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和思的名言警句(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的名言)
《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的内容不是很多,但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名言,对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现依据摘录的内容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一
1、学与思的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学习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学者无不想通过学习而有所收获,但古往今来,为何学者如牛毛,而成者如麟角呢?其根本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例如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特别是名诗名文必须要逐字逐句,甚至是一字不漏地背诵,但背诵绝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式的记忆,而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句式的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联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背起来才连贯,不会结结巴巴,不会把句子读断,或增一字减一字,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语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不是求知的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前担下学会运用知识。如果硬背,机械式的记忆,完全不领悟文章的含义,像鹦鹉学舌那样,就不可能活学活用知识。由此可见,要想提升自己,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努力去学,并把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做到“口而诵,心而惟”,这样才能在死的书中,读出活的知识来。
2、注重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认为学了知识后,并按时去复习它,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同时更认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中会有新体会、新发现。这两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借鉴。
通常我们把复习叫作“炒现饭”,认为这项工作意义不大,不如用这个时间去学新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学的知识越多,遗忘就越快,如果不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收获甚少。求学者一定要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绝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事。复习过程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复习做得扎实,就能唤醒过去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回忆起当时获取知识的情景,使之成为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这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
“温故”何能“知新”?这里仅举当代作家毕淑敏读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来阐述这个道理。8岁时她初识文字,看到美丽善良的人鱼公主居然变成大海上的水泡,读出的是伤感;18岁情窦初开,读出的是爱情;28岁初为人母,读出的是对人鱼公主家人的关切;38岁开始写作,再读竟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48岁为了写这篇文章,读出了此篇是写灵魂的故事。这样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体会,常读常新,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个典型的事例是对孔子“温故知新”观点的最好诠释。我们在学习中千万不可忽视复习,凡是创新都有一个温故、反复探究的过程。
3、向他人、向社会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
孔子主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以他人为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吸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向他人学习,就能够取长补短,弥补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正如柏拉图所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仍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孔子虽强调“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可以与道不同的人一起学习,交流学问,这反映了他在治学方面的博大胸襟,谦虚宽容,海纳百川,学说上是对手,学习上是朋友。向社会学习,“每事问”,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因为除了向老师学习外,更要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见孔子成为一代圣人,绝不是先天俱备的,而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三人为师”“每事问”,“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能成就圣人,自然也能成就一切做学问者。
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语二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一次次的检测题,是一次次的进步,也是一次次成绩提高的关键,本文推荐的是小升初语文古诗词练习试卷
1、默写古诗《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北京小升初
(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3、补充诗句,填写出处、作者,并选择正确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写序号)是表达友情的;____(写序号)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1、默写古诗《石灰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填空
(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思考。
(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3、补充诗句,填写出处、作者,并选择正确答案。
①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
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其中_____(写序号)是表达友情的;____(写序号)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4、古诗默写
(1)( ),一叫千门万户开。(《画鸡》唐李贺)
(2)春种一粒粟,( )。(《悯农》唐李绅)
(3)( ),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高鼎)
(4)牧童骑黄牛,( )。(《所见》清袁枚)
(5)(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宋杨万里)
5、古诗默写
(1)远芳侵古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2)( ),树头花落未成阴。(《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3)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句》唐杜甫)
(4)( ),笼盖四野。(《敕勒歌》北朝民歌)
(5)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6、古诗词填空:
1,黄河远上白云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 __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王昌龄《出塞》)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 ,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明月别枝惊鹊, 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两三点雨山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8,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 。千门万户曈曈日,______________ 。(王安石《元日》)
9,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0,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