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相同的名言(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起)

2024-01-04 05:49   geyange.com

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相同的名言

虽然我不太喜欢儒家的东西,例如三纲五常,例如礼数。但是,孔子说的有些话,还是比较有道理的,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然,这里的“三人”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这里的“有我师”也并非让你真的去到处拜师。(了解我的小伙伴应该清楚,我向来不鼓励拜师,我自己也不收徒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真正含义是——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擅长的地方,有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地方。

然而,我们却常常喜欢给人打标签/划等级。

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厉害的时候,就好像他说的一切都是对的,觉得他什么都比自己强,于是,便容易陷入对他的个人崇拜,对于他所说的内容/观点,直接授予最高权限/加入白名单,授予“真理/圣训”的头衔,从而陷入教条式的迷信。

类似的,当我们觉得某些人不如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升起傲慢,就觉得他们一无是处,说啥都是错的。从而拒绝来自于他们的可能对于我们有启发性/有价值的信息。

对于这种喜欢打标签的做法/对人不对事的做法,表面上看,是针对着那些被打标签的人,但实际上,受害的却是我们自己,因为通过这种打标签,使得我们无法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去看待问题,使得我们容易被某些“高人”误导/带偏,使得我们失去了很多自我纠正/获得启示/扩展可能性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建议你去大街上/网上随便找几个“我师”来“请教学习”,以此来体现自己“不打标签”。

同样的,这也不意味着建议你不加选择的随便找一堆书来从头到尾看一遍,从而试图去挖出“启示/收获”。

毕竟,我们的精力有限,在这个三维的时空中/第三密度的人类躯体里,我们还是要讲究一些效率的。

只是,在我们选择向别人/书本请教学习或获得启发的过程中,我们能否不简单的打一个等级性的标签?能否对事不对人的来分析讨论?能否抛开偏见/结合实际情况来交流?

即便你非打标签不可,否则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那么,你能不能打一些综合性的标签/打一些细分的标签?而不是一刀切的说——XXX达到什么水平/等级,这个人比我蠢/他一无是处,或者这个人特别厉害/他是个上师/智者/先知/圣人,值得我无限崇拜?

另一方面,知识/技能从接触到熟练掌握运用需要一个过程,中间可以细分为多个阶段,正如你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也可以细分为多个阶段一样。

而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经验和值得相互分享交流的地方。正如对于一个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并不需要一个大学教授来给他上课一样。对于初步接触某个领域的你,也并非一定要在这个领域达到最高级别的人来教导你。

尽管在你初步接触某个领域的时候,也希望着将来能够达到高级别,正如你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也希望将来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工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大学毕业的人,就不能在小学阶段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例如,班级里比你成绩好的同学。哪怕人家各门功课的总分没你高,但是,也不排除人家在具体的一两门功课上的成绩比你好。哪怕人家成绩各方面都没你好,但细分到具体的某一道题目,依然有可能比你掌握的好。

而找同学请教的代价,要比找大学教授或者小学特级教师的代价要小得多。

而你如果因为觉得人家的水平太烂,没有达到你理想中的那个大学教授的水平,所以不愿意接触,那么,很大情况上就限制了你。当然,如果你本身是学神级的超级天才,上课睡觉就能够考满分,不听课就能够考满分的那种,那当我没说……

类似的,在我们修行或其他需要向别人请教学习的地方,并不需要一开始就得找一个最牛最厉害的人来给自己做指导,而且,对于小学的功课而言,找个大学教授来教你,未必是好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