落,可以代表当时的整个中华文明吗?实际上是不可以的,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只是黄河上游两个较大的部落,虽然在史书上说武王伐纣之前,其父文王姬昌施行仁政而天下归心,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东方依然存在着强大而且很有可能更先进的东夷文明。
傅斯年先生著《夷夏东西说》,认为中国史前文明存在两大系统,分别是以夏人和周人为代表的西部系统和以东夷和殷商为代表的东方系统。这两大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解放以后考古学的发展基本证实了这一观点,西方系统以仰韶文化、陕西/河南龙山文化、夏文明、周文明一脉相承;东方系统则以后李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商文明互为接替。
炎黄结盟形成了后来的诸夏氏族
当然文明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商周之际,正是这两种文明互相碰撞、迅速交融,形成后来的华夏族的关键时期。及至周人灭商,制礼作乐,施行教化,是真正华夏国家的滥觞阶段,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人的始祖黄帝和炎帝自然而然地被抬到了比其他部落始祖更高的地位。
“夷夏东西”两大系统还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夏”在上游,“夷”在下游。过去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唯一发源地,近代考古已经推翻了这一观点。长江下游早在7000年前就有以发达稻作农业为特点的河姆渡文化,其后继者,以精良的玉器文化蜚声世界的“良渚文明”则被认为比中原地区炎黄时期更早形成史前国家文明。除此之外,长江中上游的石家河文化可能是后来楚文化的发端,在北方有草原文化,遥远的东北有红山文化,南方则有苗蛮文化。
所有这些,严格来讲是不能笼统地用“炎黄子孙”来概括的。除了炎黄和他们的联合者们,其实他们当时的敌对势力,包括东方的蚩尤,西南的槃瓠,北方的戎狄,都是今天中国人的共同始祖。
汉画像砖《黄帝战蚩尤》,蚩尤也是中国人的人文始祖之一
当然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不是为了要否定“炎黄子孙”的说法,这一说法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相信任谁也无法改变。我们只是想告诉大家,中华文明曾经沧海桑田,她是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明,她善于融合和吸收,善于众采所长,善于和而不同,这才是中华文明的优点和韧性所在...
我是@花木庄庄主,正在公众号”斑驳 TEE”用T恤讲述中国文化,快来关注围观吧…
【斑驳 • 炎黄子孙】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