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夏衍有关的一句话(如何评价夏衍 怎样才算了解夏衍)

2024-01-06 01:37   geyange.com

和夏衍有关的一句话

如何评价夏衍?怎样才算了解夏衍?

1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了解夏衍,强烈推荐去读他本人的回忆录《懒寻旧梦录》。

《懒寻旧梦录》

我知道这本书,是偶然在中国作家网的公众号上看到了此书的节选《从“辛亥”到“五四”》,立刻被其文字深深吸引。(详见中国作家网公众号2020年11月10日《名家谈写作|夏衍:民国初期的读书和写作》)

吸引的原因,一是有趣。作为北方人看南方人、现代人看百年前的人,许多细节很有趣。比如:文中提到夏衍的母亲养蚕,夏衍因此也熟悉养蚕的工序,因此后来在改编茅盾的《春蚕》时派上了用场。

二是考证严谨。读这个片段的过程中,我已经强烈感觉到每一个细节如时间、人物、历史背景非常具体,绝不是一篇纯凭回忆写成的回忆录,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史料来读。

三是历史大背景中的个人亲历,这就比影视剧和小说更精彩了。例如:11岁的夏衍与表兄负气,成了家乡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后来我到图书馆借了这本书,真的是宝藏。从文字可以看出,夏衍本人很低调,书名也很低调,但实际上,真是页页风云激荡,时势英雄如何风云际会,那些熟悉的名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摘两段感受一下:

这是1924年,夏衍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

这是1937年夏衍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的情景,后来他多次受周总理的直接指示为统战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夏衍?

读了他的书再看百科会对他有个全面的了解。本人没资格评价,只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小时候,在80年代的《大众电影》上知道了夏衍这个名字,但是不明白为什么一群光彩照人的明星要众星捧月般与这个干瘦的老人合影(80年代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左起:斯琴高娃、李秀明、龚雪 、夏衍、杨在葆、宋晓英、姜黎黎

很多很多年以后,学了一点电影史知识,才知道夏衍是30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舒晓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中国电影博物馆线上展览截图,左一为夏衍

读了《懒寻旧梦录》,终于对“剧作家、翻译家、电影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电影开拓者、左翼电影开拓者”等等一系列称谓背后的意义有了一些了解,每一个称谓背后,是确确实实有着非同寻常的大时代、大事件、出生入死、不为人知的艰难曲折的。

3.读《懒寻旧梦录》的几个感受

1) 隐秘而伟大。夏衍说:“我这个人很平凡,但我经过的这个时代,实在是太伟大了。”他太自谦了。那个时代的确太伟大了,但被时代推到风口浪尖的人同样伟大。试想,接受周总理、李克农、潘汉年等人的工作任务,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2) 笔就是枪。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一样,民国时期很多留学国外的人都意识到了仅靠科学不能救中国,改变国人的思想才是根本。这也是夏衍放弃工科而从事文艺的原因。读了此书对办报办刊、搞电影文艺的作用真是不敢小觑了。在那个年代,说报刊就是武器,写文章就是战斗一点不为过。审查、停刊、复刊、迁址、海外发行、删稿、撤稿、开天窗、笔名,甚至也有逮捕、流血、牺牲……这个战场同样异常残酷。比如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战乱中,很多作者都是到编辑部“来了就写,写了就走”,不拿报酬地义务为报纸写文章。

3) 人物鲜活。民国大咖纷纷登场,有的传奇,有的有趣,甚至有的诗意。比如田汉到机场为夏衍送行,特地在机场外的草坪中采了一束杜鹃花送他。除了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作者记住名字甚至没记住名字的,只要他们做的事有意义,作者都为他们记下了一笔。

4) 行文严谨。正如作者所说:“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供后人参考的必要”。书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考据,还多次更正一些其他文献中的误记的事实。同时,此书的文字非常平实、流畅,丝毫不艰涩,不像民国出生的人写的文章(也许是完稿于1984年的缘故)。

读书的时候感慨很多,但没有及时记下来,因此这篇回答远远没有表达出这本书的许多亮点与价值。推荐大家去读。如果你喜欢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电影史,一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